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 爆炸塊裝甲也不示弱。為了對付長鼻子導彈, 爆炸塊裝甲由1層增加到2 層, 有的甚至多達3 層……爆炸塊裝甲和長鼻子導彈之間的競爭, 促進了坦克裝甲和反坦克武器的不斷發展。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 坦克將會有更新穎的時裝出現。
裝甲戰車的發展
20 世紀初, 英國首先研製出了裝甲汽車, 並在英國—布爾戰爭中使用, 這是世界上最早的以鋼鐵防護的輪式裝甲車。裝甲汽車的發明, 開創了現代裝甲車輛的曆史。它不但擁有較強的防護力和機動能力, 還有一定的戰鬥能力。在1899~1902 年英—布戰爭中, 英國軍隊的裝甲汽車上就裝備了機槍, 擔任戰鬥中的重要任務。1905 年, 英國製造出了全履帶拖拉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 快速機動的騎兵已經明顯經受不住機槍和火炮的襲擊, 而步兵也因機動速度緩慢而難以適應縱深攻擊戰術。於是, 英國人在發明了坦克之後, 於1918 年專門製造了一種在戰場上輸送步兵的車輛, 成為真正的裝甲輸送車。這種裝甲輸送車就像一個大鐵盒子, 裝在汽車或拖拉機的底盤上, 每次可向前方輸送一個班的兵力。車上沒有專門的武器, 但有的車上留有針孔, 步兵可以通過射孔乘車作戰。但由於當時人們把注意力集中到坦克上了, 裝甲車的作用沒有受到人們的重視。
第二次世界大戰一開始, 德軍的坦克戰專家首先認識到, 隻有支援坦克的其他兵種具有與坦克相同的行駛速度和越野能力時, 坦克才能充分發揮威力。於是德軍裝甲師的步兵開始裝備半履帶式裝甲輸送車。這種裝甲車車頂敞開, 裝甲很薄, 但機動性能與當時的坦克差不多, 顯著地提高了步兵的機動能力。很快, 美、英、日和加拿大的軍隊便裝備了大量的裝甲輸送車輛, 在戰爭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僅美國生產的半履帶式裝甲輸送車數量就達4 萬餘輛。蘇聯采用坦克搭載步兵的辦法作戰, 由於得不到防護, 步兵損失巨大。戰後, 世界各國軍隊競相裝備裝甲輸送車, 使步兵和坦克產生了有效的戰術協同作用, 裝甲步兵師成為軍隊中最有戰鬥力的基本戰術兵團。
依賴鐵路作戰的裝甲列車
裝甲列車也稱為鐵道炮。最早的裝甲列車於1861~1865 年美國國內戰爭期間用來對騎兵作戰。1870~1871 年普法戰爭和1899~1902 年英國一布爾戰爭中, 大量出現了裝甲列車。
裝甲列車是一種在鐵路沿線對部隊進行火力支援和獨立作戰的裝甲鐵路車輛, 由戰鬥列車和基地列車組成, 一般由1 台裝甲蒸汽機車、2 節以上的裝甲車廂或2~4 節作掩護用的鐵路平板車構成。裝甲蒸汽機車位於裝甲車廂之間, 煤水車朝向敵方, 機車上備有通信設備和射擊指揮器材。裝甲車廂裝備l~2 門火炮, 4~8 挺機槍, 位於車廂兩側和旋轉炮塔內。各節車輛采用剛性連接, 以便於通過輕微損壞的鐵路線段。基地列車用於配置司令部, 安排人員休息和放置隨車儲備物資, 戰鬥時在敵人炮火射程以外, 於戰鬥列車之後跟進。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 各交戰強國均擁有數列簡陋的裝甲列車。戰爭中, 出現了重型裝甲列車, 車上裝有用以摧毀要塞工事的大威力火炮。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 航空兵和裝甲坦克兵的發展, 降低了裝甲列車的作用。裝甲列車多用於對後方鐵路交通線的警戒, 普遍裝備有高射炮和高射機槍, 對掩護大型鐵路樞紐和鐵路車站免遭敵航空兵的襲擊, 起過一定作用。戰後, 各國不再發展這種完全依賴鐵路機動的裝甲車輛。
二戰後發展起來的裝甲車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 裝甲輸送車的重要作用被越來越多的國家所認識。
20 世紀50 年代, 蘇聯以發展輪式裝甲輸送車為主, 美國等西方國家則側重發展履帶式裝甲輸送車。
20 世紀60 年代初, 美、蘇等國基本實現了裝甲車的標準化、通用化和係列化。如美軍1960 年裝備的M113 履帶式裝甲輸送車和蘇軍1961 年裝備的BTP-60п 輪式裝甲輸送車, 全重10 噸左右, 乘員2 人, 可載步兵11~14 人, 最大爬坡度達60%, 可越過1. 8~2 米寬的壕溝, 陸上最大時速為64 和80 千米, 水上最大時速為6. 5 和10 千米, 最大行程為321~500千米。與早期的裝甲車相比, 機動能力、裝甲厚度和防彈性能大為提高。
1967 年, 蘇軍又最先裝備了標準的BMП 帶式步兵戰車, 車上有可以旋轉的小炮塔, 裝有1 門73 毫米低膛壓反坦克炮、l 挺7. 62 毫米並列機槍和1具“薩格爾” 反坦克導彈發射架, 車體兩側有供步兵射擊用的射孔和觀察窗, 水陸機動能力比T-62 坦克還好, 使裝甲車不僅有快速運輸步兵的能力, 同時也具有了突擊反坦克和協助坦克縱深作戰的能力。裝甲步兵戰車和輸送車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
現代裝甲車
進入20 世紀70 年代以後, 各國的新型步兵戰車和裝甲輸送車開始裝備部隊。到目前為止, 步兵戰車和裝甲輸送車共有數十種之多。
現代裝甲車性能比以往所有的裝甲車性能空前提高、首先是機動性大為改善, 普遍將汽油機改為柴油機, 機動能力已經接近甚至高於主戰坦克的水平。履帶式步兵戰車和裝甲輸送車的陸上最大時速分別為65~75 千米和55~70 千米, 輪式裝甲輸送車的最大時速可達100 千米, 而新型主戰坦克的最大時速隻有72 千米。而且裝甲車的越野能力極強。履帶式裝甲車越境寬1. 5~2. 5 米, 過垂直牆高0. 6~1 米, 最大爬坡60%。大多數可直接浮渡, 水上時速可達10 千米。輪式最大行程可達1000 千米, 履帶式500~600 千米, 還可以空運或空投到局部戰場。
另一方麵, 現代裝甲車火力配備明顯改善。現代步兵戰車主要用於對付敵方的輕型裝甲車輛、步兵反坦克火力點以及低空、超低空飛機。車上安裝射速高達每分鍾1000 發的機關炮, 有效射程2000 米, 用新式穿甲彈能在1000 米的距離上穿透75 毫米的垂直鋼質裝甲, 擊毀各種輕型裝甲車輛。裝有反坦克導彈的步兵戰車, 可在100~4000 米的距離擊毀最新式的主戰坦克。現代裝甲輸送車一般都裝有口徑762~145 毫米機槍, 個別的還載有單兵防空導彈用於對付低空來襲飛機。
現代步兵戰車的車體前部和炮塔, 可防1000 米距離上發射的20 毫米穿甲彈。裝甲輸送車的裝甲也可達到步兵戰車側麵裝甲的防彈能力。多數步兵戰車和裝甲輸送車也能在核、化條件下作戰, 這是20 世紀60 年代以前的裝甲車無法比擬的。
裝甲車輛
裝甲車輛是具有裝甲防護的各種戰鬥車輛和保障車輛, 戰鬥車輛有坦克、步兵戰車、裝甲輸送車、各種自行火炮、裝甲偵察車、裝甲指揮車、裝甲通信車等; 保障車輛有坦克架橋車、裝甲掃雷車、裝中布雷車、裝甲搶救車、裝甲救護車、裝甲供彈車等。裝甲車輛分履帶工和輪式兩類, 車上配有火炮、機槍、導彈等武器。為保護車上乘員, 裝甲車輛通常有密閉的裝甲防護以及防核、防化學、防生物武器的“三防” 裝置和各種偽裝器材。輪式裝甲車輛多具有水陸兩用性能。有些裝甲車輛可以用飛機空運和空投。現代裝甲車輛是陸軍地麵作戰的主要裝備, 其數量和品種都有很大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