Part3 王守仁家書:以身作則,時刻自省(2 / 3)

十六日抵贛州,齒痛不能寢食。前官久缺之餘,百冗紛遝,三省軍士屯聚日久,隻得扶病蕆事。連夜調發,即於二十日進兵贛州屬邑。複有流賊千餘突來攻城,勢頗猖獗,亦須調度,汀漳之役遂不能親往。近雖陸續有所斬獲,然未能大捷,屬邑賊尚相持,已遣兵四路分截,數日後或可成擒矣。

贛州兵極疲,倉卒召募,未見有精勇如吾邑聞人讚之流者。不知聞人讚之流亦肯來此效用否,閑中試一諷之。得渠肯屈心情願乃可,若不肯隨軍用命,則又不若不來矣。巧婦不能為無米粥,況使老拙婢乎?過此幸無事,得地方稍定息,決須急求退。曰仁與吾命緣相係,聞此當亦不能恝然,如何而可,如何而可!

行時見世瑞,說秋冬之間欲與曰仁乘興來遊。當時聞之,殊不為意,今卻何因,果得如此,亦足以稍慰離索之懷。今見衰疾之人,顛仆道左,雖不相知,亦得引手一扶,況其所親愛乎?北海新居,奴輩能經營否?

雖未知何日得脫網羅,然舊林故淵之想,無日不切,亦須曰仁時去指督,庶可日漸就緒。山水中間須著我,風塵堆裏卻輸儂,吾兩人者,正未能千百化身耳,如何而可,如何而可?

黃輿阿睹近如何?似此世界,真是開眼不得,此老卻已省卻此一分煩惱矣。世瑞、允輝、商佐、勉之、半珪凡越中諸友,皆不及作書。宗賢、原忠已會麵否?階甫田事能協力否?湛元明家人始自贛往留都,又自留都返贛,遣之還不可,今複來入越,須早遣發,庶全交好。

雨弟進修近何如?去冬會講之說,甚善。聞人弟已來否?朋友群居,惟彼此謙虛向下,乃為有益。《詩》所謂“溫溫恭人,惟德之基”也。趁曰仁在家,二弟正好日夜求益,二弟勉之!有此好資質,當此好地步,乘此好光陰,遇此好師友,若又虛度過日,卻是真虛度也。二弟勉之。

正憲讀書極拙,今亦不能以此相望,得渠稍知孝弟,不汲汲為利,僅守門戶足矣。

章世傑在此,亦平安。日處一室中,他更無可往,頗覺太拘束。得渠性本安靜,殊不以此為悶,甚可愛耳。克彰叔公教守章極得體,想已如飲醇酒,不覺自醉矣。亦不及作書,書至可道意。日中應酬憊甚,燈下草草作此,不能盡,不能盡。

守仁書奉曰仁正郎賢弟道契。守儉、守文二弟同此。守章亦可讀與知之。

正德十二年(1517 年)二月十三日書家書譯文

與日仁諸弟:

正月初三,我從南昌坐船出發。初十的時候到達廬陵,在廬陵被父老留宿了兩晚。十三晚,船在離萬安還有40 裏的地方,遇到了一個上千人的強盜團夥攔江搶劫,當時燒毀的船隻貨物的煙遮蓋了整個天空,妻子和仆人都十分驚慌,都後悔當初不該和我一起來。當地的官員、民眾還有船上的人員全都勸我,說不能夠繼續前行了。我考慮了一下,覺得我們剛到,強盜應該還不知道我們是誰,但如果長時間地停滯不前,一定會讓強盜看透我們的虛實,於是我采用疑兵之計,組織前後船排成長陣,快速前進,向強盜誇示我們的兵力充分。強盜猜不透我們要幹什麼,竟然不敢逼近搶劫。這真是天賜的幸運。

在十六,我們到達了贛州,這時我的牙疼病犯了,疼得吃不好睡不好。前任官員的長時間缺任,導致有很多等待處理的事務,三個省的軍士、民壯長時間集結駐紮,等待調遣,所以我也隻能帶病辦公。連夜做出各種安排,在二十二日的時候發兵圍剿贛州境內的強盜。而這時又有上千的流賊突然之間開始攻打城池,非常的猖狂,這些事情都需要等待我來處理和做出應對。所以,閩粵兩省在汀漳地區的剿匪戰役我就沒辦法隨隊到前線去了。最近剿匪雖然取得了一些小的勝利,但在轄境內還沒有取得大的勝仗,官軍和強盜也沒有明顯的勝負。我派出了官兵分成四路分頭堵截流賊,幾天後也許可能會抓獲這夥流賊。

贛州的兵都很疲憊,沒有辦法,隻能從年輕力壯的民眾中召集能征善戰的人來。沒有見到像咱們家鄉聞人讚這樣能打的。不知道聞人讚願不願意來此報效?有空的話,你去找他談談,用話激一激他看是否可行。

這需要他心甘情願才行,若是在軍前不聽號令,那來了還不如不來。小媳婦手再巧沒有米也熬不成粥,更何況笨手笨腳的老婢女呢。等剿匪結束後,我若是能僥幸無事,地方稍微安定一些,民力得到了休養,我一定會盡早要求退休。曰仁與我命運相連(更因為有著一起修學聖賢學問的約定),得知我介紹這裏的情況後,應該不能無動於衷吧,這可怎麼辦呢,這可怎麼辦呢?

出發時見到世瑞,他說秋冬之時要和你一起來贛州遊玩,當時我還沒有在意,現在不知為何,十分期盼你們能夠成行來贛州和我彙合,你們的到來足夠能緩解我孤寂的心情。如果眼前見到一個病弱的人跌倒在路旁,即便是素不相識,也會伸手扶一把,何況我們兄弟相親相愛。(在雪溪旁新買下的)北海莊田,下人們能操持打理嗎?雖然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脫離這個像羅網一樣的官身,但是我辭官歸田的念頭沒有一天是不急迫的。

北海莊田的打理事宜也需要曰仁經常去指點和督促,這樣才能一天天地逐漸準備好。我隻有在山水之間才能顯出我的風流,滾滾紅塵中我不如你。我們兩人,正恨不能像神仙一樣有成百上千的化身。這可怎麼辦呢?

這可怎麼辦呢?

黃司輿最近怎麼樣了?像這個世道真是奇怪得不能睜眼去看,這老兄卻也省去了這樣一份煩惱!世瑞、允輝、商佐、勉之、半珪等家鄉各位朋友,來不及給他們每人寫信。宗賢、原忠你們見麵了沒有?田間的事階甫能幫上手嗎?湛元明家人最初從贛州去南京,後來又從南京回贛州,還不好打發他走,今年夏天又去我們紹興家裏,必須趁早打發走他,希望又能保全和湛元明的交情。

伯雨賢弟修學有沒有進步?去年冬天你們說想準備會講,這個想法很好。聞人表弟來了沒有?朋友住在一起,隻有相互地謙卑才能相互有所幫助。這就是《詩經》“溫溫恭人,惟德之基”的意思。趁曰仁在家,兩位弟弟正好可以天天請教學問。兩位弟弟要努力,你們有這麼好的素質,有這麼好的機會,有這麼充足的時間,又遇上這麼好的老師和學友,如果你們虛度了日子,那真是荒廢了大好年華呀!兩位弟弟,努力吧!

正憲讀書很笨,現在也不盼望他考取什麼功名。隻要他能夠懂得教敬長輩、關愛兄弟姐妹,不去一心想著謀求利益,好好地守望好門戶我就心滿意足了。

章世傑在這裏也很好,隻是天天都待在房間裏,沒有什麼可去的地方,讓他覺得有些拘束。不過他天生喜歡安靜,所以倒不覺得有所憋悶,他這個人非常可愛。克彰太叔很適合教守章讀書,我想著他能教守章讀書應該會感覺像喝了好酒一樣,酒不醉人人自醉了。也來不及給他寫信,接到信後轉達一下這個意思。白天應酬多,很疲勞,燈下匆匆忙忙寫這些,言猶未盡,言猶未盡。

守仁書呈曰仁正郎賢弟道友。守儉、守文兩位弟弟一起看看。也可以讀給守章聽聽。

正德十二年(1517 年)二月十三日書家書延伸

滿招損,謙受益

一般來說,一個人成功的前提條件就是行為與內心達到平衡。唯有謙虛謹慎之人才能保持這種平衡;而那些失衡的人對社會不是要求太多,就是太少,因此常常招致災禍,給自己的人生帶來無法挽回的損失。

所謂謙卑就是虛心、不自滿。不自滿,便能將這種似乎不足的狀態保持住,因此而收獲更多的益處。“滿招損,謙受益”,意思是說自滿就會招來禍患,而謙卑則可以讓你得到好處。

《易經》中曾這樣提到,人在謙卑時往往會讓禍患遠離。考慮周詳、謹慎小心,這樣的話,出現錯誤的概率就會很小。

郭子儀是唐代名臣,爵封汾陽王,他的王府建在首都長安的親仁裏。汾陽王府落成之後,每天都是府門大開,任由他人隨意進出,郭子儀還下令不許府中的人幹涉此事。一天,郭子儀手下的一員幹將要調去外地任職,特意到王府辭行。他知道郭子儀府中沒什麼禁忌,便一直走入了內宅。進門後正好看見王爺夫人和郡主正在梳妝打扮,而這位郭王爺卻在一旁耐心地伺候著這對母女,一會去端水,一會又遞毛巾,這般情景與奴仆無異。將官看在心裏,卻不敢譏笑郭子儀,回家之後,他禁不住把自己在王府的見聞講給他的家人聽。於是越傳越廣,不幾日,全京城的人就拿這件事當作茶餘飯後的談資。郭子儀聽了倒也沒覺得有什麼不妥之處,反倒是他的幾個兒子覺得父親有失體統,他們決定對父親提出建議。

他們相約一起去勸父親關閉王府大門,不準閑雜人等入內。郭子儀聽後覺得好笑,便不由自主地哈哈大笑起來,幾個兒子哭求著說道:“父王您戰功赫赫,天下人都對您很敬重,可您自己卻一點也不尊重自己,不管什麼人,您都讓他們隨意進入內宅。孩兒們覺得這樣有失體統,即便是漢朝大將霍光也無法做到像您這樣啊。”

郭子儀聽了兒子的這番話後收斂了笑容,對兒子們語重心長地說道:“我敞開府門,任由他人進出,並不是為了浮名虛譽,而是為了自保,為了保全我們全家人的性命。”

兒子們對父親的這番話感到很驚訝,忙問其中的道理。

隻見郭子儀長歎一口氣,慢慢說道:“郭家顯赫的聲勢僅僅是你們眼中看到的嗎?難道你們沒看到這顯赫的聲勢有隨時失去的危險嗎?我位及汾陽王,已經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大官了,這樣就不能再往前走了。俗話說月盈而蝕,盛極而衰,這是必然的道理。所以,人們常說急流勇退的道理。可眼下朝廷還要用我,此刻不是急流勇退之時;再說,縱使朝廷準許我一家歸隱,一時半會兒去哪裏找容納我郭府上下千餘口人的府邸啊。可以說,我現在處於進退兩難之境。如果在這個時候,我命人將大門禁閉,切斷與外界的往來,那麼,難免會有一些人對此舉有非議,更有甚者會在皇上麵前誣陷我圖謀不軌,到那時,我真的是有口難辯了。最後,我們一家老小將死無葬身之地。”

從這個故事可以看出,正因為郭子儀有這般好的德性修養和政治眼光,才能在紛繁複雜的政治環境下安然度日,在非常的情況下,舍棄小利益,用謙卑謹慎的態度換來了一家人的安樂。如果人人都能像郭子儀那樣時刻保持著謙謹的氣度,禍患自會遠離他們。可見未雨綢繆、防患於未然是極為重要的。

太過堅硬的東西總是很容易被折斷,太過潔白的東西也很容易被汙染。

驕將必失,驕兵必敗;同樣的道理,如果你的事業已經達到了頂峰,請務必謹記盈虧之理,以警惕自己。

如果你想成就一番大事業,請務必去除以下幾個缺點:其一,妄自尊大;其二,盛氣淩人;其三,好大喜功;其四,趾高氣揚。

這些隻不過是人類劣根性中表現得較為突出的幾點而已。如果你犯了其中任何一條,都有可能製造一些麻煩,帶來或大或小的損失。

家書點睛

謙卑對所有人都是有用的,不論你身份的貴賤。對普通人有用,對身居高位者更是如此。《易經·謙卦》中提到“謙尊而光”,意思是說:謙卑的美德是尊者所擁有的,這種美德更能使人光明盛大。此卦中還提到“謙謙君子,卑以自牧也”,即有作為之人常用謙卑之心來樹立自己的人生觀和培養自己的品德。

先有誌向,再鍥而不舍地追求

家書原文

示弟立誌說:

予弟守文來學,告之以立誌。守文因請次第其語,使得時時觀省;且請淺近其辭,則易於通曉也。因書以與之。

夫學,莫先於立誌。誌之不立,猶不種其根而徒事培擁灌溉,勞苦無成矣。世之所以因循苟且,隨俗習非,而卒歸於汙下者,凡以誌之弗立也。故程子曰:“有求為聖人之誌,然後可與共學。”人苟誠有求為聖人之誌,則必思聖人之所以為聖人者安在。非以其心之純乎天理而無人欲之私與?聖人之所以為聖人,惟以其心之純乎天理而無人欲,則我之欲為聖人,亦惟在於此心之純乎天理而無人欲耳。欲此心之純乎天理而無人欲,則必去人欲而存天理。務去人欲而存天理,則必求所以去人欲而存天理之方。求所以去人欲而存天理之方,則必正諸先覺,考諸古訓,而凡所謂學問之功者,然後可得而講,而亦有所不容已矣。

夫所謂正諸先覺者,既以其人為先覺而師之矣,則當專心致誌,惟先覺之為聽。言有不合,不得棄置,必從而思之;思之不得,又從而辨之,務求了釋,不敢輒生疑惑。故《記》曰:“師嚴,然後道尊;道尊,然後民知敬學。”苟無尊崇篤信之心,則必有輕忽慢易之意。言之而聽之不審,猶不聽也;聽之而思之不慎,猶不思也;是則雖曰師之,猶不師也。

夫所謂考諸古訓者,聖賢垂訓,莫非教人去人欲而存天理之方,若五經、四書是已。吾惟欲去吾之人欲,存吾之天理,而不得其方,是以求之於此。則其展卷之際,真如饑者之於食,求飽而已;病者之於藥,求愈而已;暗者之於燈,求照而已;跛者之於杖,求行而已。曾有徒事記誦講說,以資口耳之弊哉!

夫立誌亦不易矣。孔子,聖人也,猶曰:“吾十有五而誌於學,三十而立。”立者,誌立也。雖至於“不逾矩”,亦誌之不逾矩也。誌豈可易而視哉!

夫誌,氣之帥也,人之命也,木之根也,水之源也。源不浚則流息,根不植則木枯,命不續則人死,誌不立則氣昏。是以君子之學,無時無處而不以立誌為事。正目而視之,無他見也;傾耳而聽之,無他聞也。如貓捕鼠,如雞覆卵,精神心思凝聚融結,而不複知有其他,然後此誌常立,神氣精明,義理昭著。一有私欲,即便知覺,自然容住不得矣。故凡一毫私欲之萌,隻責此誌不立,即私欲便退;聽一毫客氣之動,隻責此誌不立,即客氣便消除。或怠心生,責此誌,即不怠;忽心生,責此誌,即不忽;懆心生,責此誌,即不懆;妒心生,責此誌,即不妒;忿心生,責此誌,即不忿;貪心生,責此誌,即不貪;傲心生,責此誌,即不傲;吝心生,責此誌,即不吝。蓋無一息而非立誌責誌之時,無一事而非立誌責誌之地。故責誌之功,其於去人欲,有如烈火之燎毛,太陽一出,而魍魎潛消也。

自古聖賢因時立教,雖若不同,其用功大指無或少異。《書》謂“惟精惟一”,《易》謂“敬以直內,義以方外”,孔子謂“格致誠正”“博文約禮”,曾子謂“忠恕”,子思謂“尊德性而道問學”,孟子謂“集義”“養氣”“求其放心”,雖若人自為說,有不可強同者,而求其要領歸宿,合若符契。何者?夫道一而已。道同則心同,心同則學同。其卒不同者,皆邪說也。

後世大患,尤在無誌。故今以立誌為說。中間字字句句,莫非立誌。

蓋終身問學之功,隻是立得誌而已。若以是說而合“精一”,則字字句句皆“精一”之功;以是說而合“敬義”,則字字句句皆“敬義”之功。其諸“格致”“博約”“忠恕”等說,無不吻合。但能實心體之,然後信予言之非妄也。

正德十年(1515 年)

家書譯文

示弟立誌說:

守文來信向我請教如何做學問,我告訴他想要明白如何做學問的方法就需要先立誌。守文請我把如何立誌的話有條理地寫下來,方便他時刻學習和加以反省;並希望我用一些淺顯的詞,這樣方便他理解。因此,我就這樣寫給了他。

做學問,莫不如先立誌。如果誌向無法確立,就會像一棵沒有根的樹,再如何澆灌也是無濟於事。這個世界上有很多人之所以得過且過、因循守舊,就是被習俗所絆,不幹正事兒,一輩子變得平庸下流,是一輩子沒有立起來一個誌向。所以程子說:“一個人有了追求做聖賢的誌向,這樣的人才值得和他一同學習。”一個人若真的有了做聖賢的誌向,那他一定會去思考如何做聖賢,做聖賢最關鍵的是什麼。是否聖賢的心和天理一樣純粹,純粹得沒有了過分的私心雜念?若是聖賢之所以能夠成為聖賢,僅僅是因為他們的心和天理一樣純粹,純粹得沒有了過分的私心雜念,那麼我想做聖賢,我也隻有克治自己心中的私心雜念,把自己的心純粹得和天理一樣。要把自己的心淨化得沒有了私心雜念,淨化得和天理一樣純粹,方法隻有克治心中的私心雜念,沒有了私心雜念的心就是天理。要克治私心雜念,要心存天理,就需要找到一個克治私心雜念而隻心存天理的方法。找到了這個克治私心雜念而隻心存天理的方法後,就要把這個方法與已經覺悟過的聖賢使用過的方法進行對比校正,對比校正的方法是考證聖賢留下來的經典。運用這種經過對比校正和考證的方法做學問,做出了成績,這才是做學問做出了心得,這才有資格講自己有了學問。這種學問容不得任何私心私意。

我們說通過聖賢使用過的方法來和自我進行對比,是因為聖賢是覺悟了的人,我們要成為聖賢,就要以覺悟了的聖賢為師,而既然把聖賢當作老師,就該一心一意認真傾聽和學習聖賢做學問的方法。若對聖賢說的話有疑問,也不要輕易的放棄,按照聖賢說的去進行思考;在深思熟慮後還是不明所以,就多方求證,再去辨別,一定要刨根問底,直到明白為止,但不要動不動就懷疑聖賢留下來的經典。所以《禮記·學記》上說:“師嚴,然後道尊;道尊,然後民知敬學。”若對老師沒有崇敬的心,那就會對老師產生輕視、甚至怠慢的心態。老師的話雖然聽了,但卻不去認真思考,也不去進行分析,這樣就等於沒聽;而聽了也思考了,但卻漫不經心,這也等於沒有思考。這樣,雖然名義上把先覺悟的人當老師了,其實等於根本沒有把他們當老師。

聖賢留下的經典,多少有教人克治私心雜念而隻心存天理的方法,“四書五經”就是這樣的經典。我要克治我心中的私心雜念,要留存心中的天理,卻找不到方法,那就到“四書五經”中找方法。一翻開“四書五經”,像十分饑餓的人找到了能吃飽的食物;像疾病纏身的人尋找到了能解救的良藥;像走在漆黑夜晚的人找到了能夠照亮前行之路的燈光;像走路不穩的瘸子找到了能支撐住自己穩步前行的拐杖。但是有人對待“四書五經”竟然隻是記記、背背、說一說、聽一聽,把“四書五經”當成了說一說、聽一聽的聊天話題。

立誌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孔子是聖人,他還說:“我15 歲立誌要做學問,直到30 歲才把誌向立起來。”立,就是立誌向。孔聖人到70歲做到了“不逾矩”,這也是說的誌向不越出規矩。誌向的確立哪能看得那麼容易!心中的誌向,猶如是氣的統帥,更是人的命,拿樹做比喻的話就像是一棵樹的根,拿河流做比喻就是這條河的源泉。河的源泉沒有疏通,河水就會斷流;樹的根沒有長好,大樹就會枯痿;人的命沒有辦法生生不息,人也將會死亡;心中的誌向沒有確立起來,人的氣就會散亂和昏昧。所以說,一個人要學做君子,隨時隨地沒有不把確立誌向作為頭等大事的。聚精會神地看的,除了與立誌做君子有關的,看不到別的;傾耳仔細地聽的,除了與立誌做君子有關的,聽不到別的。立誌猶如貓抓老鼠,全身心都要在如何抓到老鼠上;立誌猶如母雞孵小雞,聚精會神都在抱窩孵小雞上。除了抓老鼠和孵小雞外,貓和母雞不會再分心在其他事情上。這樣做以後,心中的誌向就可以確立起來了,而且生生不息,這個時候人就會變得心明氣清,對“四書五經”闡述的道理一下子明明白白。這個時候,心中一旦出現什麼私心雜念,就能夠馬上感知,感知後私心雜念就沒有了存身之處。所以說,心中哪怕出現一絲絲的雜念,隻要自責自己心中的誌向沒有確立起來,這一絲絲的雜念便會知趣地撤退;如果感知到心中哪怕出現一絲絲的虛偽、偏激等念頭,隻要自責自己心中誌向沒有確立起來,這一絲絲的虛偽、偏激等念頭就會自動消亡。有的時候心裏有了怠慢和鬆懈,隻要自責自己心中的誌向沒有確立,心馬上就不再怠慢和鬆懈了;有的時候心裏有了疏忽,隻要自責心中誌向沒有確立,立刻就不再疏忽了;有的時候心裏有了憂鬱不安,隻要自責心中誌向沒有確立,立刻就不再憂鬱不安了;有的時候心裏有嫉妒,隻要自責心中誌向沒有確立,立刻就不再嫉妒了;有的時候心裏有了憤怒,隻要自責心中誌向沒有確立,立刻就再憤怒了;有的時候心裏有了貪念,隻要自責心中誌向沒有確立,立刻就不再貪了;有的時候心裏有了驕傲的念頭,隻要自責心中誌向沒有確立,立刻就不再驕傲了;有的時候心裏有了吝嗇的念頭,隻要自責心中誌向沒有確立,立刻就不再吝嗇了。一個人做聖賢學問,沒有哪一瞬間不是確立誌向和反省誌向的時刻,沒有哪一件事兒不是確立誌向和反省誌向的機會。所以說,要時刻檢討和反省心中的誌向,對於克製心中的私心雜念,就像烈火燎毫毛一樣,就像太陽一出陰晦邪氣不知不覺消散一樣。

從古至今,聖賢都是根據不同時期中的具體情況來進行教化,教化的方式方法不同,教化也多少會有些差異,比如《尚書》說“惟精惟一”,《易經》說“敬以直內,義以方外”,孔子說“格致誠正”“博文約禮”,曾子說“忠恕”,子思說“尊德性而道問學”,孟子說“集義”“養氣”“求其放心”,雖然聖賢好像是各說各的話,也不能勉強說他們的話都是一個意思,但是這些聖賢的中心思想和他們的最終的目的,卻又是那樣的相同。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天地間的大道是同一個。大道是同一個,從大道中生化出來的人心也是相同的;既然人心相同,這相同的人心做出來的學問也應該是相同的。如果做出來的學問竟然不相同,那一定是歪理邪說。

聖賢之後,人們做人做學問最大的弊病就在於心中沒有誌向。所以說,今天我這篇文字就專門說立誌,每一句話每一個字,說的都是立誌。

大體說來,即便做一輩子的大學問,也隻是要立誌罷了。如果以這個說法來比照“惟精惟一”,那這篇文字中的每一句話每一個字說的都是“惟精惟一”的方法;如果以這個說法比照“敬義”,那這篇文字中的每一句話每一個字說的都是“敬義”的方法。再比照“格致誠正”“博文約禮”“忠恕”等等聖賢的說法,全都吻合。如果你能夠實實在在地用心去體會立誌的方法,用心體會過後,你就會相信我說的這個方法絕對不是信口胡說的。

正德十年(1515 年)

家書延伸

用夢想與誌向撐起你的未來

一個沒有夢想的人,就像一隻沒有翅膀的鳥,不能在天空中翱翔,生不過是等待死的過程而已。這樣的人是可悲的,他在現實中沉湎,安於平淡,庸庸碌碌地走過一生,到頭來他的一生將會充滿遺憾,卻又無可奈何。

沒有夢想的人生隻不過是把現在的死亡,待到老時埋葬。一代文豪雨果曾說過:“生命好比旅行,夢想是旅行的指南針,失去了方向,隻好停止前進,精力也就枯竭了。”是啊!有了夢想,生命才有前進的方向,如果沒有方向,生命的鍾實際上就已經停止擺動,剩下的隻是軀殼等待垂老的過程罷了。

拿破侖曾說過:“一個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世界上沒有天生的將軍,每一個將軍都是從士兵開始的,他們如果沒有做將軍的夢想,隨著年齡的增長,也隻不過是從新兵變成老兵,再退役,回家終老罷了。同樣,一個沒有夢想的學生,他從來沒有想過為什麼而讀書,永遠是為了讀書而讀書,即便他勤奮刻苦,得到的也是一張沒有血液的成績單而已,一旦走出學校,沒有了成績單的督促,便再也沒有了前進的動力;一個沒有夢想的職員,隻不過是為了生計而工作,那他永遠隻能停留在原地,為生存而奔波,從而也不可能享受到人生的另一種高度。

紐約曆史上第一位黑人市長羅傑·羅爾斯,他便是出生在聲名狼藉的貧民窟裏。在那裏出生的孩子,早已被社會和現實打上了標簽,沒有人會給他們體麵的工作,他們隻能從事最低賤的工作,以至於在那裏出生的孩子慢慢一代一代地接受了這個現實,重複著這種卑賤的生活。但是,羅傑·羅爾斯卻沒有接受現實,隻因為在讀小學的時候,校長保爾·保羅為了鼓勵他對他說的一句話:“看你修長的小拇指就知道,你將來一定會成為紐約的市長呢。”

正是這句話,讓羅傑·羅爾斯無論多麼困難從來沒有放棄過追求,終於,他憑借40 年的奮鬥當上了美國第一位黑人市長。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人一定要有夢想,不管這個夢想是容易實現還是太過遙遠,它都有實現的可能。但前提一定是要付出與夢想的重量成正比的努力。一定要有夢想,夢想是前進的方向,沒有夢想的飄蕩終歸是會迷路的。任何一個成功的人都是因為有前進的目標,所以才會朝著設定的目標勇往直前。

因為有目標和夢想,他們總是會百分百地投入,竭盡全力地向前衝刺;因為有目標和夢想,他們不會迷茫,對那些阻礙夢想的事他們會盡量避免和克服。如此,他們便能一心向前,更順利地到達成功的彼岸。

夢想讓我們活得更清晰。有了夢想,我們便知道自己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先做什麼,後做什麼。清楚了事情的輕重緩急,生活便會有條不紊地進行,這樣的生活才會更加輕鬆。而那些沒有夢想的人,很容易為了生活中的一些瑣事而煩惱,他們常常會覺得生活像一團理不清的亂麻,“剪不斷,理還亂”,從而不知不覺中成了環境和瑣事的奴隸。

生活中沒有理想的人是可憐的,人活著如果沒有夢想地鼓舞,就會變得空虛而索然。人生很短暫,隻有夢想才能撐起生命的絢爛。

家書點睛

夢想是前進的動力,沒有夢想就會停滯不前。那些每天都精力充沛的人,正是因為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知道自己該做什麼。他們用夢想來鞭策自己,才讓自己的每一天都活得充實而快樂。即使會被短暫的失敗擊垮,但痛過之後他們還是會勇敢地站起來,繼續向著夢想出發。

持之以恒,絕不可有懈怠之心

家書原文

邦英、邦正:

書來,意思甚懇切,足慰遠懷。持此不懈,即吾立誌之說矣。“源泉混混,不舍晝夜,盈科而後進。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立誌者,其本也。有有誌而無成者矣,未有無誌而能有成者也。賢弟勉之!“色養”

之暇,怡怡切切,可想而知。交修罔怠,庶吾望之不孤矣。地方稍平,退休有日,預想山間講習之樂,不覺先已欣然。

正德十五年(1520 年)

家書譯文

邦英、邦正:

信已經收到了,寫得非常的懇切,雖然身在遠方,但帶給我很大的安慰。堅持不懈,就是我說過的立誌。“源泉裏的水滾滾而出,不分晝夜,注滿一處坑窪又繼續前進。最終彙入大海,有本源的事物全部都是這樣。”

立誌,就是根本。有的人樹立了誌向卻沒有實現,若沒有誌向就不會取得成功。賢弟們要努力呀!奉養父母滿意後的閑暇時間,你們兄弟和和睦睦,這是可想而知的。學問上的交流和自修不要鬆懈,這樣,我的願望就不再落空了。轄境內基本上安定了,不久就可以退休了,預先想象一下在山中講學研習帶來的快樂,我不由得愉快起來。

正德十五年(1520 年)

家書延伸

持之以恒,學問就要不斷進步

學習需要持之以恒,隻有持之以恒才能有回報。在無邊的學海中,想要成功抵達彼岸,持之以恒是必備的條件。一個孩子無論悟性如何,唯有持之以恒、不斷地勤奮學習才有可能有所成就。至於那些智商一般的孩子,想要遨遊學海,則更需要持之以恒地勤奮學習了。

清朝康熙帝以酷愛讀書而聞名,他5 歲就開始讀書,8 歲就已經讀完了《大學》《中庸》。他曾在少年時還因讀書而導致吐血過。康熙帝33 歲時,在南巡的船上依然點燈夜讀,當侍奉他的太監提醒他注意休息時,他說:“深味古今義理,足以愉悅我心。予之不覺疲勞,以此故也。”康熙到晚年的時候依然堅持學習。康熙帝不僅熱愛讀書,而且對多門學科都有涉獵,除經、史、子、集四部以外,他還愛看軍事、法律、音樂、美術、醫藥、天文、地理、曆法、算術等方麵的書籍。經他“欽定”的圖書有《康熙字典》、《佩文韻府》、《古文淵鑒》、《子史精華》以及《朱子全書》等。他一生臨摹了多達一萬多張的法帖;為廟宇題匾多達一千塊。自然科學也是他特別注重學習的,他從法國傳教士那裏學習了西方當時最先進的學科知識。

常人看來,一個日理萬機的皇帝應該沒多少精力讀書才是,可他不但看了很多書,而且還涉獵多種學科,這不得不讓人肅然起敬。康熙在位61 年,可以說是我國曆史上名垂千古的一位好皇帝。他在統一祖國、發展國力和抗擊外來侵略者等方麵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開創盛世的能力,和自幼的勤奮好學分不開的。正如他在《庭訓格言》中所說的那樣:“……於典謨訓詁之中,體會古帝王孜孜求治之意,即欲使古昔治化,實現於今。”抱著從書卷中尋求治國的目的,而且還付出了這麼多努力,康熙怎麼可能會得不到回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