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軍備競賽(2)(2 / 3)

電子對抗措施

電子對抗措施係指依據電子偵察獲得的情報信息, 對敵方使用的電磁波進行幹擾和欺騙, 削弱或破壞敵方電子裝備的效能, 甚至予以徹底摧毀的活動。目前實戰使用的電子對抗措施主要有電子幹擾、電子偽裝、“隱身” 和直接摧毀等四種。

電子幹擾係統利用電子幹擾設備和器材, 在敵方電子設備工作的頻譜範圍內施放壓製性幹擾或欺騙性幹擾, 使敵方電子裝備不能正常工作, 造成通信中斷、指揮癱瘓、雷達迷盲、武器失控等。

電子反對抗措施

電子反對抗措施是為了保障己方電子設備能正常工作而采取的反偵察、反幹擾和反摧毀措施。

它不像電子偵察、電子對抗措施那樣有獨立的電子設備和係統, 而是將各種措施附設在電子係統中或戰術運用中, 且在不斷變化和發展。

綜合防禦電子對抗

綜合防禦電子對抗係統是一個多軍種聯合計劃, 包括陸軍的通用導彈告警係統、空軍的先進戰術一次性使用幹擾器材和海軍的射頻對抗設備等。

美國海軍和空軍的多種飛機將裝備IDECM 係統中的子係統。在未來20 年內, IDECM 係統還將增加一個信息戰子係統和一個定向紅外對抗子係統。

電子戰支援

電子戰支援係指對敵方電磁波進行搜索、偵收、標定並迅速分析其性質、位置, 為作戰行動提供有關情報, 為實施幹擾、欺騙和反對抗措施提供依據。

它一般又可分為電子情報偵察和電子支援偵察。

電子戰初露鋒芒

1944 年6 月, 英美兩國聯合調動了2000 多艘艦艇, 合計達幾十萬兵力, 準備在英吉利海峽南岸的法國諾曼底半島登陸, 以開辟針對德國的第二戰場。

可是希特勒對此早有準備。德軍在諾曼底半島上部署了40 多個雷達站, 同時還集結了大量的殲擊航空兵和海防快艇。

英美聯軍為了確保登陸作戰的成功, 早一個月就在德國的加萊、布倫對麵的英國多佛爾地區設立了一個假司令部, 由著名的美國巴頓將軍擔任司令, 並集結了一支假登陸部隊和大批作戰物資, 還經常發出一些假電報, 煞有介事地泄漏一些“軍事情報”, 製造許多假象。

希特勒信以為真, 他確信英美聯軍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部署, 試圖在加萊、布倫登陸。

登陸作戰前夕, 英美聯軍通過電子偵察摸清了德軍的無線電創通信、導航、雷達的工作頻率和部署情況, 並通過航空兵和火箭武器摧毀了德軍設在法國沿岸的絕大部分雷達和幹擾站。同時在布倫海域實施佯攻。就是在許多小船上裝上能對無線電波產生強烈反射作用的“角型反射器”, 使其拖著塗鋁層的氣球向布倫方向駛進; 同時在小船上空投放了大量的幹擾物———鋁箔條。

這樣, 德軍的雷達熒光屏上呈現出這樣一種假象: 英美聯軍的大型艦隊在成群飛機的掩護下, 正快速向布倫方向駛去……於是, 德軍趕緊把大批海空力量迅速調往加萊、布倫地區, 這樣一來就完全打亂了他們自己原來的部署。

結果, 一支20 萬人的英美聯軍突擊部隊在諾曼底登陸順利成功, 取得了輝煌的戰果。這是在二戰中運用電子戰取勝的一個典型戰例。

電子對抗

1982 年6 月間, 以色列同敘利亞在黎巴嫩南部的貝卡山穀中進行的一場大規模空戰, 是雙方電子技術裝備和戰略戰術的一次全麵較量, 結果以色列獲得全勝。

敘利亞於1981 年春天在貝卡穀地建立了導彈基地, 他們在那裏總共部署了20 個“薩姆-6” 地空導彈營。

“薩姆-6 “是前蘇聯在五六十年代研製的一種野戰防空導彈, 其有效射程為30 千米, 射高100~18000 米。在曆次中東戰爭中, “薩姆-6” 戰績卓著, 揍下了許多以色列飛機, 被阿拉伯人稱譽為“戰場寵兒”。而以色列方麵則視其為眼中釘、肉中刺, 欲將部署於貝卡穀地的“薩姆-6” 徹底鏟除而後快。

果然, 以色列終於報得一箭之仇, 摧毀了敵人的導彈基地。以色列人所仰仗的克敵法寶就是電子戰。

當時的具體過程是這樣的:

1982 年6 月9 日下午, “薩姆-6” 導彈陣地下靜悄悄的。突然, 大中中傳來了一陣嗡嗡的聲音, 山小而大, 由遠而近。頓時, 淒厲的戰鬥。警報聲在山穀裏回蕩。漸漸地, 用肉眼也可以看得清楚, 黑壓壓的一大群以色列飛機正向這邊飛來……

敘軍指揮中心的指揮官斬釘截鐵地下達命令: “雷達開機!”

看見敵人就打開雷達, 這本來是導彈兵的基本常識。可是這一回情況不同———敘利亞上當了! 實際上那成批飛過來的不是一般的飛機, 而是一種通過無線電進行遙控的無人駕駛“誘餌” 飛機。以色列是想利用這種無人機來引誘敘利亞發射“薩姆-6” 導彈。敘利亞果然上了這個圈套!

直到敘利亞人發現那些被揍下來的以色列一飛機全是用塑料製作的,而且居然未看到一個飛行員跳傘, 這才知道自己是上當了! 於是敘利亞指揮官立即下令“雷達關機”。可是這一切都已經晚了! 以色列空軍已經得到了他們所需要的電子戰情報資料。

以色列的E-ZC 型“鷹眼” 預警飛機指揮控製無人駕駛偵察機, 在摸清“薩姆-6” 的具體位置和雷達工作頻率之後, 用“狼” 式反雷達導彈對這些雷達進行了毀滅性打擊。

與此同時, 在距離貝卡穀地40 千米的地方, 以色列的一架F-16 戰鬥轟炸機向“薩姆-6” 陣地的指揮中心連續發射了兩枚美製“百舌鳥” 空地導彈, 結果兩發兩中, 指揮中心不存在了!

在雷達係統和指揮中心被摧毀以後, 整個“薩姆-6” 導彈陣地已經變得“雙目失明” 和“群龍無首” 了……數十架F-16 戰鬥轟炸機鋪天蓋地而來。它們如同餓狼撲食, 一齊朝“薩姆-6” 陣地猛撲過去。第一攻擊波剛過, 第二攻擊波接踵來, 緊接著又是第二攻擊波……片刻功夫, 整個貝卡穀地變成了血與火的海洋, 20 個“薩姆-6” 導彈營全部被淹沒在這海洋之中! 轟炸隻持續了6 分鍾。敘利亞人一向引以自豪的“薩姆-6”, 頃刻之間就化為烏有了!

太空偵察

偵察衛星

假定我們能展開翅膀, 飛到地球表麵上空120 公裏以上, 看看太空中有些什麼? 我們準能看到:

每天不知有多少顆人造的星星匆匆地過來, 又匆匆地過去。你要是知道它們在做什麼, 一個說: 偵察! 再一個, 還是說: 偵察! 原來, 它們中的大多數都是些軍用的偵察衛星。許多是美國的, 有一些是俄羅斯的, 其他國家的很少很少。它們偵察、拍照, 在做著特務、間諜的事情, 我們常稱它們間諜衛星。

不要小看了偵察衛星在戰爭中起到的作用。1973 年10 月的阿以戰爭,也叫第四次中東戰爭, 阿拉伯方麵不能打敗以色列, 其中的原因就同偵察衛星有關。

在這以前中東已經打過3 次仗。第3 次中東戰爭中, 以色列占去了好些阿拉伯土地, 包括西奈半島、加沙地區、戈蘭高地和約旦河以西共有6.8 萬多平方公裏。埃及和敘利亞當然想收複失地。他們整整準備了6 年的時間。

到1973 年, 埃、敘兩國軍隊共有47 萬多人, 坦克3300 多輛, 飛機880 架。以色列共有軍隊11. 5 萬人, 坦克1700 輛, 飛機360 架。

一切都準備就緒了, 在以色列贖罪日———10 月6 日, 敘利亞和埃及從兩個方向, 突然向以色列發起進攻。開始兩天比較順利。敘利亞軍隊前進了10~15 公裏。埃及軍隊越過蘇伊士運河的有兩個集團軍, 9 日這天, 還殲滅了以色列軍隊的第190 旅, 俘獲了這個旅的旅長。

但是情況很快朝有利於以色列的方麵變去。

先是敘利亞方向, 以色列軍隊轉入反攻, 8 日晚逼使敘軍退到開始進攻的地方, 10 日晚切斷了約旦首都安曼通向敘利亞首都大馬士革的交通,向大馬士革方向推進了10~12 公裏。

在埃及方向, 以色列反攻得晚。15 日以後, 才選擇了埃及第2 集團軍和第3 集團軍中間的薄弱部分, 渡過大苦湖, 進到蘇伊上運河一線。18 日渡過運河進入埃軍背後。到21 日太陽落山前, 以色列軍隊已經占有寬約30 公裏、縱深20 公裏的地方, 有3 個裝甲旅和兩個機械化旅站穩腳跟,向前進攻。23 日下午, 以軍逼近埃及城市蘇伊士。25 日, 正麵擴大到寬100 公裏、縱深30 公裏。埃及軍隊腹背受敵, 處境十分困難, 不得不提出停火。10 月24 日和25 日, 敘以和埃以間都停止了戰鬥。5 年以後, 1979年3 月26 日, 埃及同以色列簽署了和平條約, 兩國之間宣告戰爭狀態結束。

1973 年10 月阿以間的這場戰爭, 許多國家的軍方領導人、政治家、學者對它都有許多評論, 但是有一點他們都忽略了, 那就是以色列怎麼那麼準確地知道埃及軍隊的薄弱部分, 一舉突破, 使得戰局急轉直下?

當然, 這不是被忽略, 而是誰也不知道其中的奧妙。直到許多年以後, 這個秘密才被透露出來。原來美國通過衛星偵察, 發現埃及兩個集團軍之間有薄弱部, 把這個情報提供給了以色列。以色列軍隊化裝偷渡, 切斷埃及軍隊聯絡, 造成埃軍被動。

從70 年代以來, 世界上發生的大的武裝衝突, 不管同美國和蘇聯有關無關, 它們都發射衛星偵察、監視。當時已有衛星在太空的, 就調整衛星軌道姿態, 下降或上升到適當高度偵察。戰爭就像一部機器, 軍用衛星已經成了戰爭機器中不可缺少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