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總署也來軋一角(2 / 2)

——葛裏芬

由於太空總署逐漸傾向跟商業太空航空產業合作,戴曼迪斯希望能夠構思出不同的新方法,引起一般人對商業太空旅行的興趣。因此戴曼迪斯想到要組織“火箭競賽聯盟”,這個構想基本上來自於“印地賽車聯盟”,該聯盟每年舉辦“印地500”等賽車活動。在戴曼迪斯的想象中,賽場是三度空間,參賽的是小型單人火箭動力飛機,希望能夠成為21世紀第一項新的熱門運動賽事。有人依據魯丹的“龍毅力”飛機設計,建造出一架“火箭競賽聯盟”原型機,兩者不同之處在於,原型機用1,800磅推進力的液態燃料火箭引擎,取代原來的螺旋槳推進器。

“最後,戴曼迪斯和投資賽車的友人葛仁傑·懷特洛,想象出類似印地500賽車的大型運動賽事,除了可以吸引電視聯播網報道,還會帶來數百萬美元的企業讚助。賽車促進了汽車科技的進展,像是輻射層輪胎、碟煞、安全帶甚至是後照鏡等,戴曼迪斯希望火箭競賽聯盟也能有同樣的效果,促進火箭設計的改良,進而應用在宇宙飛船上。能夠快速做好航班續航準備隻是一個開始,或許商業太空飛行最大的利益,會來自產業的零件標準化。火箭之所以過於昂貴,並非因為技術上的挑戰,而是因為建造火箭的人,無法到當地的‘火箭材料賣場’購買現成零件,因為這種賣場與合用的零件根本不存在。然而隻要在10年之內讓火箭競賽聯盟成功運作,吸引多達10位火箭競賽選手參賽,情況將大為改觀,因為創業家會生產並販賣各種標準化的火箭零件,任何人隻要想建造火箭都可以購買,就不隻是火箭競賽聯盟的參賽者會購買。”

——貝爾費歐

然而真正重要的問題在於,火箭競賽聯盟的概念是否真能吸引到觀眾?賽車讓人著迷的部分原因在於,每輛賽車是近身肉搏。這在火箭競賽中根本不可能發生,因為極易在空中發生擦撞,這不僅對選手造成危險,對觀眾也是相當危險的。相較於賽車與賽車間的短兵相接,火箭競賽聯盟的特色在於,噴射機在頭上呼嘯而過,然後急速俯衝進站檢修加油,再度急速升空來超越其他選手,而許多壯觀的畫麵則來自於飛機的駕駛艙。這並不會比賽車更精彩刺激,而是一種全然不同的賽事。姑且不論火箭競賽是否能夠站穩腳步,成為受觀眾喜愛的運動賽事,但是確實可能把大眾對火箭引擎科技的注意,提升到更高層次。

“在我看來,未來各種創新會一個接著一個輪流出現,先是次軌道的載人太空飛行,然後是環繞地球軌道的飛行,再來就是前往月球和其他的星球。我自己的最終目標是,要在我有生之年,促成價格合理的登月旅行。”

——魯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