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演義》reference_book_ids\":[6833642803587714061,7267077383654476835]}]},\"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偵察係統
從空中、海上回到地麵, 我們看到許多的兵器器材, 還依然是用來作偵察的。太空的偵察衛星, 低空、高空的有人駕駛和無人駕駛的偵察飛機, 地上的傳感器, 高倍率望遠鏡, 炮射電視, 尤其是眾多的遍布陸海空軍中的雷達, 等等, 真像是在編織一張張天羅地網, 拚命地捕捉每一個可以捕捉到的信息。
偵察技術在今天已經發展成一個複雜的技術係統。
從軍事目的上說, 可以分戰略偵察和戰術偵察。或者可以分作為長遠目標作準備的, 就像積累材料, 一點一點地收集; 以及為近期的當前的特定目標的情報收集。
如果從空間地域分, 那就有地麵偵察, 航空偵察, 空間偵察, 水下偵察。
要是從技術手段上分, 大體有電磁波偵察, 聲學偵察, 力學偵察等。
細分起來, 僅電磁波偵察一項, 又有光學照相偵察, 多光譜偵察, 夜間偵察, 雷達偵察, 傳感器偵察。
全世界軍隊中究竟有多少兵力用在偵察方麵, 不會是一個小數目。
每天收集有多少信息, 更是一個很大的數目。有人寫文章說, 一架飛機飛到重要戰區上空300 米以上高度, 可能會有1000 部雷達跟蹤監視。這話也許說得過了, 但是有許多部並且性能不一的雷達監測, 是肯定無疑的。這從一個側麵可以看出世界上偵察器材真多呀!
核武器
所謂核武器, 又稱原子核武器, 它是一種利用自持進行的核裂變或聚變反應, 在瞬時內釋放出巨大的能量引起爆炸, 對攻擊目標產生大規模殺傷作用的武器。原子彈為第一代核武器; 氫彈以及中子彈和衝擊波彈為第二代核武器; 現在正在研製第三代核武器。
所謂原子彈, 是利用鋼或鈈等原子核易發生裂變反應, 瞬間釋放巨大能量的核武器, 又稱裂變武器或裂變彈。原子彈的爆炸威力通常為幾百至幾萬噸級梯恩梯能量, 主要依靠爆炸時產生的衝擊波、光輻射、早期核輻射、放射性汙染和電磁脈衝進行殺傷與破壞。
所謂氫彈, 是利用原子彈爆炸時產生的能量點燃氚、氚等氫核的自持聚變反應, 瞬時釋放巨大能量的核武器, 又稱聚變彈和熱核彈。它的殺傷力比原子彈大得多, 最大可達千萬噸級TNT 當量, 殺傷因素與原子彈基本相同, 多作為戰略核武器的核彈頭。所謂中子彈, 是以高能中子為主要殺傷因素, 具有相對較弱的衝擊波和輻射效應的一種專門設計的小型氫彈,又稱增強輻射彈, 是一種理想的戰術核武器。
所謂衝擊波彈是一種以衝擊波效應為主要殺傷破壞因素的特殊氫彈,又稱減少剩餘放射性彈。它對地麵建築或堅固工事有很強的摧毀作用, 是一種理想的戰場使用核武器。
原子彈
也稱“裂變彈”, 是利用“鈾” 等重原子核裂變反應瞬時釋放巨大能量的核武器。
原子彈的威力通常為幾百至幾萬噸級TNT 當量, 有巨大的殺傷破壞力, 由於它由不同的運載工具攜載, 故稱為核導彈、核航彈、核地雷、核炮彈等。
原子彈的設計原理, 是使處於次臨界狀態的裂變裝料瞬間達到超臨界狀態, 並適時提供若幹中子觸發鏈式裂變反應。超臨界狀態可以通過兩種方法來達到: 一是“槍法”, 又稱“壓攏型”, 即把2~3 塊處於次臨界狀態的裂變裝料, 在炸藥爆炸產生的高壓力推動下迅速合攏成為超臨界狀態; 二是“內爆法”, 又稱“壓緊型”, 即用炸藥爆炸產生的內聚衝擊波和高壓力, 壓縮處於次臨界狀態的裂變裝料, 壓縮後的裝料密度提高, 處於超臨界狀態。
兩種方法相比, 內爆法可少用裂變裝料, 因而被廣泛采用。原子彈主要由引爆係統。炸藥層、反射層、核裝料和中子源等部件組成。引爆係統用來起爆炸藥; 炸藥是推動壓縮反射層和核裝料的能源; 反射層由被或鈾構成, 用來減少中子的漏失; 核裝料主要是鈾-235 “和鈈-239”; 中子源是提供觸發鏈式反應所需的“點火” 中子。1945 年美國製造了3 顆原子彈, 一顆用於試驗, 兩顆投在日本, 是迄今為止唯一用於戰爭的核武器。
戰後, 一些國家相繼發展了低當量、威力可調及加強型等高性能的原子彈。中國1964 年10 月16 日的第一次核試驗是以塔爆方式進行的, 用的是內爆法鈾彈。共試驗4 次。
氫彈
也稱“聚變彈” 或“熱核彈”, 是利用氫的同位素氖、氖等氫原子核的聚變反應, 瞬間釋放出巨大能量造成大規模殺傷破壞效果的核武器。
氫彈的殺傷破壞因素與原子彈相同, 但威力比原子彈大得多。原子彈的威力通常為幾百或幾萬噸TNT 當量, 氫彈的威力則可大至幾千萬噸, 還可通過設計增強或減弱其某些殺傷破壞因素, 其戰術技術性能比原子彈更好。氫彈由起爆原子彈、熱核裝料和外殼等主要部件組成。一般多以“鈾” ‘作外殼。聚變反應產生大量的高能中子能引起“鈾” 核裂變反應,釋放出大量能量, 這樣可以大大提高當量並降低費用。
世界上已有美、俄、英、中、法等5 個國家擁有氫彈。中國為了打破超級大國的核壟斷和核威脅, 於1966 年12 月28 日首次進行氫彈原理試驗。1967 年6 月17 日爆炸的第一枚氫彈, 威力大於300 萬噸梯恩梯當量。
中國是第4 個擁有氫彈的國家, 從爆炸第一顆原子彈至爆炸第一顆氫彈隻用了2 年零2 個月的時間, 其發展速度在世界上是最快的。
中子彈
也稱“增強輻射武器”, 是以高能中子輻射為主要殺傷因素的低當量小型氫彈。主要特點是加強了中子輻射而削弱了衝擊波、光輻射和放射性沾染等效應。一枚1000 噸當量級的中子彈, 其瞬時輻射對坦克乘員的殺傷半徑可達800 米, 相當於一枚1 萬噸的裂變彈, 但其產生的衝擊波對建築物的破壞作用半徑隻有300~400 米。
如果適當增加爆高, 在核輻射的殺傷半徑基本不變的情況下, 對建築物的破壞半徑還可顯著減小。但當武器的當量增大時, 核輻射殺傷半徑隨當量的增大比衝擊波。熱輻射的破壞半徑隨當量的增大要慢得多。因此,中子彈必定是一種低當量的核武器, 多用於有效地殺傷敵方戰鬥人員和對付集群裝甲目標。1977 年美國首次進行地下試驗, 1980 年法國宣布進行了中子彈試驗。
化學武器
化學武器是以化學戰劑殺傷。疲憊敵有生力量、遲滯敵軍事行動的各種武器、器材的總稱。作為一種大規模殺傷破壞武器, 它包括裝有毒劑的化學炮彈、航彈、火箭彈、導彈和化學地雷、飛機布灑器、毒煙施放器材, 以及裝有毒劑前體的二元化學炮彈、航彈等。化學武器在陸海空軍及導彈部隊中均有裝備。使用時, 將毒劑分散成蒸氣、液滴、氣溶膠或粉末等狀態, 使空氣、地麵、水源和物體染毒, 造成人員傷亡, 遲滯敵方軍事行動。
化學武器與常規武器比較, 有以下特點: 一是殺傷途徑多。毒劑可經呼吸道、皮膚、食物、水等途徑使人員中毒; 二是持續時間長。化學武器的殺傷作用可延續幾分鍾、幾小時; 有時達幾天、幾十天; 三是殺傷範圍廣。化學炮彈比普通炮彈的殺傷麵積一般要大幾倍至幾十倍。染毒空氣能隨風擴散, 滲入不密閉、無濾毒設施的裝甲車輛、工事、建築物等; 四是受氣象、地形條件的影響較大。如大風、大雨、大雪和近地層空氣的對流, 都會嚴重削弱毒劑的傷害作用, 甚至限製某些化學武器的使用。
化學武器家族的六大“魔王”
用來作為化學武器的毒劑林林總總, 但總而言之, 常用的不外乎六種。
第1 種是窒息性毒劑, 這種毒劑會對人體的肺組織造成損傷, 使人感到呼吸困難、胸部壓痛, 直至昏迷, 嚴重時會導致死亡。
這種窒息性毒劑對人的眼、鼻、喉等有不同程度的刺激作用。1956 年5 月6 日, 美軍在朝鮮戰爭中曾用B-29 轟炸機對北朝鮮南浦市地區投擲窒息性毒劑炸彈, 造成了1127 個老百姓中毒, 其中480 人窒息而死。
第2 大“魔王” 叫糜爛性毒劑, 這種毒劑能對人體的呼吸道、肺組織以及神經係統產生巨大損傷, 嚴重時會導致死亡。人的皮膚接觸這種毒劑後會發生紅腫、起泡、潰爛等現象, 尤其當人眼沾染了以後, 眼睛就會瞎掉。其中最出名的是芥子氣, 芥子氣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曾被稱為“毒劑之王”, 直到現在人們也沒找到它的解毒藥。1984 年3 月, 伊拉克軍隊曾用飛機向伊朗軍隊的陣地大量布灑芥子氣, 造成伊朗士兵大量中毒而被迫撤退, 造成的傷亡人數達2700 多。
第3 種是中毒性毒劑, 因為它主要是對人體的血液細胞產生破壞作用,因此也稱血液中毒性毒劑。人體吸人這種毒劑以後, 會由於血液細胞受損而導致全身性組織缺氧, 特別是呼吸器官受到損傷, 出現呼吸麻痹, 嚴重時可致死。
第4 種是刺激性毒劑, 這類毒劑主要是刺激人的眼睛。鼻子、喉嚨、皮膚等器官, 人中毒後會出現流淚、咳嗽、惡心、胸痛、頭痛以及皮膚灼痛等症狀。不過在脫離接觸後幾分鍾至幾個小時後, 這些症狀便可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