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榜》reference_book_ids\":[6833642803587714061]}]},\"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裝甲指揮車
裝甲指揮車指配備多種電台和觀察儀器, 用於部隊作戰指揮的輕型裝甲車輛、有履帶式和輪式兩種。通常利用裝甲輸送車或步兵戰車底盤改裝, 具有與基型車相同的機動性能和裝甲防護力。多數裝有機槍, 乘員1~3 人。指揮室較寬敞, 裝有多部無線電台。1~3 部接收機。一套多功能的車內通話器, 多種觀察儀器以及工作台、圖板等。可乘坐指揮員、參謀和電台操作人員2~8 人, 有的指揮車還裝有有線遙控裝置、輔助發電機和附加帳篷等。在固定地點實施指揮時, 指揮人員還通過有線遙控裝置, 在距今1~2 公裏範圍內, 使用車上電台。輔助發電機用來給車上的蓄電池組充電。也可在車尾架設附加帳篷, 構成車外工作室。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 英國用VI 型坦克, 拆去火炮, 安裝無線電報設備, 改裝成裝甲指揮車, 投入戰場使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 為了解決坦克和機械化步兵部隊的作戰指揮, 英、美、德、法等國曾用履帶式、半履帶式和輪式裝甲車輛改製成指揮車, 車上一般不安裝武器, 通信設備的品種少, 性能較差。戰後, 隨著無線電技術的迅速發展, 裝甲指揮車的性能得到提高, 能較好地保證指揮員在機動作戰中實施不間斷的指揮。
裝甲偵察車
裝甲偵察車指裝有偵察設備的裝甲戰鬥車輛, 主要用於實施戰術偵察。有分履帶式和輪式兩種。
現代裝甲偵察車裝有多種偵察儀器和設備。其中, 大倍率光學潛望鏡用於在能見度良好的晝間進行觀察, 對裝甲車輛的最大觀察距離為15 公裏左右。紅外夜視觀察鏡、微光瞄準鏡、微光電視觀察係統和熱像儀用以進行夜間偵察。微光瞄準鏡最大觀察距離: 星光下為200 米, 日光下為2000米, 熱像儀是一種被動式紅外偵察器材, 觀察距離有的可達3000 米。激光測距儀在能見度良好條件下、可測量20 公裏內目標的距離, 誤差約10 米。
偵察雷達是一種主動式電子偵察器材, 具有全天候偵察能力, 最大探測距離約20 公裏, 誤差一般為10~20 米。車上裝有較大善的通信設備, 可將偵察的情報及時準確地報告指揮機關。有的車上還裝有地麵導向儀、紅外報警器。地麵激光目標指示器、核輻射及毒劑探測報警器等。
裝甲偵察車的外廓尺寸小、重量輕、速度快。戰鬥全重6~16 噸, 個別的達19. 5 噸, 乘員3~5 人。車長4. 4 ~7. 7 米, 車寬2. 1 ~2. 9 米,車高1. 9~2. 8 米。車上通常裝有20~30 毫米機關炮和7. 62 毫米機槍,有些車裝有76~105 毫米火炮或14. 5 毫米機槍。履帶式裝甲偵察車陸上最大爬坡度35 度, 越壕寬可達2. l 米, 過垂直牆高0. 7 米。輪式裝甲偵察車陸上最大時速105 公裏, 最大行程800 公裏, 最大爬坡度27 度, 越壕寬可達1. 9 米, 通過垂直障礙高0. 4 米。水上最大時速: 履帶劃水645 公裏, 輪胎劃水5 公裏, 裝有噴水推進裝置的可達10 公裏。
裝甲供彈車
裝甲供彈車裝有供彈裝置, 用於野戰條件下為坦克和自行火炮供給炮彈的裝甲車輛。有兩種:
專用裝甲供彈車: 專門為較大口徑的自行火炮供彈, 其供彈裝置可直接將炮彈送人炮膛。
通用裝甲供彈車: 用於為坦克炮和小口徑自行火炮供彈, 其供彈裝置可直接將炮彈送入炮塔內。20 世紀70 年代, 我軍最早研製成51992 野戰炮兵彈藥補給車, 專門為M109 和M110 自行火炮供彈。
裝甲搶救車
裝甲搶救車裝有救援設備, 執行搶救任務的裝甲保障車輛。主要用於野戰條件下對出現各種技術故障的裝甲車輛實施搶救, 有履帶式和輪式兩種。車上的搶救設備主要有起吊裝置、牽引裝置、焊接和切割等工具以及修理器材。車上還裝有自衛武器。乘員2~3 人, 可載員2~3 人。起吊設備起重能力強, 有可起吊坦克及裝甲車輛的動力裝置和炮塔; 牽引裝置能拖動各種坦克和其他戰鬥車輛; 修理工具及器材可對戰場上損壞或出現技術故障的坦克及裝甲車輛進行維修。
裝甲救護車
裝甲救護車設有製式擔架、醫療設備、醫療器材和藥品的輕型裝甲車輛。專用於野戰條件下救護和運送傷員。有履帶式和輪式兩種。
裝甲救護車戰鬥全重20 噸, 乘員2~3 人, 醫護人員1~2 人。車內有救護艙, 可容納臥於擔架的重傷員2~4 人或坐姿傷員3~8 人。艙內可進行包紮、固定、輸血、輸液等急救處置和外科手術。
裝甲輸送車
也稱“裝甲人員輸送車”, 是車內設有乘載室的輕型裝甲戰鬥車輛。
裝甲輸送車有履帶式和輪式兩種, 由裝甲車體、武器係統、推進係統、電氣設備、通信設備和三防裝置等組成。車後有一個可密封的舒適的載員艙。車尾門較寬, 便於載員迅速隱蔽地上下車。這種車裝甲較薄, 隻可防普通槍彈和炮彈破片。車上武器主要是機槍或小口徑機關炮。裝甲輸送車主要用於戰場上運輸步兵, 也可運輸彈藥和其他物資、運輸傷員、執行偵察、行軍警戒和巡邏任務。目前大多數裝甲輸送車的戰鬥全重為6~16 噸,乘員2~3 人, 載員8~13 人, 最大爬坡度20. 5~35 度, 最大側傾行駛坡度15 度。履帶式裝甲輸送車陸上最大速度55~70 公裏/ 小時, 最大行程300~1100 公裏, 越壕寬可達2. 7 米, 過垂直牆高0. 5~1 米; 輪式裝甲輸送車陸上最大速度可達100 公裏/ 小時, 最大行程可達1100 公裏。大多數裝甲輸送車可水陸兩用。
裝甲列車
裝甲列車是一種專在鐵軌上行駛作戰的裝甲車輛。它既有裝甲車的威風, 又能像列車一樣在鐵軌上行駛。憑著車上數量較多的機槍、火炮和高射炮等武器, 它能摧毀各種防禦工事、火力點, 保障鐵路交通的暢通, 為在鐵路沿線作戰的部隊提供火力支援。
由於它隻能在鐵軌上行駛, 活動範圍受到限製, 加上目標太大, 所以常常遭到空中或地麵炮火的襲擊。它由裝甲機車、裝甲車廂或裝甲平台、2~4 節作掩護用的鐵路平板車組合而成。鐵路平板車掛在首尾兩端, 用來防止敵人爆破, 裝甲機車位於裝甲車廂或裝甲平台之間, 裝甲車廂或裝甲平台有1~2 門火炮、4~8 挺機槍。
最早的裝甲列車是用火車改裝成的, 武器被放在平板車上這種列車,在19 世紀中期的美國南北戰爭期間, 曾被用來對付經常騷擾鐵路的騎兵。
在兩次世界大戰中, 歐洲許多國家的軍隊也曾經使用過它, 有的甚至還被列入城市防空作戰體係。
電子武器
電子戰裝備發展簡況
美、俄、西歐各國都十分重視電子戰武器裝備的發展, 特別是美國裝備品種繁多、數量第一、性能優良。
它正把電子戰裝備的發展納入其武器裝備總體發展戰略目標的優先投資項目, 其發展具有典型意義。美國陸軍電子戰裝備可靠性高, 機動性好, 使用汽車、直升機和固定翼飛機作為平台, 偵察幹擾係統能滿足空地一體作戰的需要。空軍電子戰裝備的投資占三軍電子戰投資的一半左右。
其機載電子戰裝備的技術水平, 也是世界最先進的。海軍電子戰裝備的發展與更新, 要比空軍電子戰裝備慢一些, 但近幾年來海軍加強了這方麵的工作。
目前海軍所有艦艇除配備先進的雷達以外, 還根據艦艇大小和用途,配備了電子偵察、電子幹擾和無源幹擾物投放係統。此外, 海軍艦艇和飛機裝備了通信對抗裝備。
電子裝備發展趨勢
未來美國電子戰裝備發展總趨勢是裝備種類減少、增加通用裝備, 各軍兵種和不同平台將盡量使用標準化裝備, 並大量采用商業現成技術和設備, 以便能節省研製投資、縮短研製聞期、減輕後勤支援壓力。
(1) 21 世紀初, EA-6B 將是美國的主要戰術支援電子戰飛機。
(2) 綜合防禦電子對抗係統將是21 世紀初美國重要平台的主要電子戰係統。
綜合防禦電子對抗係統是一個多軍種聯合計劃, 包括陸軍的通用導彈告警係統、空軍的先進戰術一次性使用幹擾器材和海軍的射頻對抗設備等。美國海軍和空軍的多種飛機將裝備1DECM 係統中的幹係統。在未來20 年內, 1DECM 係統還將增加一個信息戰子係統和一個定向紅外對抗子係統。
( 3) 海軍將裝備新一代高級綜合電子戰係統。海軍將用新一代高級綜合電子戰係統替換目前廣泛使用的AN/ SLQ-32。該係統的正式型號為AN/SLY-2, 它能探測和識別輻射源, 並通過局域網將這些信息傳送到作戰係統中, A1EWS 采用開放式結構, 預計下世紀初投入使用。
原計劃用於LPD-17 和“水麵戰艦-21” 等新型艦艇, 但預計“提康得羅加” 級巡洋艦和裝備有“宙斯盾” 戰鬥係統的阿利·伯克級驅逐艦等也可能改裝A1EWS。
(4) 機載自衛電子戰係統仍將是電子戰裝備的一個重要領域。海灣戰爭以後, 美國曾一度認為現有的電子戰係統已能完全滿足作戰需要, 但1995 年美軍的F-16 戰鬥機和法軍的“幻影” 戰鬥機在波黑相繼被擊落以後, 美國重新認識到了製導武器對飛機的威脅和高價值平台自衛能力的重要性。在平台自衛中, 拖曳式誘餌和紅外對抗將起重要作用。美國認為,拖曳式誘餌是對付雷達製導導彈的費效比最高的手段。
(5) 采用電子戰與隱身技術相結合的方式來提高平台生存能力。美國國防科學委員會目前已經開始了這方麵的研究, 主要側重平台載和平台下的電子與光學對抗對飛機特征控製的應用效果、探討能夠用來降低飛機可視性的材料、設計和技術等。隱身技術包括對雷達、紅外、可見光、聲波等多方麵的隱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