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reference_book_ids\":[7129434713235672101]}],\"174\":[{\"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74,\"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54,\"start_container_index\":174,\"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50},\"quote_content\":\"《尚書》reference_book_ids\":[7078185085475752973]},{\"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74,\"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66,\"start_container_index\":174,\"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62},\"quote_content\":\"《易經》reference_book_ids\":[7208392286533585959]}],\"141\":[{\"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41,\"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4,\"start_container_index\":141,\"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0},\"quote_content\":\"《易經》reference_book_ids\":[7208392286533585959]}],\"133\":[{\"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33,\"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71,\"start_container_index\":133,\"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67},\"quote_content\":\"《詩經》reference_book_ids\":[6874386810978438151,7071200634816449549,7070438698533293070,7152079239892700197,7078185810029202446]}]},\"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Part3 王守仁家書:以身作則,時刻自省
人物介紹:王守仁(1472 年10 月31 日——1529 年1 月9 日),幼名雲,字伯安,別號陽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
明憲宗成化八年(1472 年),王守仁出身於浙江餘姚一個顯赫的家庭,父親王華是成化十七年(1481 年)狀元,官至南京吏部尚書。
因為家境良好,王守仁從小就有良好的學習環境。20 歲時,王守仁第一次參加鄉試就中舉。但隨後在22 歲、25 歲兩次科舉時都名落孫山。28 歲時他參加禮部會試,因考試出色,舉南宮第二人,賜二甲進士第七人,觀政工部。但王守仁的仕途並未就此平步青雲。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 年)宦官劉瑾擅政,王守仁因為直言上書被貶。但也正是在被貶期間,王守仁認識到“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他在這段時期寫了“教條示龍場諸生”,史稱“龍場悟道”。
此後,王守仁平定了江西民變,平定了洪都的寧王朱宸濠之亂,平定了西南部的思恩、田州土瑤叛亂和斷藤峽盜賊。並開堂講學。
王守仁於嘉靖八年十一月二十九日(1529 年1 月9 日)去世。隆慶時追贈新建侯,諡文成。
王守仁獨創心學,又稱陽明學。提倡“知行合一”,強調知中有行,行中有知,兩者互為表裏,不可分離。倡導“致良知”。教導人們尊崇內心的“理”,而“理”就在人“心”中。陽明學是明朝中晚期的主流學說之一,後傳於日本,對日本及東亞都有較大影響。
謹守禮法,做好表率
家書原文
正憲:
舟已過臨江,五鼓與叔謙遇於途次,燈下草此報汝知之。沿途皆平安,咳嗽尚未已,然亦不大作。廣中事頗急,隻得連夜速進,南贛亦不能久留矣。汝在家中,凡宜從戒論而行。讀書執禮,日進高明,乃吾之望。魏廷豹此時想在家,家眾悉宜遵廷豹教訓,汝宜躬率身先之。書至,汝即可報祖母諸叔。況我沿途平安,凡百想能體悉我意,鈐束下人謹守禮法,皆不俟吾喋喋也。廷豹、德洪、汝中及諸同誌親友,皆可致此意。
嘉靖六年
家書譯文
正憲:
船已經過了臨江了,在拂曉時分與叔謙在途中相遇,於是在燈下趕快寫了這封信,報一聲平安,好讓你知道。這一路上都挺好的,就是咳嗽還沒有痊愈,但也已經不太嚴重了。兩廣那邊的事情很緊急,我隻能日夜兼程地趕路,南贛也不能多停留了。你在家裏處理各種事情的時候,一定要謹記我的告誡,判別清楚後再去辦。讀書明理,遵守禮儀,每天都有進步,這是我對你的期望。魏廷豹這個時候可能在家,家中眾人都要聽從魏廷豹的教訓,你應當起到帶頭作用。收到信後,你可以立刻稟告你祖母和各位叔叔。我一路上都很平安,各項事務我想你能夠體會我的意思,管束好下人,讓他們遵法紀守禮儀,這也不用我再嘮叨了。廷豹、德洪、汝中以及其他各位求學聖賢學問的同誌,各親戚朋友,都可以把這個意思說給他們。
嘉靖六年
家書延伸
良好的自控力,培養出人生大格局阿基米德說:“給我一個支點,我可以撬起地球。”世界上並沒有無法控製的東西,我們的意誌也一樣,它是我們可以主動加強和控製的力量。當我們擁有了良好的自控力,就能讓命運這輛汽車永遠在正確的軌道上行駛。當我們擁有了良好的自控力,會發現我們的人生格局也在擴大,我們的意誌力也在增強。一個人的格局越大,那麼他的潛意識能量就越大。
霍英東是香港著名的富豪,他頭頂多種光環,愛國實業家、傑出的社會活動家,等等。他的成功,就是源於他的人生格局的影響。
幼年時,霍英東的家境貧寒,在他7 歲之前,連鞋子都沒穿過。他所找到的第一份工作,是在渡輪上做加煤工……家境的貧寒,是他來到人世之後麵臨的第一個問題。後來,他靠著母親的少許積蓄開了一家雜貨店。當朝鮮戰爭爆發後,他覺得航運業有很大的發展前景,此後,便開始在商界嶄露頭角。
1954 年,霍英東創辦了霍興業堂置業公司,他以“先出售後建築”的理念逐漸成為香港地產界的巨頭。後來他的經營領域不斷擴大,在建築、航運、房地產、旅館、酒樓、石油等方麵都有涉及。
在商業上,霍英東如魚得水,而在如何做人上,他也深得真諦,他曾說過:“做人,關鍵是要問心無愧,要有本心,不要做傷天害理的事……”當成為富豪之後,霍英東一直沒有忘記回報社會。他在內地進行了大量的投資和捐贈,但對於這些,他卻自謙為“一滴水”。“我的捐款,其實就像大海裏的一滴水,作用是很小的,說不上是貢獻,這隻是我的一份心意!”隻有像他這樣擁有人生大格局的人,才能有如此博大的“一份心意”。
人生需要有格局,格局是什麼樣的,自己的命運就是什麼樣的。那些大人物的成功,都是由他們的人生格局鑄成的。因為當他們還是小人物的時候,他們就開始為自己規劃人生的大格局,霍英東的成功就證明了這個道理。人生的格局有多大,自己的舞台就會有多精彩。要想成功,就要擁有一個大格局。
一個人能夠做大的事情,這是由他的意誌決定的。那些以自我為中心,沒有遠大誌向的人,人生格局是很小的,他們即使碰見了重大的機遇、或者具有超常的能力,也很難做出一番驕人的成績。
台灣著名主持人陳文茜,在台灣頗有影響力,她在台灣的政界、商界和媒體界都是響當當的風雲人物。她之所以能做到在政壇上叱吒風雲,在生活中如魚得水,是因為她的人生格局和一般的女人不同。她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人生最怕格局小。”她的身上,體現出了許多女人所沒有的寬廣視野,也體現出了許多男人所沒有的膽識氣魄,同時也有很多專家學者所沒有的睿智和擔當……這些,都來源於她那人生的大格局。
也許,我們曾經為自己的平庸無為感到很苦惱,也許我們曾經總是為別人取得的成就而感到驚歎。其實,這些都沒有必要。我們要做的就是反思一下自己,是否具有一些大格局,比如,當我們被人誤會時,能否保持自己的寬宏大量;當我們遭遇不幸時,能否依舊堅強和樂觀;當我們麵對困難時,能否鼓起勇氣去挑戰。
家書點睛
倘若我們目前還沒有這些大格局,那就要注重培養,這些才是成就強大意誌的必備,才是成就人生的必備。
懂得自省,明白“致良知”三字含義家書原文
正憲:
近兩得汝書,知家中大小平安。且汝自言能守吾訓戒,不敢違越,果如所言,吾無憂矣。凡百家事及大小童仆,皆須聽魏廷豹斷決而行。
近聞守度頗不遵信,致牴牾廷豹。未論其間是非曲直,隻是牴牾廷豹,便已大不是矣。繼聞其遊蕩奢縱如故,想亦終難化導。試問他畢竟如何乃可,宜自思之。
守悌叔書來,雲汝欲出應試。但汝本領未備,恐成虛願。汝近來學業所進吾不知,汝自量度而行,吾不阻汝,亦不強汝也。德洪、汝中及諸直諒高明,凡肯勉汝以德義,規汝以過失者,汝宜時時親就。汝若能如魚之於水,不能須臾而離,則不及人不為憂矣。
吾平生講學,隻是“致良知”三字。仁,人心也;良知之誠愛惻怛處,便是仁,無誠愛惻怛之心,亦無良知可致矣。汝於此處,宜加猛省。
家中凡事不暇一一細及,汝果能敬守訓戒,吾亦不必一一細及也。餘姚諸叔父、昆弟皆以吾言告之。
前月曾遣舍人任銳寄書,曆此時當已發回。若未發回,可將江西巡撫時奏報批行稿簿一冊,共計十四本,封固付本舍帶來。
我今已至平南縣,此去田州漸近。田州之事,我承姚公之後,或者可以因人成事。但他處事務似此者尚多,恐一置身其間,一時未易解脫耳。
汝在家凡百務宜守我戒諭,學做好人。德洪、汝中輩須時時親近,請教求益。聰兒已托魏廷豹時常一看。廷豹忠信君子,當能不負所托。
但家眾或有桀警不肯遵奉其約束者,汝須相與痛加懲治。我歸來日,斷不輕恕。汝可早晚常以此意戒飭之。
廿二弟近來砥礪如何?守度近來修省如何?保一近來管事如何?保三近來改過如何?王祥等早晚照管如何?王禎不遠出否?此等事,我方有國事在身,安能分念及此瑣瑣家務?汝等自宜體我之意,謹守禮法,不致累我懷抱乃可耳。
嘉靖六年十二月初五日發
家書譯文
正憲:
最近收到你的兩封來信,得知家中一切安好。而且你告訴我,你能夠遵守我的戒訓,不敢違反,若是你真能做到像你信中所說的那樣,那我就沒什麼可擔心的了。家中的一切事務,大人、孩子還有所有仆人,都要聽魏廷豹的決定行事。我最近聽說守度很不聽話,甚至頂撞廷豹。
我姑且不論他們兩個誰對誰錯,就僅是頂撞廷豹這一項,他就已經是犯了大錯了。我還聽說守度還像過去一樣,依然遊手好閑,而且揮霍無度,看來他是很難引導和教化的了。你去試著問問他,看他到底是怎麼想的,讓他好好自己想清楚了。
守悌叔來信說,你想去參加應試。但你目前的能力還沒有達到考試的實力,怕是你這次的願望要落空了。你最近的學習進度如何,我也不太清楚,一切都由你自己決定,我不會阻止你,也不會勉強你。德洪、汝中以及其他正直誠信的高明人士,如果發現你在道德信義方麵有了進步願意勉勵你,發現你有了過錯願意勸導你,你就要時常親近他們。你和他們如果能像魚時時刻刻離不開水一樣,即便趕不上他們也沒什麼可擔憂的了。
我平生講學,隻有“致良知”三個字。仁,是人心;良知中的真誠、友愛、悲憫、同情,就是仁;如果心中沒有真誠、友愛、悲憫、同情,也就沒有什麼良知可致了。你對照這幾句話,要深刻反省自己。家中各項事情沒時間一一細說了,如果你能夠以恭敬的心遵守我的教訓和禁戒,我也沒有必要再一一細說了。餘姚各位叔父和各位兄弟那裏,你都要把我這幾句話傳達給他們。
上個月曾派一個叫任銳的舍人回家送信,過來這麼久,家裏應當已讓他返程了。若是還沒有返程,可把我在江西巡撫任上上奏朝廷的奏疏和批準施行的行文,底稿1 冊,總共14 本,包裝牢固,交給這個舍人帶來。
我現今已經來到了平南縣,這裏離田州越來越近。田州的事情,我接受姚公來處置,或者可以依靠姚公前期的準備而順利了結。但是別的地區類似事件還很多,恐怕一旦參與進來後,一時半會兒不大容易脫身。
你在家中凡是都要遵守我的戒諭,要學會做個好人。德洪和汝中他們,要時常親近和請教,會受益不淺的。聰兒已經托付給魏廷豹經常照看。廷豹是個忠誠信實的君子,應該不會辜負我的托付。但是家中眾人中或者有人桀驁不馴,不願意遵奉他的約束,你一定要對這樣的人嚴加懲罰。我回來時對這樣的人也絕不會輕饒。你可以根據我這個意思時常戒飭他們,並按這個意思整頓他們。
廿二弟最近磨煉得如何了?守度在修身上反省得怎麼樣?保一最近管事情況怎麼樣?保三最近錯誤改正得怎麼樣?王祥等人早晚事情照管得怎麼樣?王禎是不是不再跑遠路了?這些事,因為我正身負國家重任,哪能再分心這些家務瑣事。你們自己要體會我的心意,謹慎遵守禮法,不拖累我操心才行。
嘉靖六年十二月初五日發
家書延伸
學會每日自省,發現自己的不足
“一日三省吾身”是君子每日修身養德必做的功課。它告誡人們要時常自省,時時反省。隻可惜,在這個物欲膨脹時代,能做到的人寥寥無幾。我們對別人和外部的世界總是太過關注,卻往往忽略對自我的認知。發現自我以外的缺憾並不困難,難的是找到自己身上的毛病。唯有自省,才能使人深刻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和不足,才能使人迷途知返,不再重蹈覆轍,找到人生正確的方向。
前兩年,木製的手串在中國銷路很好,於是一些人便鋌而走險到某些政局不穩的東南亞國家走私木材。定金交了,該疏通的關係也都打理好了,卻被當地警方逮捕了,木料最終還是沒運回來,落個財物兩空的下場。
這些人被釋放回國以後便整天抱怨,說那個國家的商人不講誠信,警察像強盜等。他們把別人數落了一遍,唯獨沒有反省自己的問題。為了掙錢,到本來就危險的環境之中去做一些違法勾當,最後不僅賠了錢財,還鋃鐺入獄,這實在怪不著別人。
對別人再微小的瑕疵,也總能明察秋毫;對自己顯而易見的不足和缺點,卻總是視而不見。不懂得自省的人,永遠是渾渾噩噩糊裏糊塗的生活,整天隻知抱怨別人的種種不好,卻不肯虛心反省自我。不懂得反省的人,總是在同一個問題上反複犯錯,總是在同一個坑裏來回摔跟鬥。
在美國,有一位牧師,主持過很多新人的婚禮。他外表看上去非常和藹可親,可對自己的兒子卻非常嚴厲,經常因為一點小事要把兒子教訓一通。
父子倆常常吵得麵紅耳赤。
在一次激烈爭吵之後,兒子選擇了離家出走。焦急的牧師找到了當地一位教育學者,訴說自己的苦衷。學者還沒開口,牧師就憤怒地細數兒子的種種不是:總和父母頂撞、晚上很晚回家、背地裏偷偷飲酒、棒球比賽時打傷了同學等。話沒說完,牧師就流下了眼淚——他擔心兒子現在的安危,更不知道兒子為什麼那麼叫人操心。
學者聽了他的抱怨,語重心長地說:“你每天都在指責著兒子的不是,讓他覺得自己就是一個無法變好的孩子,自己永遠不會得到父親的欣賞和喜愛。兒子變成今天的樣子,您有沒有想過自己該負怎樣的責任嗎?您每天都在為別人送去祈福,為什麼不能對自己的兒子多一些寬容和讚美呢?”
學者的話讓牧師恍然大悟。作為一名父親,他的確非常失職。他一直在埋怨孩子,竟然沒想到所有問題其實都出在自己身上。
自省可以引發我們對過往經曆,特別是失敗經曆的反思。在反思過程中,我們可以總結失敗的教訓,讓自己的心靈得到救贖。自省就像是電腦裏的殺毒軟件,可以把我們內心中所有病毒都掃描出來,並啟發我們找到殺毒的最佳方式。隨著我們內心愈發幹淨和清澈,生活也會隨之變得舒心起來。如果牧師能夠多一些自省,或許兒子就不會離家出走,他也就不會那樣悔恨和懊惱了。
一個人一旦具備了自省的能力,便可以控製自己的欲望和衝動,駕馭自己的思想和心情。因為自省會讓人體會到一種來自內心深處的無窮力量,會讓人在應對各種挫折和挑戰時表現出一種連自己都無法相信的潛力。不僅如此,我們還可以通過自省這麵鏡子,客觀真實地認識自我,獲得真正的智慧。
美國著名投資公司GMO 在剛剛起步時,公司投資人傑裏米為公司招聘了幾位新人,其中一位叫傑瑞塔。傑瑞塔看上去非常普通,所有人都不對他抱希望。可3 個月過去之後,傑瑞塔的銷售業績卻名列前茅,這讓傑裏米非常意外。
原來,傑瑞塔自上大學就有照鏡子的習慣,並把這個習慣一直堅持了下來。他每天都會給自己製訂各種計劃,晚上回家時便對著鏡子自言自語,回顧這一天以來計劃完成的情況,哪些做得好,哪些做得不好。日積月累下來,傑瑞塔對自己的長處和短處都能了然於胸,並能在實際工作中揚長避短。所以,他才會取得如此驕人的銷售業績。
興奮的傑裏米決定讓傑瑞塔給全公司的銷售人員做一次演講,題目就是“照鏡子的哲學”。後來,傑瑞塔成為公司銷售總監,在全球各地都有他們的業務夥伴。
照鏡子就是一種自省。人貴有自知之明,這個世界上最難解的謎題其實就是我們自己。通過自省,通過對自己的剖析,能夠幫助我們抖盡身上的灰塵,能夠幫助我們找到解開謎題的鑰匙,幫助我們在黑暗中找到有光明的方向。學會自省,讓我們擁有超越自我的力量,讓我們成為生活的智者。
家書點睛
蘇聯大文豪高爾基說:“反省是一麵瑩澈的鏡子,它可以照見心靈上的汙點。”人需要自省,因為每個人都難免有著不足和缺點,通過自省能夠讓我們不斷進步日臻完善,也能夠讓我們在人生的長河中始終行駛在正確的航道上而不至於迷失方向。
遠離庸俗,親近高明之人
家書原文
示四侄正思等:
近聞爾曹學業有進,有司考校,獲居前列,吾聞之喜而不寐;此是家門好消息。繼吾書香者,在爾輩矣。勉之,勉之!吾非徒望爾輩但取青紫,榮身肥家,如世俗所尚,以誇市井小兒!爾輩須以仁禮存心,以孝弟為本,以聖賢自期。務在光前裕後,斯可矣。
吾惟幼而失學無行,無師友之助,迨今中年。未有所成,爾輩當鑒吾既往,及時勉力,毋又自貽他日之悔,如吾今日也。
習俗移入,如油漬麵,雖賢者不免;況爾曹初學小子,能無溺乎?
然惟痛懲深創,乃為善變。昔人雲:“脫去凡近,以遊高明。”此言良足以警,小子識之!
吾嚐有《立誌說》,與爾十叔,爾輩可以抄錄一通,置之幾問,時一省覽亦足以發;方雖傳於庸醫,藥可療夫真病,爾曹勿謂爾伯父隻尋常人爾,其言未必足法;又勿謂其言雖似有理,亦隻是一場迂闊之談,非吾輩急務;苟如是,吾未如之何矣。
讀書講學,此最吾所宿好,今雖幹戈擾攘中,四方有來學者,吾亦未嚐拒之,所恨牢落塵網,未能脫身而歸。今幸盜賊稍平,以塞責求退,歸臥林間,攜爾曹朝夕切磋砥礪,吾何樂如之!
偶便,先示爾等,爾等勉焉!毋虛吾望。
正德十二年(1517 年)四月三十日家書譯文
示四侄正思等:
最近聽說你們的學業都有進步,在考試中全部都是名列前茅,聽到這個消息我高興的一晚上都沒有睡著。這是我們家門的最好的消息,能夠繼承我們書香門第的人,也就有隻有你們這幾個了。你們要繼續努力。
我不是希望你們能通過讀書考試而升官發財,像世俗中人希望的那樣,做到達官顯宦之後在世人麵前耀武揚威。你們要懂得養仁心,學禮儀,把孝敬師長和友愛兄弟朋友作為自己做人的根本,以聖賢的標準來要求自己,一定要做到為祖宗增光,為後輩造福,這才可以。
我小時候不知道怎樣學習,也不知如何去請教聖賢,更沒有良師益友的幫助,因此,如今人到中年,依舊沒有所成。你們要拿我當一麵鏡子,引以為戒,及時努力,不要再等到將來後悔,就像我現在後悔一樣。
習俗最能夠改變一個人,就像油漬麵一樣,即便賢良的人也在所難免,更何況你們這些初學的年輕人,能夠不被習俗的大海淹沒嗎?隻有深刻地懲治自己身上的不良習氣,這才是向善的轉變。古人說:“不要和那些庸俗的人廝混,要和那些高明的人交朋友。”這話足夠警醒你們了,你們年輕人要記住這句話。
我曾經寫過一篇《立誌說》給你們十叔,你們可以從他那裏抄寫一遍,放到書案上作為座右銘,經常看看,對照反省自己,也可以啟發自己。藥方雖然是庸醫開出來的,藥卻可以治真病。你們不要以為你們伯父隻是一個普通人,就認為伯父的話不值得效法;也不要以為伯父的話雖然有道理,卻又認為不過是一篇迂腐的老生常談,因此認為不是你們需要急著學習的。如果你們真的這樣認為,對你們我就不知道怎麼辦了”。
讀書講學是我這輩子最大的愛好,現在雖然整天忙於剿匪,事務千頭萬緒,但是隻要有各地來求學的人,我從來沒有拒絕過。隻恨身陷官場,像鳥兒落網一樣,不能擺脫這些責任回鄉一心講學。現在值得慶幸的是強盜土匪基本上肅清了,算是勉強完成了職責,可以申請退休了,到時候我領著你們在山水間或坐或臥,早晚一起探討學問,互相勉勵,共同進步。這樣的話我將是何等地快樂呀!
偶爾有些空閑的時間,寫這封信給你們,你們要努力呀,可不要讓我的願望落空。
正德十二年(1517)四月三十日
家書延伸
人之患在好為人師
有很多高學曆的畢業生走向社會,覺得自己掌握了最先進的理論知識,有著最聰明機智的大腦,在和別人相處的時候,時不時地表現出一種優越感,在做事的時候,也總喜歡擺出一副盛氣淩人的架勢,對別人頤指氣使、指指點點,那副稚氣未脫的麵孔上卻表現出先知和師長的神氣,從而讓人看了心裏不舒服。
每個人都知道孔子說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的話,我們也不否認每個人都存在著可以讓別人學習的地方。但是我們應該想一想,同樣的意思,孔子為什麼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而不說“三人行,必有我徒焉”呢?
我們應該明白,孔子在說這句話的時候,就是要告訴我們在生活和工作中,要擺正自己的位置,要甘於做一個虛心求教的學生,而不能做一個好為人師者。許多成功人士之所以能夠取得輝煌的成就,是因為他們在生活中經常保持著謙虛的態度。
阿瑟·華卡小時候是一名農家少年,後來成為了美國著名的商業巨子。
他的成功是他堅持奮鬥的結果,同時也和他虛心學習的品質有著巨大的關係。
有一次,他在雜誌上讀到了一些大實業家發家的故事,就想知道得更詳細一些,以便於將來借鑒他們成功的經驗。於是他就跑到紐約,來到了一名叫威廉·亞斯達的人的辦公室。
威廉·亞斯達對這位不速之客感到十分討厭,就皺著眉頭問他:“你來找我有什麼事嗎?”這個少年低聲地說道:“我在雜誌上看到了您的故事,我很想向您學習一下,我該怎樣做才能夠賺上一百萬美元?”威廉·亞斯達聽後,就喜歡上了這個有上進心的孩子,他的臉上也露出了親切的笑容。兩個人竟然談了一個多鍾頭,談話結束的時候,亞斯達又告訴了華卡該如何去訪問其他實業界名人的方法。
華卡根據亞斯達提供的方法,遍訪了一流的政治家、作家及銀行家。
兩年之後,這個20 歲的青年成為他曾經當過學徒的那家工廠的所有者。
24 歲的時候時,他又成為了一家農業機械廠的總經理,短短的5 年之內,他就成為了一名百萬富翁。後來,這位農村的少年,又成為了花旗銀行董事會的成員。
甘做學生、虛心求教的做事精神不僅能夠提升自己的能力,還能不斷開闊視野,更重要的是能夠結交一些優秀的朋友,改變自己的命運。
好為人師的人經常會沉浸在對自身知識體係的盲目自信中,他們憑借一些半專業的知識和微不足道的經驗,喋喋不休、口若懸河地向別人傳授一些所謂的知識和方法。如果那些方法能夠給別人帶來實質性的幫助還能說得過去,假如人們按照他的意見去辦事,最終的結果卻並不是想象中的那樣完美的話,恐怕這個人就要成為眾矢之的了。
有一個人,是鐵杆的股迷。他原先在上班的時候就炒股,並且也賺了一筆錢。後來他就索性不再上班,做起了一個全職的股民。頭幾個月裏,適逢牛市,他賺了不少錢,在小區裏成為了小有名氣的“炒股專家”,當別人向他“取經”的時候,他幾乎“飄”到了天上,就把這一段時間的炒股經驗告訴了別人,並且信誓旦旦地說“買這隻股票一定能夠賺大錢”,那些股民對他的意見是言聽計從,紛紛把錢投入到他看好的那隻股票中,誰知天有不測風雲,這隻股票成為了垃圾股,那些買股票的股民各個落得個血本無歸,一敗塗地。而這罪魁禍首,最後也落得個過街老鼠,人人喊打的下場。
好為人師的人不過是半瓶醋而已,並沒有什麼真才實學和真知灼見。他們所表現出來的信誓旦旦,並不是什麼自信心,而是一種忘乎所以的自我膨脹。自我膨脹的人往往會過分地誇大自己的價值和能力,忘記了自己究竟有幾斤幾兩,貽笑大方罷了。
真正的成功者是從來不會把自己當成成功者來看待的。因為他們懂得“滿招損,謙受益”的道理,在與人交往和追求目標的時候能夠保持一種謙虛的態度,老老實實地扮演著學生的角色。這樣不僅能夠讓自己一步步地接近成功,同時也會受到別人的支持和愛戴,無論在事業上還是在人際關係上,都能取得超出常人的成就。因此,二十幾歲的年輕人,在為人處世的時候,一定要擺正自己的位置,甘做學生,而不能好為人師。
家書點睛
孟子曾經說過:“人之患在好為人師。”這裏的“師”並不是一種職業,而是一種心態。好為人師的人往往自以為是、自高自大,從而忽略了學習,忘記了謹慎,忘記了奮鬥。在生活中忘記了充實自己,為夢想而努力,隻知道把一些自以為很正確的意見和建議強行灌輸給別人,這樣不僅不會得到別人的認可,還會切斷自己的退路。
做人不能傲慢,懂得謙虛待人
家書原文
與日仁諸弟:
正月三日,自洪都發舟。初十日次廬陵,為父老留再宿。十三日末,至萬安四十裏,遇群盜千餘,截江焚掠,煙炎障天。妻奴皆懼,始有悔來之意。地方吏民及舟中之人,亦皆力阻,謂不可前,鄙意獨以為我舟驟至,賊人當未能知虛實,若久頓不進,必反為彼所窺。乃多張疑兵,連舟速進,示以有餘。賊人莫測所為,竟亦不敢逼,真所謂天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