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2 林則徐家書:學無止境,實踐當中求真知(1 / 3)

《邊城》reference_book_ids\":[7163199841021987847,7047069474968570910]}],\"21\":[{\"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1,\"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8,\"start_container_index\":21,\"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3},\"quote_content\":\"《道德經》reference_book_ids\":[7225931131646905348,7257088434206936120,6924983412973374478,7217733336632921144,7224048805384031266]}],\"148\":[{\"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48,\"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09,\"start_container_index\":148,\"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04},\"quote_content\":\"《道德經》reference_book_ids\":[7225931131646905348,7257088434206936120,6924983412973374478,7217733336632921144,7224048805384031266]}],\"211\":[{\"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11,\"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54,\"start_container_index\":211,\"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50},\"quote_content\":\"《孟子》reference_book_ids\":[6909003815383469064,6906404642666581005,7217762746014632964]}],\"221\":[{\"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21,\"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37,\"start_container_index\":221,\"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33},\"quote_content\":\"《詩經》reference_book_ids\":[6874386810978438151,7071200634816449549,7070438698533293070,7152079239892700197,7078185810029202446]}]},\"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Part2 林則徐家書:學無止境,實踐當中求真知

人物介紹:林則徐(1785 年8 月30 日——1850 年11 月22 日),福建侯官縣人,字元撫,又字少穆、石麟,是清朝時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詩人。

林則徐自幼家境貧寒,但他父親林賓日是很開明的,因此林則徐還是有一個溫馨快樂的童年。林賓日教育孩子的方式不同於當時的其他人,他不僅注重孩子的學問,更注重孩子的品德修養。

林則徐13 歲中秀才,20 歲鄉試中舉,27 歲殿試時中進士,被選為翰林院庶吉士。林則徐在翰林院度過七年歲月,被派往不同地方工作,但仍是微不足道的小京官。七年期間,他的子女相繼出世。嘉慶十九年(1814 年)正月初四,長子林汝舟出生;次子林秋柏出生三日而殤;後來長女林塵譚、次女林金鸞(後夭折)亦出生,單憑兩百兩銀年俸,根本不足以應付家庭開支。

唯有間中在書塾教書,或寄賣自己的書法作品幫補家用。在翰林院期間,他著經濟專書《北直水利書》。

林則徐一生致力於與西方列強的“交戰”。尤其對於西方列國帶來的鴉片,林則徐深惡痛絕。1839 年,林則徐在廣東主張禁煙,並在6 月3 日於虎門銷毀了英國等列強的鴉片,史稱“虎門銷煙”。但這也給了列強借口,成為了第一次鴉片戰爭的導火索。

林則徐雖然在當時官拜一品,曾任湖廣總督、陝甘總督和雲貴總督,兩次受命欽差大臣。但他並非是保守之人。他看到了清朝與西方列強之間的差距,因此主張學而優則用之。希望學習西方文化、科技。據考證,林則徐至少通曉英語、葡萄牙語兩國外語,主張多翻譯西方報刊與書籍,以學習西方文化與先進技術。晚清思想家魏源將林則徐及幕僚翻譯的文書合編為《海國圖誌》,此書對晚清的洋務運動乃至日本的明治維新都具有啟發作用。

因為林則徐一生正直,且替老百姓考慮,致力於銷毀禍害人的鴉片,因此深受老百姓愛戴,被稱為“民族英雄”。他去世後,被贈予太子太傅,諡文忠。

不可夜郎自大,棄書不讀

家書原文

長兒汝舟:

字諭汝舟兒知悉。接來信,知已安然抵家,甚慰。母子兄弟夫婦,三年隔別,一旦重逢,其快樂當非尋常人所可言喻。今將新歲矣,辛盤卯酒,團圓樂敘,亦家庭間一大快事。父受恩高厚,不獲歲時歸家,上拜祖宗,下蓄妻子,悵獨為何如?唯有努力報國,以上答君恩耳。官雖不做,人不可不做。在家時應閉戶讀書,以期奮發,一旦用世,不致上負高厚,下玷祖宗。吾兒雖早年成功,折桂探杏,然正皇恩浩蕩,邀幸以得之,非才學應如是也。此宜深知之。即為父開八軒,握秉衡,亦半出皇恩之賜,非正有此才力也。故吾兒益宜讀書明理,親友雖疏,問候不可不勤;族黨雖貧,禮節不可不慎。即兄弟夫婦問,亦宜盡相當之禮。

持盈乃可保泰,慎勿以作官驕人。而用力之要,尤在多讀聖賢書,否則即易流於下。古人仕而優而學,吾兒仕尚未優,而可夜郎自大,棄書不讀哉!次兒今歲可不必來,風雪嚴寒,道途跋涉,實足令為父母者不安。

姑俟明春三月,再來未遲。吾兒更可不必來,家有長子曰“家督”,持家事母,正吾兒應為之事,應盡之職,毋庸舍彼來此也。父身體甚好,入冬後曾服補藥一帖,精神尚健,飲食起居,亦極安適,毋念。元撫手諭。

家書譯文

長兒汝舟:

回信給汝舟,讓你知道。我已經收到了你的來信,知道了你已經安全到達家中,心中很欣慰。兄弟夫妻母子,相隔了3 年才重逢,這當中的快樂一般人是難以想象的。眼下馬上就過年了,正月的春盤,早晨的美酒,一家子團團圓圓,共敘天倫之樂,真是家庭中一大快事。我深受皇恩,無法在過年的時候回到家中,也無法祭拜祖宗,無法陪伴在你們的身邊,獨自在外雖然很惆悵也感到孤獨,但也沒有辦法。我唯有努力報效國家,以答謝皇上對我的厚愛。你雖然不在官位了,但於為人處世不能不認真。回到家中你應該閉門讀書,以圖發憤圖強,他日再次出任官職,不至於對上辜負皇上深恩,對下玷辱祖宗榮譽。我兒雖然早年科場得意,殿試取得名次,但這是皇帝深恩浩蕩,僥幸得到君王的看重才取得的,並不是你真實才學的表現。這一點你要牢記。就算為父居處軒敞官署,手握重權,也一半是出自君王的眷顧恩賜,並不是真的有這麼高的才華能力,所以我兒更應該讀書明理。親戚朋友雖然不多,但問候不可以不殷勤;同族人家雖然貧困,禮節上卻不可以不慎重。就算是兄弟夫妻間,也應該盡到相應的禮數。常懷穩重守成之心才可以保得安康泰平,千萬不要以為做了官就待人驕傲氣盛。用功用心之首要,還是在多讀聖賢書,否則很容易落入下乘。古人官做得好會更加努力地學習,我兒做官還算不得優秀,又怎麼能夜郎自大,丟開書不讀呢!二兒子今年可以不必來了,不然路上正逢風雪嚴寒,艱難跋涉,實在是讓我們做父母的不放心。姑且等到明年春天三月份再過來也不遲。我兒你更不必來,家中有大兒子主持稱之為“家督”,主持家事侍奉母親,正是我兒你應該做的事、應盡的職責,不用舍棄你的本職來我這裏。為父身體還好,入冬後曾服用過補藥一劑,精神頭也不錯,飲食起居方麵也很安穩舒適,不必掛念。父元撫手書。

家書延伸

別總想著彰顯自己

“越是喜歡被別人誇獎的人,越是沒什麼本領的人。”這是歐洲的一句格言。同樣的道理,換而言之就是:“本領高強的人,是不需要誇獎的。”

“有本事要讓別人去說”,這是我們中國人常說的一句話。凡是有所成就的人是不喜歡自吹自擂的,因為“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就像1999 年那場世紀拳王之戰一樣,雖然最終結果是一場平局,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當判劉易斯勝出,霍利菲爾德再怎麼吹噓自己也是於事無補的。

老子在《道德經》中提到:“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

誠全而歸之。”南懷瑾說:“老子把我們老祖宗傳統文化的原則抓住,指出做人處世與自利利人之道——‘曲則全’。為人處世,善於運用巧妙的曲線,隻此一轉,便事事大吉了。是的,凡事不要刻意,越是直接地表現,有時越達不到效果,越是想彰顯自己的美名,往往美名越得不到流傳。”

美國南北戰爭時期,格蘭特將軍率領的北軍與羅伯特·李將軍率領的南軍發生了一場十分激烈的血戰,此仗以南軍失敗而告終,作為敗軍之將,李將軍被送往愛浦麥特城接受審問並簽了降約。

作為勝利的一方,格蘭特將軍在立了大功後並沒有居功自傲。相反,他總是很謙恭地說:“李將軍是我十分敬佩的人。雖然他戰敗了,但是他的態度神情卻十分鎮定。像我這樣的矮個子,跟他那威猛高大的身材比起來實在是有些相形見絀,他在被擒時仍穿著全新的、完整的軍服,腰間還佩著政府獎給他的名貴寶劍,而我當時卻隻穿了一套普通士兵穿的服裝,隻是衣服上比普通士兵多了一條代表中將官銜的條紋罷了。”

相比自吹自擂,格蘭特將軍這番謙虛的講話讓人聽起來顯然舒服得多。

唯有對自己成就產生疑問的人,才愛在別人麵前吹噓自己,這樣的吹噓就是為了給猜疑去打掩護。一個真正成功的人是不會在別人麵前吹噓自我的,因為你的成績、你的成功是大家有目共睹的。

或許人們會認為格蘭特將軍的謙虛是值得大家所歌頌和讚美的,而李將軍雖然身為敗軍之將,但依然衣冠整潔、氣宇軒昂,身為一個敗將這樣是否有些顯得傲慢呢?其實不然,李將軍雖然失敗,但他卻能夠坦然地麵對失敗及失敗所帶來的恥辱,這是他的堅毅勇敢之處。他把這次的失敗當作是一次成功的經驗,而並非他人生中的汙點,這一點值得任何一個人學習。相信如果能夠再給他一次機會的話,他仍然會奮勇殺敵、爭取榮譽。李將軍和格蘭特將軍所表現出來的差別,並不是因為他不是一個謙虛的人,而是因為他們當時所處在的環境不同罷了。

格蘭特將軍的一席話中不但透露出其對李將軍的讚美之情,而且也沒有輕視他的戰績之意。在格蘭特看來,自己的成功和李將軍的失敗是很多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他說:“這次勝負也是機緣巧合之作,當時,南方軍隊在弗吉尼亞,幾乎天天遇到陰雨天氣,他們迫於無奈隻能在雨中作戰。我們的軍隊遭遇的情況卻截然相反,我們所到之處幾乎每天都是好天氣,這對行軍是非常有利的,更巧的是,有許多地方在我軍離開一兩天後才下起雨來,這說明我們足夠幸運。”

格蘭特把那場決定彼此命運的大勝仗歸功於天氣和命運,這充分顯示了他是個有謙虛的人,他的頭腦是很清醒的,所以他能做到自始至終都沒有被名利的欲念所埋沒。有人說“越是不喜歡接受別人讚譽的人,越是表示他知道自己的成功是微不足道的”。

家書點睛

如果你常為取得小小的成就而得意忘形,那麼你終有一天會走上失敗的道路。實際上,我們的90% 的成功往往不是因為你有多麼努力,而是摻雜著不少機遇的成分在裏邊,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這些機遇的存在,這樣才不至於在沒有機遇降臨的時候不知道該如何麵對複雜的外部環境。

做勤勉之人,培養良好的習慣

家書原文

汝舟:

字諭汝舟兒。爾叨蒙天恩高厚,祖宗積德,年才二十八,已成進士,授職編修,是為僥幸成名,切不可自滿,宜守三戒:一戒傲慢,二戒奢華,三戒浮躁。爾既奉母弟居京華,務宜體我寸心,常持勤敬與和睦,凡家庭間能守得幾分勤敬,未有不興;能守得幾分和睦,未有不發。若不勤不和之家,未有不敗者也。爾昔在侯官,將此四字於族或人家驗之,必以吾言為有證也。爾性懶,書案上詩文亂堆,不好收拾潔淨,此是敗家氣象,嗣後務宜痛改,細心收拾,即一紙一縷,皆宜撿拾伶俐,以為弟輩之榜樣。勿以為是公子,是編修,一舉一動,皆須人服侍也。爾能勤,二弟皆學勤;爾能和,二弟皆學和;爾能孝,二弟皆學孝。爾為一家之表率,慎之慎之。

家書譯文

汝舟:

寫信告訴汝舟你一聲。你承蒙皇恩浩蕩,得到祖宗的庇佑,在28 歲就已經考上了進士,被授予編修的職位,這是僥幸成名,切記不可自滿,應堅守三條戒律:一戒傲慢,二戒奢華,三戒浮躁。你既然侍奉母親提攜弟弟在京城定居,務必要體會到我的這點苦心,經常保持勤敬與和睦的態度。凡是家庭間能守得幾分勤敬,沒有不興旺起來的;能守得幾分和睦,也沒有不發達的。倘若是不勤奮不和睦的家族,也沒有不衰敗的。

你往年在侯官,用這四個字在同族內和外麵的人家之間試驗,必定有能證實我這話的例子。你性子懶散,書案上詩文書稿亂堆亂放,不喜歡收拾得幹淨整齊,這是敗家的氣象,日後一定要痛改前非,細心收拾,就算是一張紙,一縷絲,都應該收撿整齊伶俐,用來給兄弟子侄輩做出榜樣。不要以為是大家公子,又是翰林編修,一舉一動,都必須要人來服侍。你若能勤勉,你兩個弟弟也都會學著勤勉;你能和睦待人,你兩個弟弟也都會學著和睦待人;你能孝順長輩,兩個弟弟也都會學著孝順。

你是這一家子的表率啊,千萬要慎重再慎重。

家書延伸

好習慣使人卓越,壞習慣一生碌碌無為任何事情都具有雙麵性,習慣也不例外。它既有好的一麵,也有不好的一麵。好習慣使人擺脫平凡,走向卓越;而壞習慣則會讓人安於現狀,一生碌碌無為。

從前有個獵人,他在一次打獵中撿回一顆老鷹蛋,到家後把它放在了母雞正在孵的雞蛋中。沒多久,小鷹和小雞一起出世了。在母雞的照顧下,小鷹很開心地和小雞們生活在一起。

小鷹並不知道自己是一隻鷹,它和小雞們一樣學習雞的各種生存本領。

母雞也不知道它是一隻鷹,也按照教育小雞的方式教育小鷹。所以,這隻小鷹一直按照雞的習慣生活。

外出覓食時,每當看見有老鷹從頭頂盤旋而過,小鷹總是特別羨慕地說:“在天空飛翔多好啊,有一天我也要像那樣飛起來。”

母雞聽它這麼說,每次都要提醒它:“別做夢了,你隻是一隻小雞。”

其他小雞也一起附和:“你隻是一隻雞,你根本不可能飛那麼高。”

被提醒多次之後,小鷹終於相信自己不可能飛那麼高。小鷹再看到老鷹飛過時,它便主動提醒自己:“我是一隻小雞,我不可能飛那麼高。”

結果,這隻鷹直到死的那一天,也沒有飛翔過,即使它擁有翱翔藍天的翅膀和體格。

我們當中的許多人都像故事中可憐的小鷹一樣,雖然具備“飛翔”的能力,隻要經過一番努力就可以成為一個卓越的人,可是就因為習慣性地聽從他人,又缺乏主見和決斷,所以跟著人雲亦雲,活在別人的觀念裏,白白浪費了天賦和才能,結果隻能是碌碌無為、毫無建樹地過完一生。

相反,也有一些人卻因為具備了某些良好的習慣而一步一步地走向了成功。他們當中有的人珍惜時間,在別人喝茶聊天的時候抓緊時間學習和工作;有的人敢於麵對一次次的失敗,認為“失敗是成功之母”;也有的人沒有被無數次的拒絕而打倒,反而更加努力向上……一位成功的企業家,不到40 歲就坐擁上億萬資產。創業之初,他沒有任何背景,完全是白手起家。每當人們好奇地問他是如何做到的時,他總是微笑著說:“隻是因為我很早就‘習慣被拒絕’。”

原來,由於小時候家裏窮,他高二便輟學前往深圳打工,費盡周折才在一家飯店找到了一份服務員的工作。小小年紀的他不怕吃苦,對飯店的活總是搶著幹,光是土豆絲就要切滿滿的三大盆。一天,一個好心的廚師悄悄地對他說:“兄弟,我看你能吃苦,做人也挺機靈,嘴巴也不笨,我感覺你挺適合做銷售的。”

於是,他辭職做了銷售。那年他剛滿18 歲,年齡小,又沒有任何的銷售經驗,去公司應聘總是被人拒絕。他沒有氣餒,心想深圳那麼多的工廠和公司,總會有一家公司接納自己。

經曆了無數次的拒絕後,一家賣電池的公司接納了他,不過底薪很低。

他自己買了輛舊自行車,帶著兩大箱電池就開始大街小巷地上門推銷電池。

當然,他還是總被拒絕。

有一次,一個雜貨鋪老板和別人下棋,下贏了,年輕人適時上前誇獎老板水平高。老板扭過頭看他,說:“你這小夥子真有意思,我都拒絕你三次了,你還不死心,真有股兒倔勁啊!這樣吧,我買你一百板電池,如果質量好,以後我還進你的。”於是,年輕人終於做成了第一筆生意,拿到了40 塊錢的銷售提成。

靠著這股不怕拒絕的精神,他很快成了全公司的銷售冠軍,每個月都有上萬元的收入。不過,雖然銷售業績不錯,但是電池行業銷售數額畢竟有限,於是,有了銷售經驗的他跳槽到了一家做安全防護產品的大公司。這個行業的客戶都是消防、石化、井架、油田等大客戶,隨便一單標的都是幾百萬甚至上千萬元,最小的單也有幾十萬元。

不過,隔行如隔山,雖然在電池行業幹得如魚得水,可是進入新的行業,還要從頭做起。

他每天的工作就是打電話,從百度上搜索到相關的公司信息,然後打電話進行推銷。這樣的推銷電話,他每天能打幾百個,可成功率甚至達不到萬分之一。但正是因為他不放過這萬分之一的成功概率,他做成了兩單,共一千餘萬元的銷售額讓他順利轉正,成為這個外資企業最年輕的銷售員。

後來,有了銷售網絡和一定的資金後,他自己開了一家公司,代理一家安全防護公司的產品,事業開始快速發展起來。

古今中外,大凡能夠有所作為的人,身上或多或少都有些可圈可點的習慣在影響著他人生的軌跡。這位年輕的企業家能夠成功,也緣於他良好的習慣——不怕被拒絕。當一個人把被拒絕當作習慣時,還有什麼能阻止他前進的腳步呢?

家書點睛

莎士比亞曾說過:“不良的習慣會隨時阻礙你走向成名、獲利和享樂的路上去。”佩利也曾經說過:“美德大多存在於良好的習慣中。”可見習慣是一把雙刃劍,關鍵在於我們怎麼運用它。現在我們要做的,就是審視自己的思維和言行,糾正那些不良的習慣,培養一些讓人受益終身的好習慣。

莫讓名利之心,束縛了你的一生

家書原文

長兒汝舟:

大兒知悉。接來信,知吾兒三載在外,十月內將回籍一次,並順道沿海路來粵一遊,甚為欣慰。吾兒三載離鄉,汝母汝婦,雖在家安居,然或則倚閭望兒,或則登樓思夫。客子歸鄉,天倫之樂融如。吾兒有此家思,不以外物而攖情,為父殊深嘉許。父十一載在外,雖坐八軒,食方丈,意氣豪然,然一念及家中狀況,覺居官雖好,不如還鄉。特以君恩深重,公務冗忙,有誌未能申耳。吾兒在都,位不過司務,旅進旅退,毫無建樹。而一官在身,學業反多荒棄。誠不如暫時回籍之尚得事母持家,且可重溫故業、與古人為友,足以長進學識也。男兒讀書,本為致君澤民。然四十而仕,尚未為遲。吾兒年方三十,不過君恩高厚,邀幸成名,何德何才,而能居此。交友日益多,誌氣日益損,閱曆未深,而遽服官,實非載福之道。為父平日所以不言者,恐阻汝壯誌,長汝暮氣。

今吾兒既日知汲長綆短,思告假回籍,孝以事母,靜以修學,實先得吾心,又何阻為。唯有一言囑汝者:服官時應時時作歸計,勿貪利祿,勿戀權位,而一旦歸家,則又應時時作用世計,勿兒女情長,勿荒棄學業,須磨勵自修,以為一旦之用。是則用舍行藏,無施不可矣。吾兒其牢記之。邇來身體如何,須加意當心。父年事雖高,然精神甚旺,飯量更較前增高。汝母在家,亦甚康健,可勿深念。汝弟秋闈,雖蒙薦卷,未能入彀。此正才力不足,未可怨天尤人,聞甚鬱抑。吾兒寄家書時,可以善言婉勸之,父有不便言焉。來書字跡頗潦草,何匆促至是,後宜戒之。

元撫手諭。

家書譯文

長兒汝舟:

讓大兒子汝舟你知道。我已經收到了你的來信。知道了你已經離家3 年,十月份將要回到家鄉一趟,在回家的路上,還順道沿著海路來了廣東一趟,我很是欣慰。你離家已經3 年了,你的母親和妻子,雖然在家也是安居樂業,但是老母也會倚著門框盼望兒子歸來,妻子則是登上高樓思念丈夫。客子歸鄉,全家得以享受天倫之樂,其樂融融。我兒有這樣的戀家之思,不因外界外物而改變性情,為父我深覺欣喜。你父親我在外11 年,雖是身處闊朗軒堂,鼎食鋪排,顧盼間意氣風發,然而一旦思及家中狀況,覺得在這裏雖然不錯,但還是不如回到家鄉,隻因為皇恩浩蕩,恩情深重,公務冗雜繁忙,就算是有這個意願也不能實現了。

我兒在都城,職位不過是司務,來來往往,也沒有什麼大的建樹,況且官職在身,學業上反而大多荒廢了,實在不如暫時回到原籍,尚且還能侍奉母親主持家業,並且還能重新溫故學業,讀書明理,與古聖賢為友,足以你長進學識了。男兒讀書,都是為了報效君王福澤百姓,就算是年過四十才出仕,也不算遲。我兒才剛剛30 歲,不過是仰賴著君王恩情深厚,得以僥幸成名及進士第,你有何德何能,長居京城?聽交的朋友日益多,你的誌氣也就越來越短淺了,閱曆不深,卻突然穿上官服,實在不是有福氣的表現。為父我平日之所以不說這些,是因為恐怕阻塞了你的壯誌雄心,增長了你的垂垂暮氣。如今我兒既然已經意識到自己的不足,想著告假回原籍,以孝道侍奉母親,靜下心來認真修習學業,實在是深合我的心願,我又怎麼會去阻攔你呢?隻是有一句話要叮囑你:當官的時候要時時做歸家計,不要貪圖功名利祿,更不要貪戀權位,然而一旦回到家裏後,那就又要時時做出仕為官經世濟民的打算了。不要兒女情長,不要荒棄了學業。須磨勵自勉、修養品性,想著一旦啟用該有什麼樣的作為,那麼無論你是在職為官,還是居家賦閑,都是可以施展抱負,有所作為的了,我兒你要牢記。近來你身體怎樣?須加意小心。

你父我雖然年齡大了,但精神還是很好的,飯量比之前還有所增加。你母在家也很康健,不要擔憂掛念。你弟弟秋天應試時雖蒙考官推薦試卷,但並未取中。這就是他才能不足的原因了,不可以怨天尤人。聽說他很是抑鬱寡歡,我兒寄家書的時候,可以委婉地好好勸說他,為父我倒是不好說他什麼了。你這次來信字跡很是潦草,何至於匆忙到這個地步?

以後要戒掉這個毛病了。父親元撫手書。

家書延伸

生命真諦的真諦,在於擺脫名利的束縛“德蕩乎名,知出乎爭。名也者,相軋也;知也者,爭之器也。二者凶器,非所以盡行也。”這是《莊子·人間世》中的話。“德蕩乎名,知出乎爭。”莊子借孔子的話說:因為有求名的心理,所以不擇手段去做,把人生的行為標準都破壞了;所知愈多,意見之爭愈大,真學問也就沒有了,這是因為固執於個人的所知所見,所以便爭強好勝。

曆史上真有學問的人,他不是為了考功名,他不要功名,他為了自己讀書,為了自己求道,所以他一生能有成就,名留千古。東晉的陶淵明就是如此。

陶淵明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文學家,是個誌趣高尚的人,號五柳先生,關於五柳先生這個號的由來,在《五柳先生傳》中有這樣一段記述:“先生不知道是什麼地方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表字,隻是他所住的屋前有五棵柳樹,於是就用‘五柳’做自己的號了。他性情恬靜溫和,不愛說話,也不貪圖榮華富貴。唯一有個愛好就是讀書,然而他讀書也從不拘泥字句,每當有些心得體會,就會高興得忘記吃飯。生性喜歡喝酒,可是家境貧寒以致他經常沒得酒喝。親戚朋友都了解他,有時準備了酒宴請他,他去後總是開懷暢飲,每次喝醉就自動退席,一點也不拘小節。家中空有四壁,不能遮風蔽日,身上粗布短衣,破爛不堪,經常缺吃少喝,他卻安然自得,常寫些文章自尋樂趣,以展示自己的誌向,從不把得失放在心上,就這樣度過一生。”

陶淵明的家境可謂貧寒,後來又因為母親年老,家中貧困至極,他隻好出來當了州的祭酒,可是,天生散漫的陶淵明卻受不了官場的束縛。沒過幾天,他就辭去了官職回到家中。後來,他接到州裏的邀請去做主簿一職,他沒有答應。親自耕種自給自足的辛苦勞作讓他患病數十次。走投無路,後來他在鎮軍將軍和建威將軍帳下擔任參軍一職,他對親戚朋友說:“我想出任地方官,以為家庭提供生活費用,行嗎?”上麵的官員知道陶淵明的心思,於是他走馬上任彭澤縣令,到任之初,陶淵明吩咐屬下在官府的田裏全都種上秫稻,妻子堅持要他種粳稻,他才將地分成兩塊,50 畝地種秫,50 畝種粳稻。郡守派督郵到彭澤縣來視察,縣中小吏告訴他去拜見督郵時應穿戴整齊,沒想到陶淵明卻為此大為不滿,他長歎一聲說:“區區五鬥米的俸祿就要讓我去折腰迎接鄉裏小人?”當即解印辭官而去。

這就是“不為五鬥米折腰”的故事,陶淵明也因此為後人所景仰。這充分表明了陶淵明淡泊名利、法度自然的心性。陶淵明就是這樣一個超凡脫俗的人,其間雖有為生計所迫而不得不當官的無奈和悲哀,但更多的是他對理想生活狀態的追尋。

看過陶淵明的這些故事,我們會發現,其實一個人所具有的價值在於自己如何去體現,而絕不會因為衣著華麗或身穿破舊的蓑衣而有所改變。

對功名利祿的貪婪是爭名奪利的根源,所以要戒除爭名奪利,首先要戒除貪欲,要懂得播種一分收獲一分的道理。如果你不努力學習,怎麼會有好的成績?如果你不認真鑽研、刻苦研究,怎麼會有創造發明?如果不懂經商之道,不惜坑蒙拐騙,又怎麼會有真正的成功?我們在小學課本裏就學過《漁夫和金魚的故事》,那老婆婆得隴望蜀,有一想二,貪得無厭,結果金魚在憤怒和厭惡之餘收回了一切,老婆婆仍舊生活在往日的貧困之中。還有一個農夫與神仙的故事與此類似。農夫一日偶遇神仙,神仙為其勞苦和忠厚所感,為其點出一眼井,井裏冒出的是酒,永不枯竭,農夫賣酒發財,後來卻嫌沒有酒糟喂豬。神仙懲其貪心收回了一切。這兩個故事深刻地揭示了人的本性以及這種本性所帶來的危害。

古人是最瞧不起那些追逐名利、狗苟蠅營之徒的。據說當年乾隆帝下江南時,站在山上俯瞰遠山近水的景色時,對江中來往船隻的繁榮景象迷惑不解,便問道:“江中這麼多船隻來往,這是為何?”此時,乾隆身邊的道靜和尚說:“其實,江中隻有名和利兩條船。”乾隆帝聽後不再作聲。

對名和利的追逐,從古至今都不曾淡化。莊子對人們貪名圖利的心理表達了他的看法,他借用孔子之言說:“名也者,相軋也;知也者,爭之器也。”

人為了求名,不擇手段去做事情,自己被名譽、名聲困住了;為了求勝,為了榜上有名讀書,而不是為了學問去讀書,這是鬥爭心理的開始。不是說名和知識不是好事,而是說為了求名,為了求勝而求知的話,這兩樣都不是好事。“二者凶器,非所以盡行也”,這兩樣都屬於殺生武器的範疇,破壞自己的生命,這不是道德的行為,不是真正懂得人生和生命的。

的確,求名求利非有利之事。麵對對名利有著本能追求的苦惱,有人也努力告誡自己不去看重名利,視名利為糞土,可一遇上實際,便又身不由己地卷入利的旋渦。於是人們不禁感慨:古往今來,又有幾人不受功名利祿所惑?

著名作家沈從文就是一位能從俗世的名利糾纏中退出,以淡泊寧靜的心態設計自己的人生之路,從而保持心靈的安寧與平和的人。他的人生經曆可以說是極富傳奇色彩。

沈從文出生於湖南鳳凰的一個軍人世家,14 歲時,因家中貧困,他便投身於一支舊軍隊,參軍六年,他隨部隊輾轉,足跡遍及川、湘、黔三省各界及淮水流域,嚐盡苦楚,飽覽了“人生這本大書”,也正是這段軍旅生涯讓他見識到了太多的殺戮和死亡,使沈從文充分地體驗了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麵,見識了形形色色的社會人等。1922 年,20 歲的沈從文離開了軍隊,來到了北京,追尋那個屬於自己的文學之夢。

北漂的日子不怎麼好過。然而,在貧窮、失業、世人的譏諷之中,他始終不改對文學之夢的追尋,他在北大當旁聽生,一有空閑就埋頭在京師圖書館,看書學習,在他那“窄而黴”的屋子中進行寫作,最後,世人終於發現了他的才華,很多讀者都喜歡他的小說和散文,小說《邊城》更是讓他名聲大噪。

可新中國成立後,這位從小兵成長起來的大作家遇到了麻煩。他的作品被“左”派理論家批為“不合時宜”,他本人也被稱作“清客文丐”“地主階級的弄臣”。在那段最艱苦的日子中,沈從文是茫然的。他把自己囚禁在一間小屋子裏,在極度驚懼之中,他想以結束生命來消除痛苦,幸運的是,他並未成功。

經曆了這一場精神劫難之後,沈從文的心靈恢複了平靜,他決定換個行當,不再從事曾經熱衷的寫作,改去曆史博物館幹起了整理文物的活計。

雖然有很多擁護他的人對此感到不解。但是沈從文不做解釋,隻是報以微笑。

其實,沈從文內心必定是不舍得離開文壇的。在近半個世紀裏,他的生命都體現在他的作品裏了。離開心愛的文壇純屬無奈之舉。

可喜的是,沈從文從沒有因為社會環境抱怨過什麼,他認為既然無法改變當時的現狀,便隻能改變自己的生存狀態,那便是以淡泊寧靜的方式尋找新的人生之路。他來到了曆史博物館,做起了枯燥乏味的工作——為文物寫標簽,這是一種不太需要用腦子的活兒,但沈從文卻安之若素,踏踏實實地幹了起來。漸漸地,他在金石、陶、瓷中找到了屬於自己的快樂,也發現了這是他後半生要做的事情。從此,他沉浸在金石瓷器等文物之中,他在石頭與泥土、銅與玉、竹木與牙角中,注入了自己的生命意識。他每天總是第一個來到博物館,即使是三九寒天也不例外。他身著灰布棉襖,在一個背風處,一麵跺腳一麵用滾燙的烤白薯給手捂暖,等著博物館的警衛開門。一進入到博物館裏,他便迅速將自己的身心沉浸到那成千上萬的文物之中,從那一點一線、一履一節間,去感知民族悠久豐富的文化,是那些靜止的充滿曆史感的文物重燃了他的生命之火。

“文革”十年,沈從文也受到了衝擊,到田間地頭和農民一起參加勞動,但隻要境遇有所好轉,他便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文物研究之中。此時的沈從文已經完全忘卻了所有的名利,他所有的努力隻是想盡自己所學為社會盡一份責任。“文革”結束,陰霾散去,曆盡重重劫難,從20 世紀70 年代末開始,沈從文幾十年的研究成果相繼問世,《中國古代服飾研究》《唐宋銅鏡》《戰國漆器》等專著陸續出版,這些著作一麵世便在海內外引起了強烈反響。可此時的沈從文仍以平常心洞悉世事,寵辱不驚。他說:“一切所謂成績、記錄,都是受一種來自較遠、較深遠的願生鼓舞,隨著十分積極的態度和信心堅持下去而產生得到的。”至此,您一定能感受到生命之莊嚴。

這就是沈從文。曆經劫難,讓他對生活有了更加清醒的認識。他所關注的永遠不是從社會索取些什麼,而是自己對社會能做些什麼,在紛紛擾擾的塵世間,他善於將自己在生活中的位置及時擺正。或許正因如此,曆經幾十年的風風雨雨,他始終能超然物外,將名譽、地位置之不理,在他看來,自我價值的體現顯得更為重要。他那對生活意義的追尋,正是他完美人格的體現。或許也正是因為這樣,他才能在紛繁複雜甚至險惡的生存環境中保持心靈的平和。

生命的真諦,或許就是擺脫名利的束縛,在令人備感煎熬的生存環境中能平靜自若,泰然處之。

家書點睛

人們之所以難以擺脫名利的枷鎖,是因為對人生的根本問題缺少認識。人為什麼活著?怎樣活得更有意義?一個有理想有抱負的人,他絕不會為功名利祿所惑,他更看重人生價值實現的過程。因此,他們對客觀條件的誘惑有“免疫力”,時刻保持著一顆平常心。

禁止吸“煙”,莫要養成不良惡習家書原文

長兒汝舟:

大兒知悉。刻接汝母書,家中大小均平安,甚慰。吾兒在京,身軀當亦如常,惟須加意調護,勿使萬裏外老人擔憂也。廣東起居飲食尚適,勿念。惟鴉片充斥,戕生耗財,殊為可憂。聞此風已傳至各地,故鄉子弟,亦有不幸染此癖者,殊屬可恨。京中情況如何?有此毒物否?嗜此者,大率因夜眠不足,精神困頓,初則視為藥品,以為稍吸無妨,繼則惟知其害,而已欲罷不能矣。一失足成千古恨。吾兒須切戒之。勿以稍吸為不足慮,更勿以暫吸為不足成癮。須知此物之毒,不減鴆酒。初吸之似可振起精神,實則飲鴆止渴耳。父聞入言,精神衰頹時,吸之有奇效;然猶人當貧乏時,出重利以借債耳。借款到手,似覺舒展,實則害已中於身矣。蓋借明後日之精神,以助吾此時之精神耳。一吸以後,不吸便覺委頓,而癮成矣。迨既成癮,則雖吸亦無效。猶之人當債務滿身時,不再借固無以存活。即借亦不過用以支付利息,未能受用,卒之越弄越僵,不至斃命不止。吾兒須牢記之,慎勿墮入也。聞吾兒睡時甚遲,此甚不可。作事須有定時,朝早起而晚早眠。況京官究屬清閑,不比外省官吏。一至夕陽在山,已可出部,何必弄至深更大半。又聞吾兒極好賓客,人在外作客,友朋固不可少,然須擇人而友。京官中雖多仕流,吾兒所交者,未必盡為匪人,然亦不可不慎。言語亦宜謹慎。鴉片一物,更須屏絕。否則非吾子也。元撫示。

家書譯文

長兒汝舟:

汝舟,寫信讓你知道。我剛剛收到了你母親寫來的信,得知家中大小都很平安,我心中很欣慰。你在京城,身體也沒有什麼大礙吧。但還有一點你要謹記,對自己要多加照顧和護理,不要讓萬裏之外的親人擔憂。我在廣州都很好,起居飲食一切正常,你也無須牽掛。隻是鴉片對人民毒害太深,而且流傳泛濫,勞民傷財,這點讓我很是焦慮。我還聽說吸食鴉片的歪風已經開始蔓延到全國各地了,在家鄉很多的兄弟子侄也都染上了煙癮,這是尤其令人痛恨的。京城中情況怎樣?有這種毒物嗎?嗜好吸食鴉片的人,大多會因為夜間睡眠不足,精神困頓,起先將鴉片視為藥品,以為少吸一些也無妨,到後來才曉得它的厲害,這時,自己已經是欲罷不能了。一失足成千古恨,我兒你千萬千萬要警醒,千萬要遠離它,千萬不要以為稍微吸食一點不足為慮,更不要以為吸食一會兒不足成癮。要知道這個東西的毒性不亞於鴆酒。初時吸食似乎可提起精神,實際上不過是飲鴆止渴罷了。為父聽人說,精神衰頹時吸食鴉片有奇效,這就好比人們身處貧乏困境時,同意接受重利盤剝借債來緩一緩,等借款到手,貌似覺得手頭寬裕問題解決了,實際上已經貽害自身了。所謂的鴉片提神,隻不過是借明天後天的精氣神,用以助眼下一時的精氣神。吸了一次,過後再不吸時就覺得委頓無神,這個時候毒癮就形成了。等到鴉片成癮,就算是吸食以後,也無法改變精神頹喪的現狀了。這就好比人負債累累,不去借債固然不能存活,就算借了,也不過用來償還之前的借款利息,眼下並不能受用,久而久之越弄越僵,不死不休。我兒你必須牢記,千萬不要墮落沾染毒物。聽說我兒夜間睡時很遲,這很不好。作息必須有固定時間,早晨須早起而晚間須早眠,何況京官終究屬清閑職位,不比外省官吏,一等夕陽在山,你們就可以離開部門,何必還要弄到深更半夜才入睡?又聽說我兒極其好客,出門在外,客居外地,朋友固然不可少,但朋友也要有選擇地去結交。京官中雖多士林讀書人,我兒所結交的也未必是歹人,但也不可不謹慎,言語中也應該謹慎。鴉片這個東西,更要杜絕摒棄,否則你就不是我的兒子。為父元撫手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