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雪岩箴言
無論是處世還是經商,都必須要有謀劃。
箴言解讀
胡雪岩對整個時事的了解和把握總能夠先人一步,他能開風氣,占地利,享天時,並從容應對各種事件,從而建一己之功。這與一旦處於紛亂時事中茫然無措的人們相比照,胡雪岩的優勢也就顯現出來了。
一、急中生智,化解危難
在做生意這件事情上,雖然大道能讓你走得長遠,但如果在經商途中,沒有一點巧妙靈活的應對智慧,也是很難走向成功的。
縱觀胡雪岩一生,雖然是“德行”為上,但其“智慧”卻也是不能被忽視的。這種技術性的智慧,讓胡雪岩在生意的路上走得順風順水。
據說,當時胡雪岩在漕幫的幫助下和成祥押運糧船,前往杭州。
途中,成祥擔心被官兵查繳,想等一等再走。胡雪岩擔心夜長夢多,而且為躲避關卡而拖延時間,會引起漕幫的猜疑,以後就不好繼續合作了,所以他命令繼續開船。
船到烏鎮,守城的王將軍發現了運糧船,質問胡雪岩是幹什麼的,船上裝的是什麼貨。胡雪岩實話實說:船上裝的是糧食。王將軍懷疑這是給杭州城裏太平軍送糧的黑船,命人將胡雪岩拿下。
這個時候,成祥就開始慌了,但是胡雪岩卻沒有。但當時情況卻是很危急的,因為胡雪岩買的這批米,的確是要送給太平天國的,而且還已經說好了價錢。因此說,左宗棠的官兵在這個時候卡住了他,情況不是一般的嚴重。
但這件事情也充分反映出了胡雪岩的聰明,因為他知道,當時要是想要瞞騙官兵,隱瞞糧食的問題,隻會是結果越來越糟,所以胡雪岩就老老實實地說船裏裝的是米。
王將軍一聽這是一船米,肯定就會想,你從這裏經過要到哪裏去?因為他知道下麵就是杭州了,杭州現在是太平軍占領著,要經過這裏很顯然就是想把這些米賣給太平軍了。王將軍又問胡雪岩這船米是幹什麼的。胡雪岩馬上說這米是送給官兵的。他隻好這樣講,不然怎麼辦?我們常常講人要老實,但這個時候胡雪岩再老實,也不可能說這些米是要賣給太平軍的。
為什麼?因為這樣回答就要被殺掉了。所以,胡雪岩的這種行為到底是投機取巧還是隨機應變,我們還真需要好好斟酌一番:如果說他投機取巧,他投的什麼機,取的什麼巧?馬上就要將辛苦買到的米送給人家,而且一毛錢也不要,這能叫投機取巧嗎?這絕對是隨機應變,因為胡雪岩知道自己已經沒有路可走了,這時候說實話連成祥都要被殺掉。所以他就隻能說這米是送給官兵的。
其實這種隨機應變的作風影響著胡雪岩的一生,讓他每次到了緊要關頭,都能化險為夷。
二、順水推舟
胡雪岩當年給太平天國送糧食的時候,就已經有很多人提出了其中的危險性。因為要到杭州,不但要碰上很多綠林好漢,還可能碰上官兵,無論是哪樣,他的糧食也都無法安全送到杭州城裏去。
然而胡雪岩卻說:“這批糧食,誰劫走我就給誰,順水推舟,隨機應變,沒什麼可怕的。”
而後來的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胡雪岩順水推舟,將糧食送給了左宗棠,為他今後的生意鋪就了一條豪華的紅地毯。
所以說,做生意有時候不能犯擰,應該順應時事,及時改變戰略戰術才行,不然一條道走到黑,必定不會通向成功。
三國時期,曹操出征張繡途中,下了一道命令,令將士經過麥田時不得踐踏莊稼,否則一律斬首。一日,曹操正在騎馬行軍途中,忽然一隻斑鳩受驚從田中飛出,曹操坐騎因此受驚躥入麥田,踏壞一大片麥子。曹操立即叫來行軍主簿,要求軍法處置,主簿十分為難。曹操卻說,我自己下達的禁令,現在自己違反了,如果不處罰,怎能服眾呢?當即抽出隨身所佩之劍要自刎,左右隨從急忙解救,這時謀士郭嘉急引《春秋》“法不加於尊”為其開脫。此時曹操便順水推舟,說一句“既《春秋》有‘法不加於尊’之義,吾姑免死”,但還是拿起劍割下自己一束頭發,擲在地上對部下說:“割發權代首”,叫手下將頭發傳示三軍,將士們看後,更加敬畏自己統帥,此後沒有出現不服從命令的現象。
順水推舟是方圓之術的一個技巧。它充分利用別人的行為,說法,來為自己解圍,以達到自己的目的。曹操順水推舟既可保全自己的尊嚴,也救了自己一命,還受到部下的敬畏。
三、投石問路
投石問路,在生意場上可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前奏曲,要是這路問的好,事情也就成了一半。如果沒有投石問路,貿然進攻或者撤退對自己都是一種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