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1811-1872)原名子城,字伯函,號滌生,諡文正,湖南湘鄉人。清朝軍事家、理學家、政治家、書法家,文學家,晚清散文“湘鄉派”創立人。
曾國藩是中國曆史上最具有爭議的大人物之一。有人說他是承孔子沒後2000年來《春秋》經世之義之唯一“解人”,而且認為曾國藩“立德、立功、立言三並不朽”,謂其成就“震古鑠今”。還有人說他是“吾祖民賊”,“民族罪人”,謂其愚誠而不顧“民族大義”。但無論如何,都不影響他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
曾國藩出生於湖南省雙峰縣井字鎮荷葉塘的一個豪門地主家庭。
兄妹九人,曾國藩為長子。祖輩以農為主,生活較為寬裕,6歲時進入私塾讀書,8歲的時候能讀八股文,背誦五經,14歲時能讀周禮、史記文選,並參加長沙的童子試,成績俱佳列為優等,可見他自幼天資聰明,勤奮好學。
曾國藩於道光十二年(1832年)考取了秀才,隨即於歐陽滄溟之女成婚。自此繼續勤奮苦學,但是卻連考兩次會試不中。雖如此,曾國藩到不曾氣餒,繼續苦學,直至到了28歲時尚考中了同進士,從此才一步步踏入仕途。
曾國藩為人謹慎孝心,在仕途多年,步步高升,先後任翰林院庶吉士,累遷侍讀,侍講學士,文淵閣值閣事,內閣學士,稽察中書科事務,禮部侍郎及署兵部,工部,刑部,吏部侍郎等職,曾國藩就是沿著這條仕途之道,步步升遷到二品官位。十年七遷,連躍十級,從七品直至二品大員。
曾國藩一生中最大的轉機,就是組建湘軍,幫助清朝政府消滅了太平軍,也正因為此事,曾國藩方被稱之為民族之賊。曾國藩絞殺太平軍之殘酷,在當時讓人駭人聽聞,據說,南京小孩夜哭,媽媽說“曾剃頭來了”,小孩就不哭了。
太平軍起義失敗後,在江北的餘部與撚軍彙合,清朝命曾國藩繼續絞殺,曾國藩為全力打擊太平軍,提出“重迎剿,不重尾追”的方針,並提出“重點設防”等計劃,準備一舉消滅太平軍,由於太平軍的英勇反抗,曾國藩最終失敗。太平軍逃入山東一帶,致使曾國藩被朝廷免職,由其弟子李鴻章代替。
在同治九年(1870年),在直隸總督任上的曾國藩奉命前往天津辦理天津教案。
天津教案,是指在1870年6月21日,天津人民懷疑一個天主教堂以育嬰堂為晃子拐騙人口、虐殺嬰兒,群集在法國天主教堂前麵。
法國領事豐大業認為官方沒有認真鎮壓,持槍在街上碰到天津知縣劉傑,因發生爭執開槍射擊,當場擊斃劉傑仆人一人,民眾激憤之下先殺死了法國駐天津領事豐大業及其秘書西門,之後又殺死了10名修女、2名神父、另外2名法國領事館人員、2名法國僑民、3名俄國僑民和30多名中國信徒,焚毀了法國領事館、望海樓天主堂以及當地英美傳教士開辦的4座基督教堂。事件發生後,英、美、法等國聯合提出抗議,並出動軍艦逞威。
朝廷於是派曾國藩處理此案,曾國藩到天津後,認為時局對清朝不利,不應該和法國開戰,於是聽從法國的要求,將此案為首的18人處死,還將其餘25人充軍流放,還將天津知府張光藻、知縣劉傑被革職充軍發配到黑龍江,賠償外國人的損失46萬兩銀,並由崇厚派使團至法國道歉。
這樣的處理結果,使得曾國藩的聲譽無論在朝廷,還是在民間都受到影響,曾國藩因此引起全國朝野的唾罵,連他的湖南同鄉,也把他在湖廣會館誇耀其功名的匾額砸爛焚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