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軍備競賽(2)(3 / 3)

現在, 太空中不但有衛星, 還有載人飛船、空間站、宇宙探測器。衛星不僅可以用火箭發射, 還可以用航天飛機帶到空間釋放。發射的衛星有繞地球轉的, 以研究探測地球上的事情為主; 還有越出地球範圍走向火星、木星, 專門研究探測太陽係其他行星情形的。衛星會不會有朝一日飛向太陽係之外甚至銀河係之外呢? 這個可能不是沒有的。

軍用航天器

人造衛星有民用和軍用的分別。90 年代初的統計, 全世界30 多年裏,已經發射成功的航天器有3824 個, 其中美蘇的軍用衛星有2566 個。當然衛星都有壽命, 最長的幾年, 最短的隻存在幾天。所以同時在天空中的衛星不會有幾百個幾千個。許多民用衛星和科學衛星, 也為一定的軍事目的服務。

比如氣象衛星、通信衛星, 民用和軍用是很難劃分清楚的。因為研究氣候、溝通民間聯絡用得到它, 軍事上也一樣用得著它。和平利用宇宙空間同利用宇宙空間為打仗之用, 其間不像白和黑的區別那樣一清二楚。所以如果把這類衛星加上, 世界發射的航天器中, 大約3/4 是用於軍事目的。

各衛星的結構、控製溫度、姿態、程序、天線和發射手段大致一樣,不同的是衛星的專用係統。衛星的任務不同, 設計和裝備也就不同。

軍事衛星有許多種, 包括:

軍事通信衛星, 能為陸上基地、海上軍艦和空中飛機提供可靠的通信手段, 保障指揮順暢;

軍事導航衛星, 能給水麵艦艇和水下潛艇導航, 還能為高速飛行的飛機、導彈以及地麵部隊提供精確的定位數據;軍事測地衛星, 能夠精確地測出各種需要打擊的目標的地理位置, 提高導彈等武器的命中率;

軍事氣象衛星, 提供比較準確的氣象數據以提高全球或局部地區的天氣預報準確率, 為製定作戰計劃提供依據, 等等。

軍用衛星中最多的也是最重要的是各種軍事偵察衛星。

中國古代兵法中有句話, 叫做“知己知彼, 百戰不殆”。意思是說熟悉自己和熟悉敵方的一切, 那麼打仗就百戰百勝。所以, 依靠偵察獲取情報, 是戰爭準備中的重要環節。

為了得到敵方的一切情報, 古今中外軍事首腦及其參謀部門真是絞盡了腦汁, 使盡了各種手段。常用的就是派遣和網羅特務、間諜, 盜竊、偷聽各種軍事機密, 用人、信鴿、無線電報等密報回來。

但是, 靠這樣的偵察手段是很不夠的。

你知道敵方導彈的發射井都設在哪裏嗎? 你知道敵方部隊在何時何地集結嗎? 你知道敵方的飛機、坦克都藏在什麼地方又已經運到哪裏去了?

不是所有的地方都可以去人, 也沒有那麼多特務間諜可派。中國通俗的有點兒荒誕的小說《封神榜》中寫了一個“千裏眼”, 觀看千裏之外發生的事情如在眼前一般。還寫了一個“土行孫”, 可以從這裏鑽進土裏, 又從那裏鑽出土來。如果有這麼一雙千裏眼和鑽地的本事, 要看哪裏就看哪裏, 想去哪裏就去哪裏該有多好啊!

當代的軍事偵察衛星, 可以稱得上是一雙真正的千裏眼。

①它速度快。快到什麼程度呢? 如果是近地軌道上的偵察衛星, 每秒鍾大約飛七八公裏, 一個半小時左右就可以繞地球一圈。這種偵察衛星速度比火車、汽車快幾百倍, 比起超音速飛機也得快十幾倍或二十幾倍。打個比方。從北京出發, 到天津隻要半分鍾, 到上海三分鍾, 到拉薩五分鍾也就夠了。不但偵察及時, 而且保證有連續性。一般長壽的偵察衛星, 在空中可以停留兩年以上, 在這段時間內可以偵察到目標連續不斷的變化情況。

②範圍廣闊。飛機和衛星作比較, 同樣都是20°的視角, 從3000 米高度的飛機上能看到地麵1 平方公裏的範圍, 從300 公裏高空的衛星上看地麵, 就可以看到1 萬平方公裏, 看到的範圍相差萬倍以上。有人作過計算,說在高空飛機上把我國拍攝一遍, 需要拍100 萬張照片, 用10 年的時間;如果用衛星拍攝, 隻需拍800 多張照片, 花不了幾天的時間。

③受限製少。要是在對方地麵上拍軍事目標的照片, 對方一定會把你抓起來問罪。你到我空中來照相也不行, 侵犯領空主權, 飛機也會被打掉。天上衛星誰能管得著它呢? 它有超越國境的自由, 而無侵犯領空的麻煩。高山、大海、荒漠戈壁、茂密森林, 人無法到達的地方, 都阻擋不了衛星去偵察。

照這樣說, 軍用偵察衛星就沒有缺陷和不足的地方了嗎? 當然不是。

世上沒有哪一樣事物會是十全十美的, 衛星也一樣。

“太空千裏眼”

軍用偵察衛星因為高度不同, 運行軌道不同, 從地球上看去, 就好像有動的和不動的兩種狀態。大多數偵察衛星, 是處在120~200 公裏高空的低軌道和350~1500 公裏高空的中軌道上, 它們繞地球運行的同時, 地球自己也在不停地自轉, 所以不會老停留在一個點上。這些衛星繞地球一圈, 就像用一道寬帶子把地球綁了一道, 但是下一圈不在同一個地球緯度上, 兩圈之間就會留下一個沒有觀察過的空白地帶, 人稱之為“盲區”。

彌補的辦法是有的。一個是在設計衛星軌道時, 有意讓衛星繞行周期同地球自轉周期的關係不等, 或者稍多一點, 或者稍少一點。錯開的結果就可以把要偵察的地方全部不漏地偵察到。另一個辦法是在同一個軌道內多放幾顆衛星, 並網, 聯網。就像電視轉播用的差轉台一樣, 隔一定距離就設一個, 這樣就不怕有遺漏的地方了。

如果把偵察衛星發射到離地球表麵35800 公裏的高空, 這時候, 它繞地球一圈的時間恰好同地球自轉一周的時間相同, 從地麵上看去, 就好像是靜止不動的了。這種衛星叫做地球同步軌道衛星, 又叫做靜止衛星。它站得高, 看得廣, 停留的時間長, 能24 小時連續工作。有3 顆這樣的衛星, 整個地球就全都在它的監視之下。

軍用偵察衛星從性能上分有四種。

①照相偵察衛星。它的設備主要是可見光照相機, 其中有用來作普查的全景掃描相機和用來作詳查的畫幅式相機。衛星拍攝的照片有的密封裝人回收艙, 直接送回地麵衝洗判讀, 世界上掌握這種技術的國家隻有3 個。

為了防止回收艙落到別人手裏, 上麵會裝上自爆裝置, 規定時間一過就自行炸毀。另外的一個辦法是無線電傳輸, 就是先在衛星上把拍攝的照片自動衝洗出來, 然後把目標圖像轉換成電信號, 用無線電波形式發給地麵,再還原為目標圖像。有的照相偵察衛星上裝有電視攝像機, 一邊對地麵目標進行偵察, 一邊就把信息發送給了地麵指揮中心, 這就更快更簡便了。

可見光照相機分辨力高, 但是受天氣影響大, 陰雨、雲霧和夜間都不適宜。白天也隻有上午8~9 點和下午2~3 點工作最佳。所以人們又研究出了用紅外線照相、多光譜照相和微波照相等設備。

但是, 這些照相設備也都各有長處和短處。紅外線照相的長處是可以揭露地表麵的一些偽裝, 多光譜照相的長處是便於識別更多目標, 可它們依然要受到雲霧雨雪天氣的影響。微波照相的長處是不受天氣影響, 還可晝夜工作, 有穿透地表層和冰塊、森林的能力, 所以一般的隱蔽和偽裝逃不過它的眼睛, 它的短處是一遇到無線電幹擾, 所有可以發揮的作用就統統都失效了。要是這些照相方式配合起來使用, 取長補短, 不是更好嗎?

然而這樣一來, 衛星的負擔就加重了。

對衛星拍的照片的分辨、判讀是又一個關鍵技術。衛星到底能看到什麼? 照的照片同照相館照的人像, 或者同我們用的傻瓜機照出來的風景、山水照片一樣嗎? 過去有一種傳說, 說北京軍事博物館廣場上停的汽車,衛星照片上都能看出它牌照上的號碼來, 真是這樣的嗎? 可以肯定地說,現代的高新技術還做不到使衛星上拍的照片同我們日常拍的照片一樣, 看出有鼻有眼的人、有磚有瓦的房子。

最先進的照相偵察衛星, 在160 公裏高空, 用焦距2. 44的相機拍的照片, 可以分辨出地麵上長、寬都是0. 3 米的物體。但是這個物體在照片上依然不過是很小的小點, 還要結合周圍環境中其他目標信息, 經過判讀才能識別出這個小點究竟是什麼。如果目標大到長、寬都有1. 5~2 米以上時, 照片上有可能看清楚一些細部特征, 比如兵艦的艦首、艦尾之類。

②電子偵察衛星。裝備有偵察接收器和磁帶記錄器, 主要用來偵察雷達和軍用電台的位置、使用的頻率, 有時也截取導彈試驗時發出的遙測信號, 掌握對方戰略武器發展情況。電子偵察衛星比其他電子偵察手段優越和安全, 弱點是當地麵雷達或電台過多、信號過密過雜, 就難以篩選出真正有用的信息, 而且容易受假信號的欺騙和幹擾。如果地麵雷達和電台臨時關機, 也可以躲過它的偵察。

③導彈預警衛星。用來戒備導彈襲擊。洲際導彈飛得快, 彈道高, 射程遠, 發射後30 分鍾左右便可打到8000~13000 公裏的目標。

因為地球表麵是橢圓形而不是平麵, 所以最先進的警戒雷達也隻能在導彈飛過一半路程以後發現它。預警衛星在導彈離開發射架1 分多鍾就能發現它, 從發現到自動把信息傳給地麵站, 再從地麵站傳給指揮中心, 全部過程也就三四分鍾時間。對付從陸地發射的洲際導彈, 有25 分鍾預警時間, 對付從潛艇上發射的洲際導彈, 也至少有15 分鍾的預警時間。這種導彈預警衛星存在的問題是, 無法跟蹤導彈在關機以後的慣性飛行, 是真的發射導彈還是發的假導彈, 衛星辨別不出來。

④海洋監視衛星。專門用來監視水麵艦艇和水下潛艇的活動。裝有電子偵察設備的這種衛星同電子偵察衛星沒有什麼區別; 裝有雷達設備的,可以主動搜索目標, 不靠對方發射信號來發現目標。國外正在實驗裝備紅外探測器的海洋監視衛星, 設想從幾百裏高空能偵察到水下60 米深的核潛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