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雪岩箴言
處逆境容易因為小心;處順境很難因為大意。
箴言解讀
在逆境中生存很容易,因為在逆境中自己會小心翼翼地為人處世;在順境中生存很難,因為自己會減輕防備而粗心大意。
一、為富且仁第一人
同治元年(1862年),左宗棠從太平軍手中收複了杭州。經過戰爭的摧殘,杭州城滿目瘡痍,城中人口也隻剩下了戰爭前的1/10,整個杭州急需外界的幫助來恢複往日的繁華。這時,胡雪岩也心有感觸,畢竟在這裏他曾成功地邁出了自己商業巨國的第一步——擁有了阜康錢莊。他知道隻有國家安定,百姓富足,自己的生意才能興旺。
當時戰後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掩埋屍體,處理不當就會發生瘟疫,使得杭州百姓雪上加霜。這還不是主要的原因,中國自古講究入土為安,當然也不能馬馬虎虎地把屍體焚化就行的。於是為了不發生瘟疫和安撫民眾,胡雪岩自己出錢出力為所有在戰亂中死亡的人義葬,並動用自己的關係購買糧食,為全城的百姓施米施粥,又舉行了一係列祭祀活動,安息亡靈。他的善舉得到了杭州城的所有百姓的感激。他們都尊敬地稱他為胡大先生,胡大善人。這時,官府也出麵委任胡雪岩以賑撫局事務。於是他開辦難民局、設立粥廠、醫局、義塾,收葬露天屍骸多達數十萬具。為了避免將來可能會發生的瘟疫,胡雪岩還派人到外地藥局購買藥材,並分送到杭州老百姓手中。
當時全國各地征戰不斷,而醫治傷病人員並且戰後防疫需要大量藥材,因此藥材的價格一直在不斷上漲。為了解決藥價昂貴這個問題,胡雪岩下定決心自己去開辦一家藥局。為了保證藥材的質量和療效,他派人遍請浙江名醫,並花重金聘請其製藥,還收集各種古方,查看醫書,總結前人經驗,最終精選出了400多個丸散膏丹及膠露油酒的藥方,最後精製成藥,分發給了杭州百姓。
胡雪岩開辦藥廠的宗旨就是濟世救人,因此對自己賣出的藥品質量要求非常嚴格。他不允許有以假代真,以次充好的情況發生。並在藥局中向內懸掛一塊自己親筆書寫的“戒欺”牌匾,上麵還寫有一行小字:“凡百貿易均著不得欺字,藥業關乎性命,尤為萬不可欺。餘存心濟世,誓不以劣品弋取厚利……”
他要求員工“采辦務真,修製必精”。店中所用的藥材不但要真,質量有保證,還要地道。比如,山藥一定要采購於淮河流域,驢皮一定要采購於山東濮縣,甚至為了保證一味石龍子(四腳蛇)的藥材是來自杭州靈隱、天竺一帶金背白肚的“銅石龍子”,每年夏初,胡雪岩都會派胡慶餘堂的藥工親自去那些地方抓取。
胡雪岩的經商理念可謂很超前。當時他就將“顧客乃養命之源”
立為胡慶餘堂的店規,並教育和要求店員要把顧客當作自己和藥店的衣食父母,這與西方現代商業中“顧客就是上帝”的宗旨不謀而合。
為了方便病者,他規定藥店工人24小時都要盡職,任何時候顧客需要,都要馬上配藥。因此到了冬天,有些痰重哮喘的病人晚上前來敲門求藥,值夜的藥工一定會馬上起床,將新鮮的淡竹劈開,放在炭爐上用文火不斷烘烤,使竹瀝滲出後,便拿給等待的病人服用。整個製藥過程一個多小時才能完成,而有時候病人不斷地過來,那值班的藥工便要整夜工作了。
胡雪岩為濟世救人而創辦了胡慶餘堂,本著“采辦務真,修製務精”的宗旨,加上胡雪岩的營銷手段,漸漸地名聲大振,藥店也就日漸紅火,為胡雪岩賺了不少錢。1880年,胡慶餘堂正式開辦兩年後,其資本總額已經達到了280萬兩,名氣也傳遍了大江南北,成為唯一一家能夠與北京的百年老店同仁堂相提並論的藥局。
胡雪岩在名利雙收之後,沒有忘記杭州,因為這裏是他的發跡之地。於是他設立了錢塘江義渡,使“上八府”與“下三府”之間的聯係得到了極大的方便。他還為候渡乘客提供了各種生活上方便,贏得了“胡大善人”的美名。他還樂善好施,在直隸、河南、陝西、山西等地發生澇旱災害時,多次向這些地區捐款賑災。截至1878年,他已經向全國各地捐贈了多達20萬兩白銀的賑災款。除此之外,他還兩次東渡黃海,花高價從日本購回了流失在外的中國文物。胡雪岩的一切行為都表現了他行俠仗義的仁厚之心和愛國之心,我們不能不為他的高尚行為而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