盟軍轟炸曆史名城德累斯頓
1945 年2 月13 日, 反法西斯國家的盟軍對德國曆史名城德累斯頓進行大規模聯合空襲。首批245 架飛機從安德蘭特基地起飛直奔德累斯頓。
一架“蚊式” 高速轟炸機為先導, 最後麵是攜帶大量炸彈的英國“蘭開斯特” 重型轟炸機群。
夜間22 點10 分, 空襲正式開始。轟炸機群飛臨德累斯頓上空, 先導飛機扔下爆破彈, 炸裂和轟塌了有數百年曆史的古老建築群, 緊跟後麵的飛機則投下燃燒彈, 市中心方圓40 平方千米內頓成火海。
第二天中午, 德累斯頓的大火還未熄滅, 美國空軍的1350 架B-17“空中堡壘” 式和B-24 “解放” 式轟炸機, 在P-51 “野馬” 式殲擊機的護航下趕到, 再次投下數千噸重磅炸彈。整個市區又陷入一片火海之中。
中央火車站附近聚集的無數從東普魯土、波蘭、西萊佳來的難民遭到滅頂之災, 死傷大半。空襲過後, 德累斯頓到處是殘垣斷壁和燒焦的死屍。共有13. 5 萬人死亡, 傷者無數。
B-2A 隱形戰略轟炸機
B-2A 是美國諾斯羅普公司研製的隱身戰略轟炸機, 該機於1978 年根據美國空軍的要求開始秘密研製。1987 年末諾斯羅普公司獲得價值20 億美元的合同開始B-2A 的生產。B-2A 采用飛翼布局, 前緣平直, 後掠角為33°, 雙W 形的後緣有8 個操縱麵。這種獨特的氣動布局, 既有升力係數大的優點, 又可滿足操縱性及隱身特性的要求。除了飛翼布局外, 該機還大量采用石墨、碳纖維及其它先進的複合材料、蜂窩狀雷達吸波結構、雷達吸波材料塗層、鋸齒狀雷達散射結構, 以進一步減小雷達反射截麵積。據說在正常探測距離下B-2A 的雷達反射截麵與一隻小鳥相當。此外,B-2A 還采取了一係列的紅外及可見光隱身措施, 如將尾噴口置於機身上部、采用無加力渦扇發動機。在燃料中添加特殊物質以減小尾跡。B-2A的主要作戰任務就是利用其優異的隱身性能, 從高空或低空突破敵方的防空係統, 對戰略目標實施核轟炸或常規轟炸, 該機可進行空中加油。B-2A原型機1988 年11 月出廠, 1989 年7 月首次試飛。美國空軍原定采購133架B-2A 現已降到75 架。由於國際形勢的變化和B-2A 的采購費用太高,美國上下曾對B-2A 是否投產引起爭論。以132 架的生產批量計算, B-2A的單機價格為2. 74 億美元或5. 3 億美元。以下數據適用於B-2A。
動力裝置:
4 台通用電氣公司的F118-GE-100 無加力渦扇發動機, 單台推力84.5 千牛, 進氣道為S 形, V 形尾噴管在機翼後緣的上部, 這均是為隱身而采取的特殊構形。
主要機載設備
AN/ APQ-118 隱身攻擊雷達, TCN-250 塔康係統, VIR-130A 儀表著陸係統, ICS-150X 內部通訊係統。為減輕飛行員的工作負擔, “起飛”、“作戰”、“著陸” 三狀態開關可控製有關設備。
武器
兩個並置武器艙內的旋轉式發射架共可帶16 枚SRAMⅡ短距攻擊導彈或AGM-129 先進巡航導彈, 替代武器為B61、B83、MK36、MK82、Mll7等各種核彈或常現炸彈。
尺寸數據
翼展52. 43 米, 機長21. 03 米, 機高5. 18 米, 主輪距12. 20 米。
重量數據
空重45360~49900 千克, 最大起飛重量168430 千克, 最大武器載荷22680 千克, 最大內部燃油量81650~90720 千克。
性能數據
實用升限15240 米, 進場速度259 公裏/ 小時, 帶8 枚短距攻擊導彈及8 枚B82 炸彈並以最大重量起飛時的航程11675 公裏, 8154 公裏, 進行一次空中加油則航程超過18500 公裏。
TU-22M “ 逆火” 變後掠翼超音速轟炸機TU-22M 是前蘇聯圖波列夫設計局研製的可變後掠翼超音速轟炸機,北約組織給它的綽號是“逆火”。1982 年夏, 在維也納美蘇最高級會議上,前蘇聯當局提供的材料中稱“逆火” 是中程戰術轟炸機。
TU-22M 從60 年代中期開始研製。1970 年7 月, 西方在喀山地區的圖波列夫工廠附近發現TU-22M 的原型機, 據估計當時至少生產了兩架。第一架於1970 年開始試飛。隨後又製造了12 架預生產型, 從1973 年開始,用於飛行試驗、係統試驗、靜力試驗和作為武器平台進行評價。生產型1974 年交付部隊使用。1975 年初, 遠程航空兵已組成兩個TU-22M 中隊。
目前, 前蘇聯遠程航空兵約有200 架TU-22M, 海軍航空兵有160 多架在服役。
TU-22M 是前蘇聯第一種航程較遠的超音速轟炸機, 據推測, 其低空作戰半徑為1390 公裏, 加上AS-6 導彈的射程, TU-22M 可以從前蘇聯西部基地利沃夫起飛, 以低-高-低的作戰方式, 用M0. 65 的速度飛行, 攻擊除葡萄牙和挪威以外的所有歐洲北約國家。其高空亞音速作戰半徑達3700 多公裏。如果空中加油, 可以從前蘇聯北極基地起飛, 攻擊美國本土的目標, 然後飛回國內的基地。另外, TU-22M 還可執行海上偵察和反艦攻擊任務。
TU-22M 的主要型別:
TU-22M0: 最初原型機, 共製造了9 架。
TU-22M1: 第二種生產型, 在1972 年到1983 年間共生產了211 架,它與前一種生產型相比, 主要區別是去掉了空中受油管。據信隻裝備了一個中隊。兩側的進氣道唇口從裏到外是向後傾斜的, 有較大的附麵層分流板。機翼翼根後緣有一個很大的鼓包, 但它們並不是用於放置主起落架的。各型TU-22M 的主起落架均收到機身內。
TU-22M2: 第二種生產型, 在1972 年到1983 年間共生產了211 架,它與第一種生產型相比, 主要區別是去掉了空中受油管。1975 年開始服役。翼展加大, 翼根後緣的鼓包被去掉, 隻在翼下保留了稍為鼓起的整流罩。經常能看到的機頭空中加油探管被拆掉, 取而代之的是較長的整流罩。武器包括機腹半埋式攜帶的一枚AS-4 “廚房” 空地導彈, 以及兩側機翼固定段下攜帶的兩枚AS-4 導彈。兩門Gsh-23 雙管23 毫米機炮裝在機尾一個鼓形整流罩內。
TU-22M3: 第三種生產型, 也是以使用的最先進的型別, 先進遠程轟炸及海上型。主要的改進有: 改裝了推力更大的發動機、重新設計了進氣口和尾部噴管, 有效地提高了推重比; 重新設計了彈艙, 加大了載彈量;大大改善了電子設備。該型飛機已經可以稱得上是真正的超音速戰略轟炸機了。1985 年首先進入黑海艦隊航空兵服役。采用楔形進氣道, 機頭罩上翹, 沒有可見的空中加油探管。機身武器艙內有旋轉發射架, 可掛6 枚RKV-500B 短距攻擊導彈。機翼固定段下可掛2 枚AS-4 空地導彈或4 枚AS-16 導彈。機尾的鼓形整流罩內裝一門Gsh-23 毫米機炮。
TU-22M4: 該型於1990 年完成了原型機的製造, 但由於設計局和製造廠都缺乏資金, 使發展工作難以為繼, 最後不了了之。
TU-22M5: 1997 年俄羅斯決定對“逆火” 作出的改型, 並重新編號為TU-245。該型將裝備地形規避/ 地形跟蹤雷達係統, 具有自動低空飛行能力。預計將使用到2020 年。
“ 海盜旗” 轟炸機
前蘇聯十分重視發展轟炸機, 曾先後發展了多種噴氣式轟炸機。TU-22M “逆火” 轟炸機, 是20 世紀70 年代研製的變後掠翼超音速中程轟炸機, 高空最大速度M2. 2, 作戰半徑2500~5000 公裏, 內彈倉可載9000 公斤的核炸彈, 翼下還可掛2 枚空地導彈, 因此具有遠程攻擊和低空突防能力。圖-95 “熊” H 巡航導彈載機, 雖然其航程達到14000 公裏, 但由於最大飛行速度僅M0. 85, 又隻能在3000 米高度以上飛行, 突防能力弱。
因此, 前蘇聯於80 年代初在此機上加裝巡航導彈, 每架可攜載6 枚射程為1800 公裏的AS-X-15 空射巡航導彈。但是轟炸機卻不具有洲際作戰的突防能力。
1981 年12 月, 美國航空航天技術周刊刊登了一張不太清晰的照片,但卻引起世界航空界的注意。照片本身可能是由一張小底片過度放大而成, 因此滿布微粒, 不過所拍攝到的機種卻是從未見過的大型飛機。圖片隻說明攝於1981 年11 月25 日莫斯科近郊的機場上空。照片中的大型機,是變後掠翼轟炸機, 不久被北約組織定名為“海盜旗”。
“海盜旗” 的照片安排得最恰當的是, 它與圖-144 大型超音速客機一起並排飛行而被拍攝下來。從眾所周知的圖-144 的尺度, 可推算出海盜旗的大小。經測算, “海盜旗” 的外形尺度比美國B-1B 大, 與B-52 相當,機身長53 米, 機高13. 5 米, 最大起飛重量267000 公斤, 超過B-1B 約50000 公斤。至於翼展尺度, 由於照片是側麵拍攝, 再加上變後掠角的關係很難測算。經過多方反複推算, 機翼麵積約370 平方米, 後掠20°、60°時翼展分別為54 米和36. 7 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