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夢影》reference_book_ids\":[7129434713252432903,6838936308660833294,7267091337843837993,7222920242123508770]}],\"3\":[{\"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3,\"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382,\"start_container_index\":3,\"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378},\"quote_content\":\"《論語》reference_book_ids\":[7255253493282245671]}]},\"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梅花草堂筆談等
前居紹興時家中有張大複的《梅花草堂筆談》四五本,大約缺其十分之二,軟體字竹紙印,看了很可喜,所以小時候常拿出來看,雖然內容並不十分中意。移家來北京的時候不知怎地遺失了,以後想買總不容易遇見,而且價目也頗貴,日前看舊書店的目錄,不是百元也要六七十。這回中國文學珍本叢書本的《筆談》出版,普及本隻需四角五分,我得到一本來看,總算得見全本了,也不記得那幾卷是不曾看過的,約略翻閱一遍,就覺得也可以滿足了。
珍本叢書出版之前,我接到施蟄存先生的來信,說在主編此書,並以目錄見示,我覺得這個意思很好,加上了一個讚助的名義,實在卻沒有盡一點責,就是我的一部《謔庵文飯小品》也並不曾貢獻出去。目錄中有些書我以為可以緩印的,如《西青散記》,《華陽散稿》,《柳亭詩話》等,因為原書都不大難得,不過我隻同施先生說及罷了,書店方麵多已編好付印,來不及更改了。但是在別一方麵也有好些書很值得重印,特別是晚明文人的著作,在清朝十九都是禁書,如三袁,鍾譚,陳繼儒,張大複,李卓吾等均是。袁小修的《遊居杮錄》我所有的缺少兩卷,《焚書》和鍾譚集都隻是借了來看過,如今有了翻印本,足以備檢閱之用。句讀校對難免多錯,但我說備檢閱之用,這也隻好算了,因為排印本原來不能為典據,五號字密排長行,紙滑墨浮,蹙頞疾視,殊少讀書之樂,這不過是石印小冊子之流,如查得資料,可以再去翻原書,固不能即照抄引用也。所收各本精粗不一,但總沒有偽造本,亦尚可取,《雜事秘辛》雖偽造還可算作楊升庵的文章,若是現今胡亂改竄的那自然更不足道了。
翻印這一類的書也許有人不很讚成,以為這都沒有什麼文藝或思想上的價值,讀了無益。這話說得有點兒對,也不算全對。明朝的文藝與思想本來沒有多大的發展,思想上隻有王學一派,文藝上是小說一路,略有些創造,卻都在正統路線以外,所以在學宗程朱文宗唐宋的正宗派看來毫無足取,正是當然的事。但是假如我們覺得不必一定那麼正宗,對於上述二者自當加以相當注意,而這思想與文藝的旁門互相溷合便成為晚明文壇的一種空氣,自李卓吾以至金聖歎,以及桐城派所罵的吳越間遺老,雖然麵貌不盡相似,走的卻是同樣路道。那麼晚明的這些作品也正是很重要的文獻,不過都是旁門而非正統的,但我的偏見以為思想與文藝上的旁門往往要比正統更有意思,因為更有勇氣與生命。孔子的思想有些我也是喜歡的,卻不幸被奉為正統,大被歪曲了,愈被尊愈不成樣子,我真覺得孔子的朋友殆將絕跡,恐怕非由我們一二知道他的起來糾正不可,或者《論語》衍義之作也是必要的吧。這是閑話,暫且按下不表,卻說李卓吾以下的文集,我以為也大值得一看,不但是禁書難得,實在也表示明朝文學的一種特色,裏邊包含著一個新文學運動,與現今的文學也還不是水米無幹者也。
現在提起公安竟陵派的文學,大抵隻看見兩種態度,不是鄙夷不屑便是痛罵。這其實是古已有之的,我們最習見的有《靜誌居詩話》與《四庫書目提要》,朱竹垞的“叢訶攢罵”是有名的了,紀曉嵐其實也並未十分胡塗,在節抄《帝京景物略》的小引裏可以看出他還是有知識的人。今人學舌已可不必,有些人連公安竟陵的作品未曾見過也來跟著呐喊,怕這亡國之音會斷送中原,其意可嘉,其事總不免可笑,現在得書甚易,一讀之後再用自己的智力來批評,這結果一定要好一點了。我以為讀公安竟陵的書首先要明了他們運動的意義,其次是考查成績如何,最後才用了高的標準來鑒定其藝術的價值。我可以代他們說明,這末一層大概不會有很好的分數的,其原因蓋有二。一,在明末思想的新分子不出佛老,文字還隻有古文體,革命的理論可以說得很充分,事實上改革不到那裏去。我覺得蘇東坡也盡有這才情,好些題跋尺牘在公安派中都是好作品,他隻是缺少理論,偶然放手寫得這些小文,其用心的大作仍是被選入八家的那一部分,此其不同也。反過來說,即是公安作品可以與東坡媲美,更有明確的文學觀耳,就是他們自己也本不望超越白蘇也。二,後人受唐宋文章的訓練太深,就是新知識階級也難免以八家為標準,來看公安竟陵就覺得種種不合式。我常這樣想,假如一個人不是厭惡韓退之的古文的,對於公安等文大抵不會滿意,即使不表示厭惡。我覺得公安竟陵的詩都不大好,或者因為我本不懂詩之故亦未可知,其散文頗多佳作,說理的我喜其理多正確,文未必佳,至於敘景或兼抒情的小文則是其擅長,袁中郎劉同人的小記均非人所有也。不過這隻是個人的妄見,其不能蒙大雅之印可正是當然,故晚明新文學運動的成績不易得承認,而其旁門的地位亦終難改正,這件事本無甚關係,茲不過說明其事實如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