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 年安哥拉戰爭中的空戰: 蘇聯在1985 年為安哥拉提供了50 架米格-23MF, 它們由古巴派出的飛行員駕駛與南非空軍的“幻影” F1 和“幻影” III 作戰並取得了優勢;1980~1988 年的兩伊戰爭中的空戰: 伊拉克統計其米格-23 係列至少擊落伊朗的7 架F-4, 此外還有1 架AH-1J 和1 架F-27; 而伊朗空軍統計其F-14A 和F-4 等共擊落11 架伊拉克米格-23, 米格-23 戰損比為9: 11。
1991 年海灣戰爭中的空戰: 伊拉克的米格-23 係列至少被美國F-15C擊落6 架, 但是米格-23MF 至少也用R-23 擊落一架F-16。
米格-25 “ 狐蝠”
米格-25 是前蘇聯米高揚設計局研製的高空高速截擊殲擊機。50 年代末開始設計, 原型機於1964 年首次試飛, 1969 年開始裝備部隊。北約集團給予綽號為“狐蝠”。米格-25 最初以美國的B-70 超音速洲際轟炸機為主要作戰對象, 因而在設計上強調高空高速性能。該機曾打破多項飛行速度和飛行高度世界紀錄。米格-25 可在24000 米高度上以M2. 8 的速度持續飛行, 最大飛行速度達M3. 0, 是目前世界上闖過“熱障” (M2. 5) 的僅有的兩種飛機之一。
目前, 在蘇空軍中服役的米格-25 有近600 架, 此外還向利比亞、敘利亞、阿爾及利亞、印度、伊拉克等國出口。米格-25 有以下幾種型別:米格-25, 高空高速截擊型; 米格-25P, 偵察型; 米格-25Y, 雙座教練型; 米格-25P 電子偵察型, 與P 型大體相似, 但機頭兩側較後處裝較大的側視雷達, 不帶照相機; 米格-25M 先進截擊型, 雷達和機載設備作了改進, 具有與米格-23 相似的有限的下視下射能力, 裝兩台改進的P-31X渦噴發動機, 可帶6 枚半主動製導的AA-9 中距空對空導彈和一門內裝機炮; 米格-25 “狐蝠” 於1986 年出現的防空壓製型, 可帶AS-11 反輻射導彈。
動力裝置
2 台P-31 渦噴發動機, 加力推力2×120. 5 千牛, 最大推力2×9300公斤。
主要機載設備
“狐火” 火控雷達, 搜索距離85 公裏, 有跳頻抗幹擾能力, 機上裝有PCБH 近導航係統, “藍天1 號” 半自動指揮引導係統、CO-10 雷達警戒器、COД-57M 雷達應答器等。
武器
無內裝機炮, 翼下4 個掛架帶4 枚AA-6 中距空對空導彈, 內側為兩枚紅外製導型, 外側兩枚為半主動雷達製導型。
尺寸數據
翼展13. 95 米, 機長22. 3 米, 機高5. 7 米, 機翼麵積56. 2 平方米。
重量數據
空重15000 千克, 正常起飛重量36000 千克, 最大起飛重量37500 千克, 載油量14000 千克, 翼載5. 06 千牛/ 平方米, 推重比0. 85, 使用過載+4. 0g~-2. 0g。
性能數據
最大速度M3. 0/3180 公裏/ 小時, 最大作戰速度M2. 8/2970 公裏,實用升限24000 米, 海平麵爬升率210 米/ 秒, 最大作戰半徑1300 公裏,航程3000 公裏, 最小盤旋半徑3450 米, 起飛滑跑距離1380 米, 著陸滑跑距離2180 米。
米洛-29 製空戰鬥機
米格-29 是前蘇聯米高揚設計局研製的雙發高機動性超音速戰鬥機,可執行截擊、護航、對地攻擊和偵察等多種任務, 用於取代前蘇軍的米格-21、米格-23、蘇-15、蘇-17 等戰鬥機。北約組織給予的綽號是“支點”。該機於70 年代初期開始研製, 原型機於1977 年10 月6 日首飛,1982 年投入批量生產, 1983 年進入前蘇軍服役。該機采用全後掠下單翼,雙垂尾正常式布局, 帶有較寬的機翼前緣邊條, 邊條翼上有百葉窗輔助進氣口, 正麵進氣口內有可啟閉的門以防止外來物在起落時進入發動機, 液壓助力機械式操縱係統, 全金屬半硬殼式機身, 複合材料結構占全機重量的7%, 整機推重比大於1。該機是針對美國的F-16 和F-18 設計的, 設計重點是強調高亞音速機動性、加速性和爬升性能, 但不具隱身能力, 為典型的第三代戰鬥機。該機具有多種改型, 包括米格-29A, 陸基單座雙重任務型; 米格-29UB, 戰鬥教練型, 機頭雷達換成雷達測距儀; 米格-29C, A 型改進型, 座艙後的上機身曲線更陡; 米格-29D, 艦載型, 起落架加強, 機翼可向上折疊, 內部載油量增大, 安裝了新的紅外搜索跟蹤係統, 可空中加油。至1995 年4 月, 該機已生產1200 多架, 除裝備獨聯體國家外, 還出口到印度、伊拉克、伊朗、朝鮮、羅馬尼亞等國家。
動力裝置
兩台克裏莫夫發動機設計局的RD-33 渦扇發動機, 靜推力2×49. 4 千牛, 加力推力2×81. 4 千牛。采用模擬式電子係統與機械液壓備份的組合控製係統, 帶有防喘保護裝置和故障檢測診斷係統。
主要機載設備
RLSRP-29 脈衝多普勒雷達, 具有下視/ 下射能力。紅外搜索/ 跟蹤傳感器, 激光測距儀, 慣性導航係統, SR-20 敵我識別器, “警笛” 3 全向雷達報警係統, 頭盔瞄準具等。
武器
機翼左內側前緣裝1 門30 毫米GSH-301 機炮, 備彈150 發。每個機翼下各有3 個掛點, 可掛6 枚R-60T 或R-60MK 紅外空空導彈, 或R-60TMK 和兩枚R-27R1 中距雷達製導導彈, 也可攜帶R-73A 或R-73E 紅外空空導彈, 以及各種炸彈和火箭等。
尺寸數據
機長17. 32 米, 16. 28 米, 機高4. 73 米, 翼展11. 36 米, 尾翼展7.78 米, 機翼麵積38. 0 平方米, 主輪距3. 10 米, 前主輪距3. 67 米。
重量數據
使用空重10900 千克, 最大武器載荷3000 千克, 最大載油量4640 千克, 670 千克。正常起飛重量15240 千克, 15300 千克, 最大起飛重量18500 千克, 19700 千克。
性能數據
最大平飛速度M2. 3, 1500 千米/ 小時。海平麵最大爬升率330 米/ 秒。
轉彎半徑350 米, 250 米, 600~700 米。著陸滑跑距離600~700 米。航程1500~2100 千米, 2900 千米。限製過載+7. 0g~+9. 0g。
米格-31 “ 獵狐犬” 戰鬥機
米格-31 是俄羅斯米格和莫斯科飛機聯合生產企業在米格-25MP 型飛機基礎上研製的雙座雙發全天候截擊機, 用於取代前蘇聯空軍的米格-23和蘇-15。該機原型機於1975 年9 月16 日首飛, 1979 年投入批生產,1982 年形成作戰能力。該機采用二元進氣道兩側進氣、懸臂式後掠上單翼、雙垂尾正常式布局, 全金屬機身, 整機的50%采用合金鋼, 16%是鈦合金, 33%的輕質合金, 其餘為複合材料。該機航程遠, 速度快, 具有卓越的超音速飛行性能, 但機動性能不如第三代戰鬥機。1984 年開始發展的米格-31M 改進型, 於1992 年2 月開始公開展示, 除升力麵作了些小改動外, 該機改進了發動機和其他子係統, 采用了數字式飛行控製, 多功能CPT 座艙顯示、新型雷達及其他探測裝置, 增加了外掛點, 作戰能力有較大提高。至1991 年該機已生產200 多架, 主要裝備獨聯體國家。
動力裝置
兩台彼爾姆發動機設計局的P-30F6 渦扇發動機, 單台靜推力93. 1千牛, 加力推力151. 9 千牛。
主要機載設備
機頭裝有NIIPN007S-800 電子掃描相控陣火控雷達, 搜索雷達可達200 千米, 可同時跟蹤10 個目標並對其中的4 個目標進行攻擊, 中遠距導航係統, 雷達報警接收機, APD-578 數據鏈路係統, 紅外搜索/ 跟蹤傳感器等。
武器
前機身右側下部整流置內裝1 門23 毫米GSH-23-6 六管機炮, 備彈230 發。8 個外部掛架, 機身下4 個, 可掛4 枚R-33 遠距半主動雷達製導空空導彈, 機翼下兩個外側掛架, 可以掛2 枚R-40T 中距紅外導彈, 4 枚R-60 紅外空空導彈成對掛在機翼下兩個外側掛架上。
尺寸數據
機長22. 688 米, 機高6. 15 米, 翼展13. 464 米, 機翼麵積61. 6 平方米。
重量數據
空重21800 千克, 內載燃油16350 千克, 正常起飛重量41000 千克,最大起飛重量46200 千克。
性能數據
高空最大允許馬赫數M2. 83, 最大平飛速度3000 千米/ 小時, 1500 千米/ 小時, 最大巡航速度M2. 35, 經濟巡航速度M0. 85。實用升限20600米, 起飛滑跑距離1200 米, 著陸滑跑距離800 米, 轉場航程3300 千米。
續航時間3 小時36 分。限製過載+5. 0g。
攻擊機
攻擊機是使用戰術武器專門從低空和超低空攻擊地麵、水麵目標的軍用飛機, 又稱強擊機。它主要用於直接支援地麵部隊作戰, 攻擊敵方行進中和集結中的縱隊; 摧毀敵方戰役戰術縱深的防禦工事、坦克、艦艇、地麵雷達、炮兵陣地、前線機場和交通樞紐等重要軍事目標, 屬戰術軍用飛機範疇。
攻擊機用於實戰始於西班牙內戰, 但當時的攻擊機缺少防護裝甲, 所用武器僅為炸彈和機槍。第二次世界大戰中, 攻擊機大量投入作戰, 著名的有蘇聯的伊爾-2、美國的A-20 “破壞者” 等, 當時皆為活塞式單翼機,有防護裝甲, 機載武器多為20-37 毫米機炮, 加載火箭彈與炸彈, 最大載彈量在1000 千克左右。20 世紀50 年代噴氣式攻擊機開始問世, 如美國的A-4 “空中之鷹”、瑞典的薩伯-32 “矛” 和意大利的G-91 等, 多裝有火控係統、空對空和空對地導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