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戒律(1 / 2)

《論語》reference_book_ids\":[7255253493282245671]}],\"20\":[{\"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0,\"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42,\"start_container_index\":20,\"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37},\"quote_content\":\"《談龍集》reference_book_ids\":[6874386906616957966]}]},\"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讀戒律

我讀佛經最初還是在三十多年前。查在南京水師學堂時的舊日記,光緒甲辰(一九〇四)十一月下有雲:

“初九日,下午自城南歸經延齡巷,購經二卷,黃昏回堂。”又雲:

“十八日,往城南購書,又西方接引圖四尺一紙。

十九日,看《起信論》,又《纂注》十四葉。”這頭一次所買的佛經,我記得一種是《楞嚴經》,一種是《諸佛要集經》與《投身飼餓虎經》等三經同卷。第二次再到金陵刻經處請求教示,據雲頂好修淨土宗,而以讀《起信論》為入手,那時所買的大抵便是論及注疏,一大張的圖或者即是對於西土向往。可是我看了《起信論》不大好懂,淨土宗又不怎麼喜歡,雖然他的意思我是覺得可以懂的。民國十年在北京自春至秋病了大半年,又買佛經來看了消遣,這回所看的都是些小乘經,隨後是大乘律。我讀《梵網經》菩薩戒本及其他,很受感動,特別是賢首疏,是我所最喜讀的書。卷三在盜戒下注雲:

“善見雲,盜空中鳥,左翅至右翅,尾至顛,上下亦爾,俱得重罪。準此戒,縱無主,鳥身自為主,盜皆重也。”我在七月十四日的《山中雜信》四中雲:

“鳥身自為主,這句話的精神何等博大深厚,然而又豈是那些提鳥籠的朋友所能了解的呢?”又舉食肉戒雲:

“若佛子故食肉,——一切眾生肉不得食:夫食肉者斷大慈悲佛性種子,一切眾生見而舍去。是故一切菩薩不得食一切眾生肉,食肉得無量罪。——若故食者,犯輕垢罪。”在《吃菜》小文中我曾說道:

“我讀《舊約·利未記》,再看大小乘律,覺得其中所說的話要合理得多,而上邊食肉戒的措辭我尤為喜歡,實在明智通達,古今莫及。”這是民國二十年冬天所寫,與《山中雜信》相距已有十年,這個意見蓋一直沒有變更,不過這中間又讀了些小乘律,所以對於佛教的戒律更感到興趣與佩服。小乘律的重要各部差不多都已重刻了,在各經典流通處也有發售,但是書目中在這一部門的前麵必定注著一行小字雲“在家人勿看”,我覺得不好意思開口去問,並不是怕自己碰釘子,隻覺得顯明地要人家違反規條是一件失禮的事。末了想到一個方法,我就去找梁漱溟先生,托他替我設法去買,不久果然送來了一部《四分律藏》,共有二十本。可是後來梁先生離開北京了,我於是再去托徐森玉先生,陸續又買到了好些,我自己也在廠甸收集了一點,如《薩婆多部毗尼摩得勒伽》十卷,《大比丘三千威儀》二卷,均明末刊本,就是這樣得來的。《書信》中“與俞平伯君書三十五通”之十五雲:

“前日為二女士寫字寫壞了,昨下午趕往琉璃廠買六吉宣賠寫,順便一看書攤,買得一部《薩婆多部毗尼摩得勒伽》,共二冊十卷,係崇禎十七年八月所刻。此書名據說可譯為一切有部律論,其中所論有極妙者,如卷六有一節雲:雲何廁?比丘入廁時,先彈指作相,使內人覺知,當正念入,好攝衣,好正當中安身,欲出者令出,不肯者勿強出。古人之質樸處蓋至可愛也。”時為十九年二月八日,即是買書的第二天。其實此外好的文章尚多,如同卷中說類似的事雲:

“雲何下風?下風出時不得作聲。”

“雲何小便?比丘不得處處小便,應在一處作坑。”

“雲何唾?唾不得作聲。不得在上座前唾。不得唾淨地。不得在食前唾,若不可忍,起避去,莫令餘人得惱。”這莫令餘人得惱一句話我最喜歡,佛教的一種偉大精神的發露,正是中國的恕道也。又有關於齒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