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戰機時代(2)(3 / 3)

60 年代出現超音速攻擊機, 如美國的A-5 “民團團員” 和中國的強-5。短距與垂直起落攻擊機也開始問世, 如英國的“鷂式。

70~80 年代, 攻擊機向提高作戰能力、加強攻擊火力方向發展, 出現了美國的A-10 “雷電”、AV-SB, 蘇聯的蘇-25、雅克-36, 英國與法國的“美洲虎” 等。現代攻擊機要求具有良好的低空和超低空飛行能力, 良好的穩定性和操縱性, 優良的下視能力, 威力強大的高性能對地(艦) 攻擊武器, 包括機炮、普通炸彈、魚雷、火箭彈發射器、製導炸彈、反坦克集束炸彈和空地(艦) 導彈等, 要求可有效提高生存能力的防護裝甲, 以及完善的通信、導航、火控、警戒和電子對抗等設備, 井強調優良的起飛著陸性能或短距與垂直起落能力等。

攻擊機的誕生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 1916 年6 月24 日, 英、法空軍在一次戰役中, 首次用飛機執行對德國地麵部隊的壓製和攻占任務, 使德國遭到很大的傷亡。德軍受到啟發, 在另一次戰役中, 將掃射敵方戰壕的任務交給了原來擔負炮兵彈著點觀測任務的雙座飛機, 並把這些部隊改名為“作戰飛行小隊”, 執行低空攻擊任務。地麵部隊集中機槍等火力掃射低空飛行的飛機腹部。擊穿機體後, 一些飛行員被擊傷擊斃, 發動機被擊毀, 一大批飛機墜落在戰場上。

為了加強對地攻擊, 德國的飛行設計師設計了一種帶有裝甲的飛機,機身全部用鋁合金製成, 飛機裝有機腹機槍, 飛行員的座艙周圍裝有5 毫米厚的鋼板, 可有效防止地麵火力擊中飛行員。機上攜帶集束手榴彈和手擲輕型炸彈。1918 年, 這種由容克飛機製造廠生產的飛機正式投入使用,並意味著攻擊機的誕生。

同時, 美軍與波音公司簽訂了研製攻擊機合同。這種攻擊機裝有64 毫米的裝甲, 占整架飛機重量的1/4, 裝有1 門航炮、8 挺機槍, 還有10 枚小型殺傷炸彈。但這種飛機的重量和阻力都太大, 發動機功率顯得不足,以致無法供部隊使用。

蘇聯也很快研製出了一種攻擊機, 機翼和尾翼用布蒙皮, 機身用膠台板蒙皮。它的飛行性能很好, 機身腹部裝上了防護裝甲和火力很強的武器, 具有較好的防護功能。

轟炸機

轟炸機是用炸彈、魚雷或空地導彈攻擊敵方地麵和海上目標的軍用作戰飛機。

轟炸機可分為戰術轟炸機與戰略轟炸機兩類; 也可分為輕型(近程)轟炸機、中型(中程) 轟炸機、重型(遠程) 轟炸機三類。輕型轟炸機皆為戰術轟炸機, 配合地麵部隊對敵方前線陣地、供應線和各種活動目標轟炸, 起飛重量多在20~30 噸, 航程在3000 千米以下; 中型轟炸機有戰術的, 也有戰略的, 起飛重量在40~90 噸之間, 航程為3000~6000 千米; 重型轟炸機都是戰略轟炸機, 用於深入敵後, 對軍事基地、交通樞紐、經濟和政治中心等戰略目標進行轟炸, 起飛重量多在100 噸以上, 航程達6000千米以上。

轟炸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麵世, 大戰期間用於實戰, 都是木質結構的雙翼機, 最大飛行速度不到200 千米/ 小時, 最大航程小於1000 千米,載彈量1000 千克左右。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的轟炸機大都改為金屬結構的單翼機, 最大速度400~600 千米/ 小時, 航程1000~7000 千米, 載彈量1~10噸, 增裝雷達瞄準具和導航係統等設備, 能進行全天候轟炸, 著名的有美國的B-17、B-24、B-29, 蘇聯的伊爾-4、別-2、別-8, 英國的“蚊”

式、“蘭開斯特”, 德國的He-111、Ju-87、Ju-88, 日本的G3M、Ki-21、D3A 等。

20 世紀5O 年代, 噴氣式轟炸機相繼問世, 如蘇聯的伊爾-28、米亞-4、圖-16、圖-20, 美國的B-47、B-52、B-57, 英國的“坎培拉”、“勇士”、“勝利者” 和“火神” 等。這個時期戰略轟炸機進展較大, 最大起飛重量達200 噸以上, 載彈量為25~27 噸, 航程可到16000 千米。到60 年代, 超音速轟炸機開始服役, 如美國的B-58、FB-111, 蘇聯的圖-22, 法國的“幻影” Ⅳ等, 多為中型戰略轟炸機, 速度最大可以達到22 倍音速。

70~80 年代, 蘇、美兩國繼續研製遠程超音速轟炸機, 有蘇聯的圖-26、圖-160 和美國的B-IB 麵世。90 年代出現了隱形戰略轟炸機, 如美國的B-2。

現代轟炸機著重朝超音速變後掠翼和隱形方麵發展, 裝有先進的自動導航係統、地形跟蹤係統、火控係統和電子對抗設備, 以空地導彈和巡航導彈為主要攻擊武器, 能在複雜的氣象和地形條件下隱蔽地進行突防, 對戰略目標實施遠距離襲擊。因此, 除重型的戰略轟炸機外, 輕型轟炸機已不再發展, 其戰術轟炸任務由殲擊轟炸機完成, 也將逐漸被中型轟炸機取代。

轟炸機的出現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前, 飛機開始投入戰爭, 除了用機槍對地麵目標掃射外, 還從飛機上往下投擲手榴彈, 這是轟炸機的雛形。1911 年11 月1日, 意大利航空隊少尉吉利奧加沃蒂, 從他駕駛的飛機上, 向敵方部隊扔下4 枚各重2000 克的炸彈。這些炸彈都放在飛行員的駕駛艙中, 仍然需要用手從飛機上往下扔。1914 年8 月3 日, 德國派飛機轟炸了法國的一座城市, 這是世界上第一次飛機對城市進行轟炸。

1914 年, 俄國研製成一種裝有4 台發動機的轟炸機, 機上裝有掛彈架和自衛武器。專用炸彈掛在特製的機外掛彈架上, 不用靠手往下扔了。很快, 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都生產出了自己的轟炸機。到1918 年, 轟炸機已經比較成熟了。最快的轟炸機每小時可飛180 千米, 飛行高度達6000 米, 最大的轟炸機可載炸彈2 噸。已有了輕型轟炸機和重型轟炸機之分。一些國家開始組建轟炸航空兵部隊。1921 年, 美國部隊專門組織了一次轟炸機轟炸試驗。一艘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繳獲的德國戰艦停在一處海灣中, 8 架轟炸機在米切爾將軍的指揮下, 分兩批對停泊在海中的那艘德國戰艦進行轟炸。轟炸機投彈高度在700 米左右, 每架轟炸機攜帶8 枚炸彈。

盡管隻有5 枚炸彈命中戰艦兩側甲板, 這艘戰艦還是在25 分鍾後沉入海底。這次試驗使人們認識到了轟炸機的威力, 大批轟炸機開始用於戰場轟炸和對海麵艦船的襲擊。

德國空襲波蘭

1939 年9 月1 日淩晨, 德國空軍以1929 架飛機突然大規模空襲波蘭,拉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序幕。

參加空襲波蘭戰役行動的是德國空軍第1 和第4 航空隊, 包括9 個容克JU-87 俯衝轟炸機大隊、3 個亨克爾He-111 重型轟炸機聯隊、4 個道尼爾Do-17 轟炸機聯隊和少量的容克JU-86 轟炸機, 還有大量的“梅塞施密特” 型戰鬥機一道尼爾Do-17 遠程偵察機和亨克爾He-126 戰場偵察機以及少量的其他飛機。空襲目的是突襲波蘭的政治、經濟中心、交通樞紐和通訊設施等, 奪取製空權, 壓製波軍, 摧毀其防禦體係, 支援德地麵部隊迅速向波蘭內地推進。此時波蘭空軍共有824 架飛機, 能用於作戰的隻有407 架。其中有“鯽魚” 式和“麋鹿” 式轟炸機160 架, PXLP-7 和P-11式殲擊機158 架。

1939 年9 月1 日淩晨4 時45 分, 德國空軍60 架亨克爾He-111 重型轟炸機從郎根瑙起飛, 在第76 殲擊機聯隊的第1 大隊30 架梅塞施密特Me-110 飛機的掩護下, 襲擊了波蘭的克拉科夫機場。另30 架亨克爾He-111飛機對倫貝格機場進行了轟炸。第1 轟炸機聯隊的第1 大隊襲擊了普特齊格拉美爾海軍基地, 第2 大隊襲擊了華沙的奧肯切航空港, 破壞了跑道和PZL 飛機工廠。接著, 第27 轟炸機聯隊的90 架亨克爾He-111P 轟炸機又對華沙進行了密集襲擊。德國空軍以極短時間取得並掌握了製空權。

從9 月22 日起, 德空軍對華沙市進行猛烈空襲。27 日, 1150 架德機對華沙居民區進行了大麵積轟炸, 使華沙變成一片廢墟。9 月28 日, 華沙守備部隊被迫投降。在這次戰爭中, 波蘭空軍除116 架各型飛機在最後崩潰前轉移到羅馬尼亞外, 其餘全部被殲。德國空軍共損失203 架飛機, 嚴重損壞約280 架, 空勤人員有221 人喪生, 132 人負傷, 218 人失蹤。

英美聯合轟炸漢堡

1942 年8 月, 美國第8 航空隊進駐英國後, 英美開始對德國本土實施長時間的持續轟炸。

1943 年1 月, 英國首相丘吉爾和美國總統羅斯福在卡薩布蘭卡達成了《對德戰略轟炸諒解協議書》, 決定對德國的潛艇工廠、飛機工廠、軸承工廠和人造石油工廠等軍事工業的生產重地進行大規模空襲, 消除德國的戰爭潛力。

1943 年7 月24 日, 英國空軍決定對德國最大的城市漢堡實施轟炸。

德國保衛漢堡的兵力有54 個重型高炮中隊、26 個輕型高炮中隊、22 個探照燈中隊和3 個煙幕施放中心。英軍首先施行電子幹擾技術, 由電子幹擾機每隔1 分鍾就撒下幾千條成束的銀箔條, 使德軍的雷達無法辨認轟炸機的運動方向, 使其防守高炮無法確定射擊目標。在幹擾技術的掩護下, 英國791 架飛機中的728 架飛達了漢堡上空, 使用威力強大的高爆彈和燃燒彈進行大規模轟炸, 使漢堡市區和工廠受到重大破壞。7 月25 日到26 日,美國空軍也派出235 架轟炸機進行補充轟炸。27 日、28 日和8 月2 日, 英國空軍又連續三次對漢堡進行了“地毯式轟炸”。

一周時間中, 英美空軍共出動轟炸機3000 多架次轟炸漢堡, 落在市區的炸彈9000 噸, 毀掉60%的城區, 達76. 8 平方千米, 死亡人數達10 萬人, 破壞了工業康采恩和兵工廠580 個, 極大地削弱了德國的戰爭潛力,使德軍前線補給陷入緊張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