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導彈飛行時, 射手用目視跟蹤導彈和敵坦克, 通過操縱控製箱上的兩個操縱手柄發出控製指令, 以控製導彈航向。射手在導彈飛行過程中用手柄不斷給出方向修正指令, 直到導彈命中目標。
坦克的發展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期法國製造出自己的坦克並用於攻防作戰。整個第一次世界大戰中, 英法兩國製造了數千輛坦克, 主要型號有英國的IV 型、A 型坦克, 法國的“聖沙蒙”、“雷諾” 坦克等。其中“雷諾” 型坦克生產了3000 多輛, 因其作戰可靠性較好, 戰後為其他國家所仿效。
早期這些坦克, 全重7~28 噸, 火力較差, 一般裝有1~2 門中小口徑火炮和數挺機槍, 有的隻有幾挺機槍。坦克最大時速僅6~13 千米, 最大行程也隻有35~64 千米。裝甲厚度為5~30 毫米, 抵禦早期火炮的襲擊還可以。
坦克改變了戰爭的規模和作戰方式, 標誌著機械化戰爭時代到來了。
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 各國都已經研製並裝備了各種型號的坦克, 其中以輕型坦克為最多, 也有用履帶和車輪互換行駛的“輪———履式” 輕型坦克和多炮塔結構的重型坦克。
這一時期的坦克型號主要有英國的“馬蒂爾達” 步兵坦克、“十字軍”
巡洋坦克, 法國的“雷諾” R-35 輕型、“索馬” S-35 中型坦克, 蘇聯的T-26 輕型、T-28 中型坦克, 德國的PZKPFW-Ⅲ輕型和PZKPFW-Ⅳ中型坦克等。它們比早期的坦克先進多了, 一般戰鬥全重9~28 噸, 最大時速可達到20~43 千米, 最大裝甲厚度為25~90 毫米, 火炮口徑多為37~47毫米, 德國的TIV 型坦克達到75 毫米, 蘇聯的T-28 型坦克裝有76 毫米炮, 無論技本還是戰術性能都有空前的提高, 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坦克集團大戰作好了準備。
二戰中的著名坦克
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 德國使用大量坦克進行閃擊戰。大戰中後期,在蘇德戰場上出現了有幾千輛坦克參加的坦克大戰; 在北非戰場及諾曼底戰役、遠東戰役中, 也有大量坦克參戰。交戰雙方共生產了30 多萬輛坦克和自行火炮。由於坦克與坦克、坦克與反坦克火器的激烈對抗成為重要作戰形式, 坦克技術與性能得到迅速提高。這一時期的坦克主要有: 蘇聯的T-34 中型、HC-2 重型坦克, 德國的“豹” 式中型、“虎” 式重型坦克,美國的M4 中型坦克, 英國的“邱吉爾” 步兵坦克、“克倫威爾” 巡洋坦克, 日本的97 式中型坦克等。
二戰時期坦克的性能
二戰中的坦克普遍采用裝有一門火炮的單個旋轉炮塔, 中型、重型坦克的火炮口徑分別為57~85 毫米和88~122 毫米, 主要彈藥是榴彈、尖頭或鈍頭穿甲彈, 並出現了次口徑穿甲彈和空心裝藥破甲彈, 破甲能力大為提高, 對於坦克對抗和轟擊堅固的鋼筋混凝土工事尤為適宜。這一時期的坦克發動機的功率多為260~525 千瓦, 最大速度2~64 千米/ 小時, 最大行程為100~300 千米, 可深入敵方縱深作戰, 對於擴大戰果、全麵控製戰場局麵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這一時期的所有坦克均較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在車體造型設計上有了較大改進, 特別注重將車體前部易受攻擊的部位設計成使炮彈容易滑脫的斜麵甲板。裝甲厚度多為45~100 毫米, 有的達150 毫米。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坦克的大量使用, 使戰場成為新型坦克的試驗場, 坦克性能得到迅速檢驗和改進提高。大戰後期的坦克在機動性能、火力配置、防護能力諸方麵都已經相當成熟, 並且成為陸地突擊作戰的主宰武器。
最早的無人坦克
最早的無人坦克出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場上。
1943~1945 年, 德軍曾在少數重型坦克營裝備有BIV 無線電操縱爆破坦克, 支持“虎” Ⅱ式戰鬥坦克。這種坦克內無乘員, 最大裝甲厚度為150 毫米, 車長僅有335 米, 車寬也隻有1. 8 米, 車高1. 25 米, 車重3.6 噸。用無線電遙控操縱, 車輛也用履帶行走, 可以逾越較淺窄的塹壕和爬越鐵絲網等障礙物, 用來爆破碉堡、排雷和破壞普通坦克炮火所不及的野戰工事, 支援地麵突擊部隊的進攻。這種坦克前甲板上攜帶450 千克炸藥, 駕駛到爆破地點, 借遙控裝置從車上拋下炸藥後駛回, 然後由定時引信或無線電信號引爆。無線電操縱的距離可達2 千米。這種坦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實戰中曾得到應用, 但效果較差, 並不像德國人想象得那樣厲害, 而且操縱裝置複雜, 易受戰場其他無線電信號幹擾, 影響遙控定位的準確度, 所以戰後不再研製生產。
空投坦克
20 世紀30 年代初, 美國設計師克裏斯蒂想製造一種裝有翅膀和推進式螺旋槳的坦克飛機, 但沒成功, 因為坦克和飛機結台之後降低了這兩種兵器的作戰效能。
1935 年, 蘇聯發展了一種T-27 型袖珍坦克, 用飛機運輸, 然後用降落傘空投到局部戰場上, 對敵突然實施強火力攻擊, 取得意外成功。它比坦克飛機實用得多, 特別是直升機用於戰爭後, 這種吊裝式坦克可以隨時起吊運往別處再度作戰, 使坦克成為機動性極強的重型火力。第二次世界大戰後, 用降落傘空投或用直升機吊運坦克、裝甲車和自行火炮進行“蛙跳” 式作戰已成為陸地戰的重要戰術形式。朝鮮戰爭、越南戰爭、海灣戰爭中都廣泛使用這一戰術, 屢建戰功。
坦克上的火炮
坦克炮是一種安裝在坦克上的加農炮, 分線膛炮和滑膛炮兩種, 多用於直瞄射擊, 彈道平直, 具有方向射界大、發射速度快、命中精度高、穿甲威力強和火力機動性好等特點。
坦克炮大都采用旋轉式炮塔, 既可保護乘員免受敵火力損傷, 又可使火炮360°環射。坦克炮仰角一般僅有20°~30°。此外, 受坦克車內空間的限製, 坦克炮所帶的炮彈一般為40~50 發左右, 裝彈最多的英國“挑戰者” 坦克, 也僅為62 發, 這是它不及榴彈炮或迫擊炮的地方。坦克炮主要任務是反坦克, 以在1000~2000 米近距離格鬥為主, 遠距離則由各種反坦克導彈去完成。坦克炮射擊時坦克可以停止前進, 也可以進行行進間射擊。
從坦克投入戰爭以來, 坦克炮的口徑越來越大。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為57 毫米,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為85 毫米, 目前最大為125 毫米。在滑膛式坦克炮中, 口徑最大的是蘇聯T-72、T-80 等主戰坦克, 均采用125 毫米滑膛炮。在線膛式坦克炮中, 目前口徑最大的是英國“挑戰者” 號裝備的120 毫米線膛炮, 改進前的美國MI 坦克和以色列的“梅卡瓦” 坦克均采用105 毫米線膛炮。
不斷發展的坦克家族
20 世紀70 年代以後, 各國對60 年代裝備的坦克作了改進, 出現了美國的M60A3、聯邦德國的“豹” IA4、英國的“酋長” 改進型、法國的AMX-30B2 等。這些坦克主要改進了彈藥和火控係統。
同時, 各國還研製生產了一批性能優越的新型坦克。最為典型的有蘇聯的T-72、T-72M、T-72M1、T-80 和T-90, 美國的M1、M1A1 和M1A2, 德國的“豹” Ⅱ, 英國的“挑戰者”, 法國的“勒克萊爾”, 以色列的“梅卡瓦” 和日本的74 式、90 式。這些主戰坦克大部分是20 世紀80年代服役的, 它們代表了當今世界主戰坦克的最高發展水平。
在對坦克進行改進時, 蘇軍強調坦克的火力, 坦克火炮口徑最大, 外形低矮, 重量比較輕。美國、德國則更加注重火力、機動、防護的綜合性能, 重視火控性能的發展, 講求行進間射擊和首發命中, 發動機功率比較大, 較早采用複合裝甲。這些主戰坦克的戰鬥全重一般為40~60 噸, “挑戰者” 坦克達62 噸, 是當前世界上最重的一種坦克。
主戰坦克乘員一般為3~4 人。武器配備, 一般采用105~125 毫米滑膛或線膛炮。主戰坦克火炮口徑最大的是蘇聯的T~72 坦克, 能夠達到125毫米。采用的炮彈種類有穿甲彈、破甲彈、碎甲彈和榴彈等, 初速一般為730~1800 米/ 秒。初速最高的也是蘇聯的T~72 坦克, 發射穿甲彈時可以達到1800 米/ 秒。這些最先進的主戰坦克火炮的直射距離一般在2100 米以內, 彈藥基數為39~60 發。它們的越野速度為35~55 千米/ 小時, 最大速度可以達到46~72 千米/ 小時。其中德國的“豹” Ⅱ和美國的MI 坦克速度最快, 可以達到72 千米/ 小時。
現代坦克
現在的坦克, 鋼殼更厚了。有些坦克炮塔前麵的裝甲厚達250 毫米以上。有些坦克還采用象夾心餅幹似的多層複合裝甲。這種裝甲的裏、外層是鋼或其他金屬, 中間是陶瓷一類的非金屬材料, 使它抗穿透能力提高了好幾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