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平公是個十分好學的國君,年近70 的時候,他依然在堅持讀書,希望還能得到一些新知識,因為他總覺得自己掌握的知識是少之又少。可對於一個年近七旬的人來說再去學習其實是有很多困難的,晉平公對自己的想法還是缺乏一點自信,於是他去詢問他的一位賢明的臣子——師曠。
師曠是個博學多智的老人,他雖然眼睛看不見,但心思縝密,機智過人。晉平公問師曠:“你看我已年近七旬,確實是老了,可我仍希望自己再讀些書,長些學問,但又缺乏信心,總覺得是不是太晚了,您怎麼看這個問題呢?”
師曠回答說:“既然你說太晚了,那為何不把蠟燭點起來呢?”
晉平公無法理解師曠在說什麼,便說:“我和你說正經事呢,但你和我扯到蠟燭的事情上,身為人臣不能這麼戲弄國君。”
師曠聽後笑了笑,連忙說道:“大王,您誤會我的意思了,我這個雙目失明的臣子,怎敢隨便戲弄大王呢?我也是在認真地跟你談學習的事呢。”
晉平公說:“這話怎麼說?”
師曠答道:“我聽說年少時好學,就像沐浴晨光一樣溫暖,那太陽越亮,照耀的時間也越久。壯年時好學,就如同獲得午後明媚的陽光一樣,雖然已經日上三竿,但這時的力量是最強的,而且還有很多照耀的時間。年老時好學,雖然日已遲暮,可是人還可以借助蠟燭的光亮,盡管此光有限,但總不至於在黑暗中摸黑前行啊。”
晉平公恍然大悟,高興地說:“此言甚是!我也對自己有了信心。”
的確,即便是睜大了雙眼,不愛學習的人的世界也是漆黑一片;唯有經常學習,不論多大,學問越多心裏就越光明,才不至於稀裏糊塗枉走一世人生路。
一位老先生去報名參加英語補習班,補習班小姐以為老先生是幫別人報名,沒想到是老先生自己要學,於是好奇地問:“伯伯,你多大年紀了?”
老先生回答說:“68 歲。”小姐帶有規勸的意思和老先生說道:“要學會,需要兩年的時間,到時您已經70 歲了。還是在家享清福吧。”老先生笑著對她說:“如果我現在不學,兩年後會是66 歲嗎?”
隻有通過日積月累的學習才能真正擁有大學問,隻要有心學習,任何時候都不會太晚,有什麼比“起而行”更為重要的呢?
人若想取得長足的進步,就得一生學習。就學習的意義而言是沒有止境的。古往今來,凡是那些有成就的人,都是得益於學習的幫助。
古今中外,作為知識、智慧、文化、文明的載體,書籍在我們的生命裏、生活中,在我們民族曆史的進程中,一直發揮著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古時候,讀書求學被看成是一件非常神聖的事情,“讀書做官”一直是無數人讀書的最大動力。認真分析一下,盡管其中盡含功利之意味,但暗藏重視知識的意思。讀書是思想的傳承和文化的積澱。通今博古,通思益智,增長才幹,修身養性才是這其中的重中之重,我們說的“德與才”就是為了提高自己的素質,通過讀書我們可以做到上述這些。在這一點上,古今應該是相通的。
談讀書的故事流傳得很多,說刻苦的例子更是不勝枚舉,遠到古代的“匡衡鑿壁取光”,近到列寧的“路人中埋頭讀書”,耐得寂寞的有魯迅的“躲進小樓成一統”……當然,那個時候的書籍比較少,但現在是信息大爆炸時代,知識更新的速度快,各類書籍繁雜,讀書的方式方法就要有所講究了。
而不斷地學習,就要依靠老師,因為天生就什麼都會的人,是不存在的。人從小就要通過學習來豐富自己,所謂“三人行,必有我師”,我們應當不斷地學習他人的長處,從而使自己變得越來越優秀。
家書點睛
人們認為知足常樂是一種美德,但是一切事物都是相對而言的,在物質生活上,我們應該知足常樂,但是在學習上,知足就等於退步。所以,在學習上,要懂得永不滿足,要懂得精進才行。
有規矩,家風才會嚴明
家書原文
正憲:
即日舟已過嚴灘,足瘡尚未愈,然亦漸輕減矣。家中事凡百與魏延豹相計議而行。讀書敦行,是所至囑。內外之防,須嚴門禁。一應賓客來往,及諸童仆出入,悉依所留告示,不得少有更改。四官尤要戒飲博,專心理家事。保一謹實可托,不得聽人哄誘,有所改動。我至前途,更有書報也。
九月廿三日嚴州舟次,父字付正憲收。老奶奶及二老奶奶處可多多拜,說一路平安。
嘉靖六年(1527 年)
家書譯文
正憲:
寫信的這一天,船已經過了嚴灘,腳上的瘡還沒痊愈,不過也已經漸漸好轉了。家中各項事務都要與魏廷豹商量著辦。讀聖賢書,真心實意學習聖賢的學問,這是我最希望你們做到的。對內管束好家人,對外防範好賊人,嚴格把守家門的出入。一切客人的迎來送往,家中小孩子以及仆人的進出,都要遵守我留下的告示,不得有絲毫更改。四弟要戒掉賭博和酗酒,專心管理好家事。保一謹慎誠實可以托付,不要聽信別人的胡言亂語,而改變了我留下的規定。我一路向前,沿途還會寫信告訴你我的情況。
九月二十三日於嚴州碼頭,父親寫給正憲收,並向老奶奶和二奶奶稟告,說我一路平安。
嘉靖六年(1527 年)
家書延伸
治家要嚴,嚴父多出孝子
在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父母的教育和家庭環境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好的家庭環境能給人帶來一個好的學習和生活環境,為孩子將來的成才打下好的基礎。父母的教育更是影響深遠,它關係到一個小孩的世界觀、價值觀的形成。
中國的傳統教育模式,通常是嚴父慈母相組合。對待子女的教育,家長通常有明確或半明確的分工,仿佛唱戲一般,有紅臉就必定有白臉。在小孩的成長過程中,父親通常既是他們智慧的啟迪者,也是做人的榜樣。
我國傳統的儒家思想在對待子女的問題上就主張以教育為主。所以古人雲:“養不教,父之過。”而母親則顯得溫柔些,在孩子的成長當中,母親同樣也有兩個很重要的任務:一個是培養孩子習慣的養成;二是在於“情”的培養。
在教育孩子時,也不能一味嚴格,這樣會讓孩子產生畏懼或者厭煩的心理,結果會適得其反。也不能太過溺愛,這樣會不利於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長。就像袁采在《袁氏世範·睦親》中所說的:“父嚴而子知所畏,則不敢為非;父寬則子玩易,而恣其所行矣。子之不肖,父多優容。”曾國藩從小接受儒家思想文化教育,在對待子女的教育上是非常用心的。他經常與孩子們通信,在信中常常指導孩子們的功課,還為他們在學業上製訂了詳細的計劃,甚至還常常讓孩子們把功課寄給他,他在百忙中也要抽出時間來批改作業。
我國曆史悠久,在5 千年的歲月長河中,治家貴嚴、父嚴多孝子的例子比比皆是,就像戚繼光,他的成功恰恰就證明了這一點。
戚繼光是明朝時期著名的抗倭英雄,他的祖先戚祥曾跟隨明太祖南征北戰,立下了赫赫戰功,最後為國捐軀。明太祖特封他的後代到登州(今山東蓬萊)擔任指揮僉事,並且世代承襲。戚家因家風嚴而聞名。
戚繼光的父親戚景通,文武全才,剛正不阿,被人譽為難得的好官。但因為不願違背良心收人錢財,所以被陷害丟了官職。
公元1528 年,夫人為56 歲的戚景通生下了一個男嬰。戚景通老年得子,激動地說:“我為兒子取名繼光,要他繼承、光大我6 代的將門家風,前程無量!”
戚繼光從小跟隨父母讀書習武,10 歲時,他就讀了許多兵書,還能寫得一手漂亮的詩文。
戚景通對自己的兒子寄予了殷切的期望,所以教育非常嚴格。戚繼光少年時,父親就經常給他講,武將必須有舍身報國的高尚氣節,打起仗來應有身先士卒的犧牲精神。他希望兒子將來能繼承和發揚自己的事業。
當戚景通告老返鄉時,已近百年的祖居很是破舊,所以需要修繕。工匠們對戚繼光說:“公子家是將門,請安設12 扇鏤門戶吧!”戚繼光向父親提出這個意見。父親嚴厲斥責了兒子這種圖虛榮、講排場的想法,說貪慕虛榮,連這點家業也會保不住的。戚繼光虛心地接受了父親的批評。
戚繼光13 歲那年訂婚了,親戚送給他一雙考究的絲履。戚繼光穿著這雙絲履走過庭前,戚景通看見了,十分生氣地批評他:“為將之道,文武雙全。文要精熟韜略,足智多謀;武要臨敵破陣,武藝高強。然而更重要的是為官清正、愛兵如子。從小不貪圖富貴,將來才能和士兵同生共死。你這樣做以後就勢必要侵占士卒的糧餉,以滿足自己的欲望。”最後,父親還將絲履毀裂,不讓戚繼光從小養成奢侈享受的壞習慣。
戚景通不僅竭力製止兒子沾染壞習氣,還十分注意把兒子往正路上引導。
一次戚景通問戚繼光:“你的誌向何在?”
戚繼光答:“誌在讀書。”
戚景通說:“讀書的目的在於弄清‘忠孝廉潔’四個字,否則就什麼用處也沒有。”並命人把“忠孝廉潔”四個字寫在新刷的牆壁上,讓戚繼光時時省覽。戚景通教育兒子要忠於國家,孝順父母,克己奉公,講求氣節,這對戚繼光的成長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戚繼光一麵刻苦學習武藝,一麵立誌發憤讀書,以求繼承父業。3 年過去了,他博覽群書,學業大進。15 歲時,戚繼光就以深通經術出名於家鄉一帶。後來,他果然成為了一位平定倭寇的民族英雄。
戚家家風甚好,體現在戚父對戚繼光的教育上,能夠從小抓起,從一些生活方麵的細節之處入手。作為一名長者,戚父明白品性對一個人成長的影響之重要。隻有養成了良好的習慣並保持下去,才談得上開創事業。有這樣的家庭環境,戚繼光能夠成為一名民族英雄實屬自然。
家書點睛
天下的父母都是費盡心思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其實隻要給孩子一個良好的教育環境,再加上孩子後天的努力,成龍成鳳,並非難事。《三字經》有雲:“養不教,父之過。”足見父母的基礎教育對子女的成長是多麼重要。
自律,讓自己變得更優秀
家書原文
諸弟:
鄉人自紹興來,每得大人書,知祖母康健,伯叔母在餘姚皆納福,弟輩亦平安,兒曹學業有進,種種皆有可喜。且聞弟輩各添起樓屋,亦已畢工。三弟所構猶極宏壯,規畫得宜,吾雖未及寓目,大略可想而知。
此皆肯構貽謀,勢所不免,今得蚤辦,便是了卻一事,亦有可慰也。
吾家祖父以來,世篤友愛。至於我等,雖亦未至若他人之互相嫌隙,然而比之老輩,則友愛之風衰薄已多。就如吾所以待諸弟,即其平日,外麵大概亦豈便有彰顯過惡。然而自反其所以,推己盡道,至誠惻怛之處,則其可愧可恨,蓋有不可勝言者。究厥所以,皆由平日任性作事,率意行私,自以為是,而不察其已陷於非。自謂仗義,而不覺其已放於利;但見人不如我,而不自見其不如人者已多;但知人不循理,而不自知其不循理者亦有;所謂“責人則明,恕己則昏”。日來每念及此,轍自疚心汗背。
痛自刻責,以為必能改此凶性,自此當不複有此等事。不知日後竟如何耳。諸弟勉之。勿謂爾兄已為不善而鄙我,勿謂爾兄終不能改而棄我。“兄及弟矣,式相好矣,無相猶矣。”諸弟勉之!
吾自到任以來,東征西討,不能旬日稍暇,雖羈鳥歸林之想無時不切,然責任在躬,勢難苟免。今賴朝廷威德,祖宗庇蔭,提兵所向,皆幸克捷,山寇峒苗,剿除略盡,差可塞責。
求退乞休之疏去已旬餘,歸與諸弟相樂有日矣。為我掃鬆陰之石,開竹下之徑,俟我於舜江之滸。且告絕頂諸老衲,龍泉山主來矣。
族中諸叔父及諸弟不能盡書,皆可一一道此意。
四月廿二日,寓贛州長兄守仁書寄三弟、四弟、六弟、八弟收看。
外:葛布兩匹,錁子銀四錢,奉上伯、叔母二位老孺人。骨箸四把,弟輩分用。
外又:鄭二舅書一封,江南諸奶奶書一封,汪克厚書一封,聞(人)邦正弟兄書一封。至,即時可分送。勿至遺失,千萬千萬!
又:廿一叔書一封,謝老先生處書一封,皆留紹興,倘轉寄到家,亦可即時分送。
聞(人)姨丈、汪九老官人及諸親丈,及諸相厚如朱有良先生、朱國材先生輩,相見時可道不及奉書之意。
又一封示諸侄。
正德十三年(1518 年)四月廿二日家書譯文
諸弟:
每次從紹興老家來人,都會帶來父親的來信,從心中我得知祖母健康,伯叔母在餘姚都很幸福,兄弟姐妹們也都平安,孩子們的學業也有所進步,都是值得慶賀的好消息。聽說弟弟們又蓋了新房,而且已經竣工。聽說三弟的房子建得很氣派,設計也很合理,雖然沒能看到,但我也能想像出其大概的樣子了。建房子和教育孩子,這都是免不了的事情,現在都已經辦成,也算完成了一項大任務,讓人欣慰。
家族自從祖父開始,一直都互相友愛,到了我們這輩,雖然不像其他很多的大家庭那樣相互猜忌、隔閡很大,但友愛的風氣也十分薄弱了。就像我對待弟弟們,在外人看起來雖然沒什麼過錯,但是我捫心自問,按照聖賢的標準對照自己,我是否真正做到了真誠和悲憫,自省過後,我很慚愧,且更痛恨自己,這不是幾句話能說清楚的。而其中的原因,都怪我平時做事輕率,也藏有私心,而且還自以為是,根本沒有察覺到自己已經走偏了路。自己覺得是在主持正義,但實際上在不知不覺中卻走向了利益的那一方;隻看到了別人都不如我,卻看不到自己不如人的地方有很多;至看到別人不遵守禮法,卻沒察覺到自己也有不遵守禮法的地方,這就是“責人則明,恕己則昏”。這些日子一想到這些,我就會慚愧和痛苦得後背出汗。
我非常自責,暗下決心改變這個惡習,從此以後不再犯這樣的錯誤。
但不知道是否能夠做到。和各位弟弟們一起共勉。希望你們別覺得兄長做過不好的事就鄙視我,也不要以為兄長無法痛改前非就拋棄我。“兄及弟矣,式相好矣,無相猶矣。”各位弟弟共勉吧!
自從我上任以來,四處征戰,沒有一點閑暇的時間,雖然一直有想辭職退隱的想法,但身負重責,絕不敢推辭。今天仰仗著朝廷的恩德和威力,又有祖宗暗中保護,我統率軍隊剿匪,僥幸每一仗都取得了勝利,山中的土匪和峒苗的強盜,基本上已經剿滅了,勉強算盡到了自己為官一方的責任。
懇請退休的奏表已經發出去十幾天了,與各位弟弟相聚的日子相信也已經不遠了。你們幫我把鬆樹下的石階打掃一下,把竹林裏的小路鋪好,到時候提前在舜江岸邊等候我,並且告訴龍泉山頂上那幾位老和尚,就說龍泉山主要回來了。
家族中的各位叔父和弟弟們不能每個人都給寫信,可以把這個消息告訴他們每個人。
四月二十二日,長兄守仁從贛州寫給三弟、四弟、六弟、八弟收看。
外:葛布兩匹,錁子銀四錢,敬奉伯母、嬸母兩位老夫人。骨筷子四把,弟弟們分用。
外又:鄭二舅信一封,住在舜江南岸的各位奶奶信一封,汪克厚信一封,聞人邦正兄弟信一封。收到後,立即分頭送給各人,別弄丟了。
千萬千萬!
又:廿一叔信一封,謝(遷)老先生信一封,這兩封信留在了紹興,等轉寄到餘姚家裏後,也可以立即分頭送給各人。
聞人姨父、汪九老官人,及各親戚家的長輩,以及各位交情深厚的,比如朱有良先生、朱國材先生等,有機會見到他們時轉達我沒能一一寫信的意思。
又一封是寫給侄兒輩的。
正德十三年(1518 年)四月廿二日家書延伸
人要學會控製自己,不能放任
我們正處在一個快速發展、不斷變化的時代,昨日的成就不能代表今日和明日的成就,隻有懷著強烈的進取心,與時俱進、超越自我,才能保持優秀。但是,人與生俱來都有一種惰性,這種惰性會不斷侵蝕進取心而使人缺乏自律的態度。如果說我們在生活和工作中日積月累所養成的習慣、惰性和放任之所以沒有成為我們自身的主宰,反而被我們所製伏,正是因為我們運用了自我約束的意誌力,這種意誌力又被稱為“自控力”。換句話說,具備這種能夠抵製、克服各種誘惑的能力,正是我們自身所具有堅強意誌的最佳體現。
確實,自控可以使我們在做任何事情時都能保持正確的方向、良好的動機,並且運行於理想的軌道上。倘若將自控力發揮於運動競技場上,它仍舊是爭取勝利的關鍵。如果你對足球稍有研究,你應該知道德國足球隊是一支在世界賽場上屢創佳績,並以頑強的風格聞名於世的足球隊。眾所周知,無論處於多麼惡劣的境況下,德國足球隊都會拚搏到最後一分鍾。
德國足球的成功固然與球隊訓練有素有著密切的關係,但最重要的一點是因為球員們都擁有良好的自控力。在貫徹教練意圖、完成自己所擔負的任務方麵,他們沒有一絲一毫的放任,總是忠於自己的職責。曾經有人說過德國隊不懂足球藝術,表現死板、不夠靈活,但事實勝於雄辯。作為職業球員,他們表現出了神奇的自控力,並且用成績證明自己是優秀的。
德國足球明星米洛斯拉夫·克洛澤就是一個自律的典型代表。克洛澤是一個大器晚成的球星,在19 歲的時候,他還在業餘聯賽中踢球。但因為表現出色,他被邀請到了德國第三級別聯賽洪堡隊,成為了一個半職業的球員。
在22 歲的時候,克洛澤由於表現出色,入選了德甲凱澤斯勞滕青年隊。在2000 年的時候,22 歲的克洛澤才代表凱澤斯勞滕隊完成了自己德甲的首秀。
克洛澤進入職業聯賽的年紀已經是不小了,但他很珍惜得來的機會。在第一個賽季,他就為球隊打入了9 次進球。第二個賽季,打入了16 次進球、7 次助攻,成為2001\/02 賽季德甲的最佳德國本土射手和最佳新秀。至此,克洛澤開始了自己的輝煌時刻。自2000 年至2011 年克洛澤共在德甲聯賽出場306 次,攻入121 球並有79 次助攻,直接製造200 球。曾獲得兩次德甲聯賽冠軍、5 次德國國內杯賽冠軍,以及射手王、助攻王、最佳球員、德國足球先生等榮譽,成就了德國足壇榮譽大滿貫。
但克洛澤並沒有因此滿足,他還有更大的願望——成為世界杯曆史上進球最多的選手。但2011 年的時候,克洛澤已經33 歲了,這個年紀的運動員大多已過巔峰,想進入國家隊很困難了。但克洛澤沒有放棄,他長期生活自律,不抽煙、不喝酒、合理飲食。這樣的自律生活讓他一直保持著良好的狀態。這一年,他轉戰意大利賽場,加盟了那不勒斯隊,因為這裏能給他更多的上場時間,讓他保持狀態。他希望入選2014 年巴西世界杯的德國隊大名單,代表德國隊繼續征戰。
他在意甲賽場也證明了自己,33 歲的克洛澤在這年幫助拉齊奧隊捧得意甲杯賽冠軍。並為球隊打進64 球,成為隊史第一外籍射手,其中在單場打進5 球的壯舉打破意甲塵封了27 年的紀錄。
克洛澤良好的自律,讓他以36 歲的高齡繼續參加了巴西世界杯,在半決賽德國VS 巴西的比賽中,克洛澤在第23 分鍾時打入了曆史性的一個進球。
這個進球,讓他超越了坐在解說席的“外星人”羅納爾多的15 個進球,以16 個進球成為了世界杯曆史上進球最多的選手。並最終帶領德國隊贏得了這屆世界杯。
克洛澤的足球生涯是完美的,取得了一切該取得的榮譽。但這些榮譽離不開他自律的習慣。正因為自律,讓他一直保持著良好的身體狀態,才能在36 歲的時候參加世界杯,成為世界杯曆史射手王。
高爾基曾經說過:“哪怕是對自己的一點小的克製,也會使人變得強而有力。”
要主宰自己並主宰自己的命運,必須對自己有所約束、有所克製。如果缺乏自控力,就像是汽車缺少了方向盤和刹車,很難避免犯規、闖禍,甚至發生撞車、翻車等意外。想要避免意外的發生,最基本的做法當然就是培養自控力。
是的,人要學會控製自己,不要放任自己,更不該使自己迷失於懶惰和貪玩之中。自我約束就等同於自我提升,任何一個人自從成年起,都到了為自己做決定、為自己負責的年齡。如果你還學不會控製自己,將來有一天,隻怕你將會置身於自掘的墳墓中,你將無力推開堵住墳墓出口的岩石。現在,你必須果斷起來,好好學習,確定自己人生道路的方向。這樣,你才能讓生活安定,不再像秋風中的落葉一樣飄忽不定,過著漂泊的日子。
家書點睛
大部分年輕人喜歡隨心所欲,憑一時的興趣行事。然而,我們能享受到的生活樂趣和所擁有的功成名就都源於憑借自身自控力所做出的調整與轉變。如果你能夠趁著年輕力壯、精力充沛的時候學會自製,並讓自控力伴隨參與你的整個人生,那麼幸福、愉快和欣慰也將伴你一生。
花之千葉者無實,為其華美太發露耳家書原文
諸用明:
得書,足知邇來學力之長,甚喜!君子惟患學業之不修,科第遲速,所不論也。況吾平日所望於賢弟,固有大於此者,不識亦嚐有意於此否耶?便中時報知之。
階、陽諸侄,聞去歲皆出投試,非不喜其年少有誌,然私心切不以為然。不幸遂至於得誌,豈不誤卻此生耶!凡後生美質,須令晦養厚積。
天道不翕聚,則不能發散,況人乎?花之千葉者無實,為其華美太發露耳。諸賢侄不以吾言為迂,便當有進步處矣。
書來勸吾仕,吾亦非潔身者,所以汲汲於是,非獨以時當斂晦,亦以吾學未成。歲月不待,再過數年,精神益弊,雖欲勉進而有所不能,則將終於無成。皆吾所以勢有不容已也。但老祖而下,意皆不悅,今亦豈能決然行之?徒付之浩歎而已!
正德六年(1511 年)
家書譯文
諸用明:
你的信已經收到,從信中看出你的學問有了很大的長進,我很高興。
君子隻會憂患自己的學業是不是研修得不夠,對於考取功名的早晚不會計較太多。況且,我平時所希望各位賢弟的絕非僅僅於此,不知賢弟是否有意於身心學問?請來信告訴我。
階、陽幾個侄子,聽說去年都去參加了鄉試,不是我不喜歡他們年少有誌向,隻是我不太讚成年紀輕輕就有博取功名之心。若不幸少年得誌,豈不是誤了他們的終身。凡是聰敏的年輕人,都應該磨一磨他們的心氣,這樣他們才能厚積薄發。天地之間沒有聚集起來氣,沒有蘊藏住能量,又如何有充足的能量去爆發,人也是如此。一棵樹,如果花開似錦,那它的果實一定很匱乏,因為茂盛的花朵一定會消耗掉過多的能量。
幾位賢侄兒不把我這些話看作迂腐的話,那麼,學業上一定會有進步的。
在信中你勸我繼續做官,我也不是很潔身自好的人,之所以希望辭官歸隱,不僅是因為時局紊亂帶來的影響,而且也是因為我的學問還沒有完成。歲月不饒人,再過幾年,精神越來越不好,雖想繼續努力也力不從心了,到最後就會變得一事無成。這也是我不得已的苦衷。但是從老奶奶到全家人,都不高興我辭官,現在我又怎麼敢貿然辭官?無奈我隻有對天長歎了。
正德六年(1511 年)
家書延伸
忍耐是所有成就的前奏曲
人生,有時能放縱,有時要忍耐,這是常事。忍耐是所有成就的前奏曲,當你把它奏得異常響亮時,成功才會被你深深吸引。
然而,理想的實現終不會如我們想象的那麼簡單。忍耐是一種激勵自己前行的動力,當夢想和現實發生衝突的時候,你就應該及時地思考自己要做出那些選擇:此時的忍耐,是愚忍,還是智忍?
楚國有一個窮人,他身上所穿之物,非常破舊,而且還都是撿來的。因此,他從小就夢想自己能穿上一雙新鞋。
有一天,他在爬山的途中,不慎將自己的鞋子弄壞了。
他勉強地走回家,取出家裏的全部積蓄,來到小鎮唯一的鞋店前。千挑萬選,花光了所有的錢剛好夠買一雙還算漂亮的鞋子。他不舍穿著新鞋走路,而是在回到家後高興的欣賞著自己的新鞋,洗完澡後,他才肯決定試穿新鞋一下。意料之外的事發生了,他的腳比鞋子大出1 厘米,怎麼也穿不上,這可把他急壞了。
在抓耳撓腮之際,他忽然計上心頭,“腳如果小一點,不就能穿上去了嗎?”於是他取來菜刀,量好1 厘米的距離,用菜刀狠狠地砍了下去。頓時,鮮血噴湧,在一陣撕心裂肺的大叫之後,他由於流血過多,昏了過去,最終就這樣死去了。
這個故事印證了削足適履這個成語:不合理地遷就和湊合,乃是一種愚忍。也許有人會說,哪有那麼傻的人啊?現在社會也許沒有砍腳趾來適應鞋子大小的人了,但陷進“削足適履”的旋渦裏的人卻大有人在。有些人在一再的忍耐中,不但沒能把自己和夢想的距離拉近,反而是裹足不前了。
年輕時初入職場,職場就成為我們實現夢想的第一站。
王強和李瑞是關係很好的朋友,他們一起從偏遠的家鄉考上了北京某名牌大學的物理係。在高中時代,王強的成績明顯高於李瑞一籌,但這種現象在大學時期並不是很突出。隨著四季的更迭,大學生活就這樣結束了,因為善於交際,李瑞有著不錯的人脈,畢業後落腳在北京,雖然沒有進入大型國企,委身到了一家小公司任職,但這裏對他來說更有獨立施展拳腳的空間。
而在考研前夕病倒的王強,因為生病把就業和考研兩件大事全都耽誤了。
隨後他一路不順,嚐試到幾家公司去應聘,均遭到失敗。最後,他心不甘、情不願地回到了老家的一家小型啤酒廠就職。他在大學學的是物理專業,回到家鄉,起初的時候哪個單位也不願意接收他,一個名牌大學的高材生在家鄉小地方根本就容不下他,沒有合適的單位。在遊蕩了很長一段時間後,在鎮政府召開的大學生分配工作會議上,大家討論他的去向問題時,各個單位的領導都表現得很為難,最後啤酒廠的領導說:“我們總不能讓名牌大學的高才生長時間待業在家吧,我們廠新引進了兩台電腦控製機,沒有懂得操作和維修的人,要不讓他來我們啤酒廠吧。”就這樣,王強去了啤酒廠上班。
最初,王強很不適應那裏的工作環境,和同事之間的關係也不融洽。他對考研還有很大的期待,並為此一直堅持學習。但在這一年等待考研的時間中,他忍受著常人不能忍耐著的煎熬和痛苦。
許多人的夢想是禁不起時間衝擊的。在單位的待遇有所提升後,王強似乎覺得有些滿足了,心中的理想和考研誌願也離他漸行漸遠了……就這樣,一晃10 多年過去了,他依舊在啤酒廠工做著,心甘情願地“忍受著”過這種看似安逸的生活。隻不過,在每年的同學聚會的日子來臨的時候,他總是借口推托不去,一年、兩年、三年……在每年的同學聚會上,雖然他不露麵,但大家經常提起他,問他的境況。李瑞雖知實情,但卻謊稱不知:當年同學眼中的佼佼者,如今卻不敢和同學接觸,真是讓人感到心酸啊。
雖然王強現在的生活衣食無憂,但畢竟專業不對口,讓他不能充分地展示自己,所以在這裏也就沒有什麼提升空間可言了。他也想過再換個單位,到大城市去闖蕩,可他的簡曆表上的年齡和工作經曆讓他沒有自信。他的一忍再忍,讓他將自己的理想和人生帶進一個狹小的死胡同。
王強和李瑞的經曆對現在的年輕人有很大的借鑒意義,特別是對剛出來工作的畢業生,麵對就業崗位的緊張狀態和強大的工作壓力,許多人在獲得一份工作時就想把它穩穩地抓牢,起初還有“積累經驗,謀求霸業”的心態,一忍再忍,但在現實的一些小利益和甜頭麵前,許多人都選擇了坐在原地品嚐這些甜頭而將未來與夢想拋諸腦後。
家書點睛
如果把眼下優越的環境和待遇看成是不思進取的原因,我們不難發現,那些為了眼前小利就滿足於現狀的人,隻會讓自己的理想毀在自己的手裏,就像削足適履的故事一樣。在人生的夢想麵前,有多少忍耐,就有多少成就。但忍耐也需要智慧,愚蠢的忍耐隻會讓你陷入於不思進取的沼澤中,久久不能自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