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戰機時代(2)(1 / 3)

航空電子設備

米格-23 的航電設備比以往的蘇製飛機有了較大的進步, 蘇軍自用和出口到華約國家的米格-23M 係列的航電設備通常主要包括: RP-23 火控雷達、TP-23 紅外搜索跟蹤係統、激光測距儀、ASP-23 瞄準具、全自動導引係統、“警笛” 3 雷達報警係統以及通信電台、無線電高度表、無線電羅盤、近距導航和著陸係統等, 不同型別使用的同型設備往往小有差別。

RP-23 也稱“藍寶石” -23, 由俄羅斯頭號機載雷達廠商費佐頓科研生產聯合體研製生產, 天線直徑為750 毫米, 工作頻率15G 赫茲, 單脈衝體製, 峰值功率100 千瓦, 對雷達散射截麵積為16 平方米的目標搜索/ 跟蹤距離分別為85 千米和54 千米, 製導半主動雷達製導導彈最大距離為30千米。美國認為該雷達與其AN/ APG-59 基本相當, 而我國殲8B 早期型上的雷達某些方麵則優於RP-23。

向非華約國家出口的米格-23 多數要經過簡化, 下麵以米格-23MS 為例進行簡要說明。

米格-23MS 的火控係統被稱為“金剛石” -23, 主要包括RP-22 火控雷達、ASP-PFD-21 瞄準具、SPO-10 雷達報警接收機和ARL-SM 半自動引導係統等, 無紅外搜索跟蹤裝置、激光測距儀和全自動導引能力, 且大多數設備沿用或改進自米格-21 的後期型。

RP-22 也稱“藍寶石” -21, 也是費佐頓產品, 還用於米格-21 比斯、米格-23UB 和前14 架米格-23S。該雷達天線直徑380 毫米, 重約220 千克, 工作頻率一般認為是12. 88~13. 2G 赫茲, 單脈衝體製, 低脈衝重複頻率, 峰值功率100~120 千瓦, 方位掃描角度60°、俯仰掃描角度±20°,掃描速度2. 9°~3. 6°/ 秒, 波束寬度3. 5°×3. 5°, 對雷達散射截麵積為16平方米的目標搜索/ 跟蹤距離分別為20~25 千米和14~17 千米。該雷達基本性能大致與我國的殲8A 上的204 雷達相當。

ASP-PFD-21 瞄準具可連續計算機炮對空/ 對地攻擊提前角和瞄準角、發射火箭彈時的修正角並以固定環方式發射R-3S/ R 導彈。在空對空狀態使用機炮或S-5 火箭彈時射擊距離為550 ~ 2000 米, 空對地時為1150 ~2000 米; 使用S-24 火箭彈對地攻擊時設計距離為1550~2000 米, 作戰使用高度200 ~ 17000 米, 目標速度500 ~ 2000 千米/ 小時, 係統重量約25千克。

SPO-10 雷達報警接收機天線安裝在固定翼段前緣和垂尾後上方, 可在全方位和俯仰±45°範圍內接收工作頻率7. 5~16. 67G 赫茲、脈衝重複頻率400~8000 赫茲、脈衝寬度0. 2~5 微秒的雷達信號, 並以燈光和音響信號報警, 且對對方雷達的“搜索” 和“截獲” 信號分別有不同的報警方式, 不包括電纜重量不超過3 千克。

ARL-SM 半自動引導係統也稱“蘭天-M”, 用於飛機起飛達到一定位置後接受地麵指揮所的指揮, 該係統可使地麵控製員控製飛機的飛行狀態和航向、進行導彈預熱和打開飛機發動機的加力、提供敵機和載機距離等。載機先根據引導指令進入敵機後半球並到達雷達可以捕獲敵機的陣位, 一般在載機距敵機36 千米時引導工作結束, 由飛行員打開雷達進行瞄準和攻擊。在整個引導過程中載機雷達僅處於預備接通狀態, 因此提高了抗幹擾能力和攻擊的隱蔽性。

不論是米格-23MS 還是其他型別, 其航電設備大多都采用電子管和晶體管混合元件, 導致設備體積、重量大和耗電量大, 這也是蘇製飛機一直落後於美國的地方; 但是這些設備畢竟裝到了飛機上並實現了其應用的功能, 這說明蘇聯設計師很善於進行係統綜合。

機載武器係統

米格-23 的固定武器是一門GSh-23L 雙管23 毫米加斯特航炮, 安裝在前機身正下方、進氣道唇口後約250 毫米。炮重52 千克, 備彈200 發,射速每分鍾3200~3400 發, 彈丸初速715 米/ 秒。具有不限時射擊和0. 3秒限時射擊兩種射擊方式。

米格-23 最大外掛載荷為3000 千克, 其中最大載彈量為1600 千克。

除機身中央掛架外, 每邊進氣道和機翼固定段下各有1 個武器掛架, 每邊活動翼下還可增加1 個帶800 升副油箱的掛架以增大航程。各武器掛架可掛航炮吊艙、空空導彈、火箭巢、自由落體炸彈等。

米格-23 可使用的空空導彈包括: R-3、R-23/24 和R-60, 米格-23MLD 和米格-23-98 還可使用R-27 和R-73, 後者還可使用R-77。大多數型別可同時攜帶6 枚空空導彈, 配置通常為2+4; 而SM/ MS 型隻能掛4 枚, 配置通常為2+2。

R-3 是由圖西諾的試驗設計局在AIM-9B 基礎上發展, 主要有紅外型的R-3S 和半主動雷達型R-3R。前者尺寸2837×127×528 毫米, 發射重量75. 3 千克, 硫化鉛導引頭, 射程1. 2 ~ 7. 6 千米; 後者尺寸3417×127×528 毫米, 發射重量82 千克, 射程1~8 千米。兩者戰鬥部均為11. 3 千克高爆破片, 最大速度M2. 5, 最大過載10~11g, 最大使用高度21000 米。

R-23/24 是由“三角旗” 機械製造設計局研製的中距攔射彈, 俄羅斯公布的米格-23 戰果主要是使用它們獲得的。R-23 在1969 年開始服役,中段指令+末段被動紅外型R-23T 尺寸4180×200×1000 毫米, 發射重量217 千克, 戰鬥部為35 千克高爆破片, 射程4~25 千米; 中段指令+末段半主動雷達型R-23R 尺寸4460×200×1000 毫米, 發射重量223 千克, 射程4~35 千米, 其餘數據與紅外型相同。R-24 作為R-23 的改進型在1981 年開始服役, 中段指令+末段被動紅外型R-24T 尺寸4800×230×1000 毫米,發射重量248 千克, 戰鬥部為35 千克高爆破片, 射程4~25 千米; 中段指令+末段半主動雷達型R-24R 尺寸4800×230×972 毫米, 發射重量250 千克, 射程4~35 千米, 其餘數據與紅外型相同。4 種型別的最大速度均為M2。米格-23M 係列除MS 型外均可使用R-23/24 係列。

R-60 也是三角旗的產品, 1975 年開始服役。紅外格鬥型R-60T 尺寸2080×130×430 毫米, 發射重量63 千克, 戰鬥部為3 千克高爆破片, 最大射程3 千米; 改型R-60TM 尺寸2090×120×430 毫米, 發射重量43 千克,戰鬥部為3. 5 千克連續杆型, 最大射程0. 3~12 千米。雖然也發展過半主動雷達型, 但未見有服役報道。米格-23M 係列除MS 型外均可使用該導彈。

米格-23 的主要對地武器及其配置方式有:火箭發射巢或火箭彈: 前者主要是UB-16-57、UB-32-57, 後者主要是S-24。

火箭發射巢的兩個數字分別表示發射管數和火箭彈口徑, 所使用地火箭彈型號為S-5 係列, 它是蘇軍使用最多的標準空空/ 空地兩用火箭彈,全長910 毫米, 全重3. 7 千克, 最大射程5~7 千米, 最大速度M1. 5~1.8, 具有6 片折疊式尾翼。S-24 則是蘇軍大口徑對地攻擊火箭彈, 采用APU-68 掛架發射, 全長2220 毫米, 全重232 千克, 最大射程2~3 千米,最大速度410 米/ 秒, 具有4 片固定式尾翼。

米格-23 攜帶火箭發射巢或火箭彈的最大掛載方式是: 4 個UB-16-57; 2 個UB-16-57+2 個UB-32-57; 4 枚S-24。

自由落體炸彈: 主要包括OFAB-100、FAB-250/500 和ZB-500, 數字均代表炸彈口徑。OFAB-100 是低阻爆破炸彈, 尺寸1690×216 毫米, 實重99. 8 千克; FAB-250/500 均為降落傘減速的殺傷爆破炸彈, 尺寸分別為1990×325 和2220×450 毫米, 實重分別為275 和525 千克; ZB-500 是燃燒炸彈, 包括凝固汽油彈ZB-500GD 和ZB-500ShM 型, 尺寸分別為2530×500 和2503×500 毫米, 實重分別為322 和318 千克, 裝填物重量分別為255 和260 千克。

米格-23 攜帶自由落體炸彈的最大掛載方式是: 16 枚OFAB-100; 4枚FAB-250; 2 枚ZB-500。

米格-23 的空/ 地武器混合配置方式通常是機身掛架2 個UB-16-57 火箭發射巢加上進氣道和固定翼段下4 或6 枚空空導彈組合, 此外國土防空軍使用的米格-23P 和米格-23MLD 規定隻使用航炮和空空導彈。

裝備與戰史

米格-23 首先裝備蘇軍的殲擊-轟炸航空兵團, 在國外則首先裝備駐紮在民主德國的蘇第16 航空集團軍。該機的大航程使西方一直視為最大威脅的蘇軍前線航空兵在進攻時不再需要以前線機場作為中途站, 大大降低了敵方可能的預警時間, 成為蘇軍殲擊-轟炸航空兵發展史上的裏程碑之一。米格-23P 和米格-23MLD 還裝備了蘇國土防空軍, 並成為該軍種在上個世紀80 年代裝備的最重要截擊機之一。

截至到1998 年年初, 仍有約1500 架的米格-23 在26 個國家服役, 它們是俄羅斯、烏克蘭、哈薩克、白俄羅斯、吉爾吉斯、土庫曼、烏茲別克; 波蘭、保加利亞、匈牙利、羅馬尼亞、捷克; 埃及、也門、伊拉克、黎巴嫩、敘利亞、阿爾及利亞、蘇丹、埃塞俄比亞、安哥拉; 阿富汗、印度、越南、朝鮮和古巴。此外有報道稱納米比亞從安哥拉、津巴布韋從利比亞分別獲得了2 架和3 架米格-23; 而亞美尼亞有7 架米格-23, 但都已經無法執行任務。

自從1973 年參加第4 次中東戰爭以來, 米格-23 係列已多次參與實戰, 包括第5 次中東戰爭、安哥拉戰爭、兩伊戰爭和海灣戰爭等, 主要參與的實戰及各方統計如下:

1982 年6 月6 日~11 日以色列與敘利亞的貝卡穀地大空戰: 俄羅斯在90 年代初公開報道的結果是23: 47, 其中在6 月10 日一天中雙方損失比為10: 22, 敘利亞損失的飛機包括8 架米格-23MS 和4 架米格-23MF。俄羅斯資料稱貝卡穀地大空戰中敘利亞的米格-23 總共擊落12 架以軍飛機,包括: 6 架F-16A、4 架F-4E、1 架BQM-34 無人機和1 架E-2C, 米格-21 擊落5 架以軍飛機。但是以色列空軍宣稱貝卡穀地空戰結果為0: 84,且在1979~1985 年間沒有任何以色列空軍戰鬥機被敵機擊落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