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代導彈

二戰時期, 德國在研製V-1 和V-2 導彈的同時, 還研製了用來對付英美轟炸機群、比高射炮更有效的地空導彈, 如“龍地草” 和“萊茵女兒” 導彈, 以及反坦克、反艦導彈等。這些導彈在進入應用階段之前, 戰爭就結束了。

戰後, 美、蘇等國在V-2 導彈的基礎上, 開始發展戰術導彈和戰略導彈。第一代導彈是20 世紀40 年代末至50 年代, 主要是戰略導彈和防空導彈。如美國的“宇宙神”、“大力神”, 蘇聯的SS-6 洲際導彈等。導彈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在地麵存放和發射, 易被來襲導彈擊毀; 使用液體推進劑, 隻能在發射前臨時加注, 發射速度太慢; 命中精度低, 國際公算偏差為3000~8000 米。這一階段的遠程、高空防空導彈有美國的“奈基” Ⅰ、“奈基” Ⅱ和蘇聯的“薩姆” 防空導彈。這些導彈已開始采用固體燃料。

第一代導彈是目視瞄準、手控有線製導的反坦克導彈。

第二代導彈

第二代導彈產生於20 世紀50 年代末至60 年代中期。這一代導彈將陸基導彈由地麵發射改為地下井發射; 潛射導彈由水麵發射改為水下發射。

美國有陸基洲際導彈“民兵” Ⅱ, 水下發射的潛地導彈“北極星” A2。

蘇聯在此期間發展了SS-9、SS-11、SS-13 陸基洲際導彈和SS-N-4、SSN-5 潛地導彈。與此同時, 還發展了對付中低空目標的防空導彈。第二代反坦克導彈也提高了命中精度, 同時發展了車載、機載反坦克導彈。

第三代導彈和第四代導彈

第三代導彈是在20 世紀60 年代至70 年代。發展了集束式和分導式多彈頭。采用了激光、毫米波等製導係統, 由導彈自己追蹤目標。

第四代導彈是20 世紀70 年代初研製的, 機動發射的陸基戰略彈道導彈。如美國的“潘興” Ⅱ導彈、蘇聯的SS-20 導彈等, 都是采用車載機動發射。此外, 還加緊機動式多彈頭研究。

目前, 戰略導彈已經成為世界各國用於戰爭威脅和最後解決事端的打擊武器。戰術導彈也已成為戰場各種武器中射程最遠、命中精度最高、殺傷力最大、最難進行有效防禦的一種武器。

軌道式導彈

軌道式導彈是將彈道式導彈的彈頭送入地球衛星運行的軌道上並控製彈頭在目標區上空製動, 使其再入大氣層以攻擊目標。由於彈頭運行的軌道通常不足一圈, 所以又叫部分軌道武器。軌道導彈和洲際導彈沒有多大區別, 隻是彈頭和製導係統更複雜一些。

1957 年8 月對日, 蘇聯的P-7 洲際導彈發射成功。接著又研製成功SS-9 洲際導彈。

與此同時, 1958 年11 月, 美國阿特拉斯導彈, 在經過幾次失敗之後,首次試飛9000 千米成功。它重約100 噸, 速度是音速的1. 5 倍。同年12月, 又將一顆阿特拉斯導彈送入地球軌道。

1959 年12 月, 它的飛行距離達1 萬千米。此外美國還研究了大力神土星和新星等大型導彈。

這些大型洲際導彈都可視為軌道式導彈。軌道式導彈可以攻擊地球上的任意目標, 突防能力很強。因為在製動發動機點火使彈頭下降前, 反導係統無法判斷軌道導彈究竟從哪一點開始下降進行攻擊, 由於它的軌道比彈道導彈的軌道低的多, 從開始下降到擊中目標的時間隻有幾分鍾, 因而造成對方的反導係統來不及反應就被擊中。不足的是, 軌道導彈有效載荷小, 技術複雜, 為使彈頭入軌, 導彈必須加速到7. 9 千米/ 秒, 需要較大的運載火箭。

另一方麵, 軌道導彈還要求有技術更為複雜的製導設備, 否則就不能準確地控製彈頭進入目標區的投放點。

潛地導彈

潛地導彈是由潛艇在水下發射的導彈, 它是戰略導彈中生存能力最強的武器係統。潛地導彈可以實施首次核突擊, 也可以作為戰略預備力量進行第2 次核打擊。現役潛地導彈射程為1600~9100 千米, 配有單彈頭、集束式和分導式多彈頭, 當量通常為50 ~ 160 萬噸, 采用慣性或星光製導,命中精度為230~1500 米。目前較先進的潛地導彈, 有美國的“三叉戟”

Ⅰ, 采用3 級團體火箭發動機, 射程74 千米, 攜帶8 個分導式彈頭, 星光慣性製導, 命中精度為230~500 米; 俄羅斯的SS-N-20, 采用3 級團體火箭發動機, 射程8300 千米, 攜帶12 個分導式彈頭, 命中精度為350 米。

短程彈道導彈

短程彈道導彈屬於地地戰術導彈範疇, 射程一般在1000 千米以下, 可攜帶核彈頭或常規彈頭, 主要用於攻擊地麵炮兵射程之外的固定及活動目標, 如核武器發射陣地、前沿飛機場、坦克集群、部隊集結地、固定防空陣地、交通樞紐等。最著名的現役短程地地戰術導彈有: 蘇聯的“蛙” 7、SS-21、“飛毛腿” B、SS-23、“薄板”、SS-22; 美國的“長矛”、“潘興”

IA; 法國的“哈得斯” 等。

“ 戰斧” 係列巡航導彈

“戰斧” 係列巡航導彈包括“戰斧” 多用途巡航導彈。

“戰斧” 多用途巡航導彈BGM-109/ AGM-109 是美國1972 年開始研製的一種兼有戰略和戰術雙重作戰能力, 可從海、陸、空多種發射平台發射的多用途巡航導彈武器係列。迄今已研製開發了18 種型號。

其中, BGM-109A 是由潛艇從水下發射的對地攻擊型巡航導彈, BGM-109B 是由水麵艦艇或潛艇發射的反艦型戰術導彈, BGM-109C 是由水麵艦艇或潛艇發射的對地攻擊型戰術導彈, BGM-109D 為地麵機動發射的巡航導彈。1983 年12 月, 首批96 枚BGM-109G 部署在英國, 1984 年5 月又將122 枚部署於意大利。

按原計劃美國海軍采購了“戰斧” 導彈3994 枚, 其中BGM-109A,758 枚; BGM-109B, 593 枚; BGM-109C, 1486 枚; BGM-109D, 1157枚。每枚定價約110 萬美元。“戰斧” 導彈已部署在140 餘艘潛艇和水麵艦艇上。

“戰斧” 導彈對付的目標主要是陸上戰略目標和高價值嚴密設防目標;海上水麵艦艇與航母編隊。

各型“戰斧” 導彈的射程分別為2500 千米(A)、556 千米(B)、1300 千米(C)、875 千米(D) 巡航高度分別為: 7. 6~15. 2 米(海上)、10~250 米(陸上), 巡航速度最大0. 72 倍音速, 最小0. 6 倍音速; 命中精度分別為: 30~80 米(A)、6~10 米(C 和D)。

“戰斧” 導彈長6. 172 米(有助推器)、5. 563 米(無助推器), 彈徑527 毫米, 翼展2. 654 米, 發射重量約1450 千克, 戰鬥部可裝熱核彈頭或高爆穿甲或子母彈頭等。製導係統采用慣性加主動雷達導引頭等。動力裝置A, C, D 采用渦扇發動機加固體火箭助推器, B 采用渦噴發動機加固體火箭助推器。

其中, BGM-109C 可攜450 千克常規彈頭, 也可攜載BLU-97B 型多用途子母彈, 內裝166 個能全方向、多目標定時攻擊起爆的子彈頭, 海灣戰爭中美國海軍發射的280 枚導彈都是BGM-109C 型。在海灣戰爭中, 美國的軍艦共攜載500 餘枚“戰斧” 導彈, 1991 年1 月17 日淩晨3 時發射的第一批52 枚導彈命中概率高達98%以上。

反艦導彈

“阿斯洛克” RUR-SA 導彈是美國研製的一種由水麵艦艇發射的短程彈道式反潛導彈, 1961 年開始裝備。

該彈製導方式采用程序控製加音響尋的製導。主要由程序機構和分離機構組成。動力裝置為一台固體火箭發動機。

該彈有MK1 和MK2 兩種類型。

MK1 型彈長3. 94 米, 彈徑349 毫米, 翼展838 毫米, 發射重量427.74 千克, 射程3. 2~9 千米, 飛行速度為近音速, 作戰負荷為1 枚MK17核深水炸彈, 重126 千克, 其當量為1 千噸級, 能擊毀離爆心3~9 千米的潛艇。

MK2 型彈長4. 5 米, 彈徑336. 7 毫米, 翼展838 毫米, 發射重量486. 25 千克, 射程1~8 千米, 飛行速度接近音速, 作戰負荷為一枚MK44或MK46 魚雷。MK44 魚雷重233 千克, 航速30 節。MK46 魚雷重270 千克, 最大航程11 千米, 航速33 節。

反坦克導彈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 德國陸軍武器局為了對付蘇聯坦克, 於1944年2 月3 日製定了一項研製新武器的應急計劃, 其中的一個項目稱作“小紅帽”。1944 年9 月, “小紅帽” 樣彈研製成功, 這就是世界上第一枚反坦克導彈。隨後經過幾個月的試驗與改進, “小紅帽” 反坦克導彈開始成批生產, 導彈代號為X-7。但是這種新式武器還沒來得及在戰場上使用, 戰爭就結束了。

X-7 導彈長950 毫米, 發射重量9000 克, 導彈直徑150 毫米, 翼展600 毫米, 全重15 千克, 射程1000 ~1500 米。其鼻錐部為空心裝藥戰鬥部, 內裝2500 千克炸藥, 配有觸發引信。導彈穿甲厚度最大可達200 毫米。其彈體短而粗, 呈流線型, 彈上裝有陀螺儀和雙推力發動機。起飛發動機的推力為68 千克, 工作時間2. 5 秒; 續航發動機推力為5500 千克,工作時間為8 秒, 起飛級裝有電火帽點火藥盒; 續航級用的是帶包覆層的單根藥柱, 靠起飛級的燃氣點火。彈體兩側各有一翼, 翼的後緣有襟翼,導彈在飛行中可產生每秒兩轉的轉速, 以保持飛行的穩定性。翼梢裝有線管, 線管外有整流罩, 線管上統有漆包線以傳遞指令。導彈尾部還有一根長而彎曲的尾杆, 端部裝有舵機。發射製導裝置由發射架和控製箱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