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艦船巡航(3)(2 / 3)

“凱沃爾” 號能擔負多種作戰任務, 有著非同一般的兩棲作戰能力。

“凱沃爾” 號航母於2001 年動工興建。經過3 年多時間的精心打造,這艘新型航空母艦如今終於下水了, 接下來還要經過一段時間的舾裝、試航, 預計將於2007 年交付, 2008 年正式加入意海軍現役。

如果僅從目前下水的“凱沃爾” 號航母的戰技術性能數據來看, 似乎看不出它有什麼太突出的優點。它長為244 米, 比美國“尼米茲” 級核動力航空母艦的長度要短近百米; 寬39 米, 也遠遠小於“尼米茲” 級76 米寬的甲板; 它的滿載排水量隻有2. 7 萬噸, 不僅比不上美國約10 萬噸左右的大型航空母艦, 而且比法國的“戴高樂” 號航空母艦也相去甚遠。

但是, “凱沃爾” 號航空母艦的性能卻不可小覷。首先, “凱沃爾” 號航空母艦能擔負多種對地、對空作戰任務。它可起飛與降落12 架直升機和8 架“鷂” 式短距、垂直起降戰機, 甚至可搭載和起降美國洛馬公司生產的JSF “聯合攻擊戰鬥機”。其次, 它可實施兩棲作戰任務, 這是其長項。

“凱沃爾” 號航母的機庫能夠容納100 輛輕型車輛或者24 輛主戰坦克, 並通過兩個60 噸的跳板進行車輛和坦克的裝卸, 一個跳板位於右舷靠近船首的部分, 另一個跳板設在艦尾, 有著非同一般的兩棲作戰能力。再次,“凱沃爾” 號能擔當旗艦和海上編隊的指揮控製中心, 稱得上是意海軍揚威地中海的新“驃騎”。艦上裝有作為旗艦所需的各種設備, 擁有一個1000 平方米的指控中心, 能有效地協調空戰和指揮兩棲作戰。意大利軍方表示, “凱沃爾” 號航母服役後, 將大大提高意海軍的信息作戰和遠洋作戰能力。第四, “凱沃爾” 號航空母艦自持力為18 天, 最大航速可達28節, 可持續航行約7000 海裏, 隻需耗費所攜燃料的一半便可從意港口駛抵波斯灣海域, 足以保障其海上運輸通道暢通和維護海洋權益的需要。而且該艦也比載員隻有830 名的“加裏波第” 號航母的載員多了近1/3, 全艦共可搭載各類人員1200 多名。第五, 艦首裝有滑橇式飛行甲板, 可供垂直/ 短距起降飛機短距快速起飛的需要, 從而能使其作戰能力迅速提高, 能有效地執行中、近海作戰任務, 同時也具有一定的遠海作戰能力。據稱,在建造新航母的過程中, “凱沃爾” 號航母還采用了其他大量最新的技術成果, 意大利民用工業也在航母的建造過程中提高了研發能力。

法國“ 克萊蒙梭” 級航空母艦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 重建的法軍與全世界許多西方國家一樣,一開始接收美國在二戰時代建造、爾後淘汰下來的舊船作為艦隊主力, 或者接收美援計劃下的武器裝備。然而隨後法國很快就走出了美國的陰影,絕大部分的國防武器都實現了國產化, 法國隨後也成為全歐洲國防工業自主研發能力最強的國家。海軍方麵, 作為現代海強象征的航空母艦, 法國自然是不會不造的。法國第一種自製的航空母艦, 就是於1963 年服役的“克萊蒙梭” 級航空母艦。可別小看這種滿載排水量僅3. 3 萬噸的中型航空母艦, 在1980 年代後期蘇聯“庫茲涅佐夫海軍上將” 號航空母艦現身之前, “克萊蒙梭” 級可是除了美國航空母艦之外, 全世界唯一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新設計的傳統起降航空母艦。其主要任務是: 保護法國領土、領海與海外省、領地的安全, 支持政府的對外政策, 保障海上交通線的暢通, 進行獨立作戰與協同其他海空兵力作戰。

戰後, 法國作為北約的一個成員國, 既要承擔北約分配的任務, 同時又要維護海上利益, 重振大國的雄威, 迫切需要建立一支強大的海軍。為此, 各盟國, 特別是美國、英國、加拿大抽調部分艦艇補充法國海軍, 給了法國海軍200 艘包括3 艘航空母艦在內的艦艇, 法國另外從戰敗國德、意海軍手中得到35 艘包括10 艘護衛艦在內的中小型艦艇, 補充了本國海軍。

然而, 這批艦艇的艦齡普遍較長, 已經不適應擔任北約組織和本國政治、經濟利益的要求中所賦予的任務。為此, 法國海軍於1952 年提出建立一支以航空母艦為核心的能適應海戰新條件的海上力量發展計劃, 並得到法國政府的批準, 於是建造航空母艦的計劃便應運而生。第1 艘航空母艦“克萊蒙梭” 號於1953 年製定預算, 1955 年11 月動工, 1957 年12 月下水, 1961 年服役。第2 艘“福煦” 號於1955 年製定預算, 1957 年動工,1960 年7 月下水, 1963 年7 月服役。至此, 法國海軍已建造了一批以航空母艦為主的水麵艦艇攻擊力量, 從而大大提高了法國海軍的戰鬥力, 使海軍的麵貌為之一新。正如當時的法國總統在“福煦” 號航空母艦服役一年後所指出的那樣: “法國海軍已史無前例地位於各武裝力量之首。”

兩艘本級艦都以20 世紀初期法國著名的軍事將領與國家領袖來命名:“克萊蒙梭” 號以法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總理克萊蒙梭命名, “福熙”

號則采用一次大戰時期曾任西線協約國最高統帥福熙將軍之名。

基本結構

“克萊蒙梭” 級航空母艦標準排水量為2. 73 萬噸, 滿載排水量為3.278 萬噸。它擁有城市公共生產的各種功能: 膳食、住宿、治安、衛生、行政管理、消防安全、消遣娛樂和新聞報道等。雖然它的全長隻有265 米,寬31. 72 米, 吃水8. 6 米, 但從龍骨到艦橋頂部高達51. 2 米, 足有十幾層樓那麼高。艦上發電機的總發電量達1. 4 萬千瓦, 相當於一座中小城市的照明用電量。

不論是在航行期間還是在停泊期間, “克萊蒙梭” 級航母始終是一座開動的綜合工廠。它有自己的推進裝置、發電裝置、空氣壓縮裝置、空調裝置、加油裝置、充氣裝置和消防裝置等。此外, 艦上還設有飛機的維修保養部門。有軍械車間、機械車間、金工管道車間、電氣電子設備車間等。所有這些對於航空母艦在海上長期活動是必不可缺少的。

“克萊蒙梭” 級采用全通式斜角飛行甲板, 構型頗類似經過大規模現代化改裝的美國“埃塞克斯” 級航空母艦, 艦島則位於艦體右舷; 飛行甲板裝備方麵, 本級艦擁有兩具美製MitchellBrownBS—5 蒸汽彈射器以及4組降落攔截索, 右舷位於艦島後方以及艦島左前方艦體中央, 各設有一具飛機升降機。

武器裝備

最初本級艦的右舷裝備8 門100 毫米單管高平兩用艦炮, 不過此種火炮在對空射擊時大概隻打得二次大戰時代的螺旋槳飛機, 對於現代化海戰而言根本不合時宜, 因此在後來遭到拆除; 在“克萊蒙梭” 號上, 這8 門100 毫米炮被4 門DCN 新型的100 毫米單管自動快炮取代, 而“福熙” 號則完全取消了100 毫米炮的設置。在服役生涯中, “克萊蒙梭” 級進行過3次大規模現代化改裝, 提升範圍包括艦載機、防空武器、核武儲放能力、升降機、彈射器、通訊係統以及飛行甲板、艦島、輪機艙、彈藥庫的裝甲強化等。1977~1978 年, 兩艘“克萊蒙梭” 級進行第1 次現代化改裝, 增加儲放機載戰術核子武器的能力。1985~1986 年, “克萊蒙梭” 號進行第2次現代化改裝, 加裝兩具海響尾蛇短程防空導彈發射器, 而“福熙” 號則在1987~1988 年進行相同改裝並另增ASMP 機載核子對地導彈的儲存能力。1992 年, “福熙” 號進行第3 次改裝, 更換新的飛機彈射器; 而“克萊蒙梭” 號則在1993 年進行第3 次改裝, 增加ASMP 核子導彈的儲存能力。1995 年, “福熙” 號加裝2 門30 毫米機炮以及2 具Sadral 六聯裝短程防空導彈發射器, 戰鬥係統則升級為Senit8. 01。由此可發現, “福熙” 號接受的改良比較多。

艦載機

法國認為, 作為兵力投送的工具和戰術核武器的核威懾政策的組成部分, 航空母艦是提供援助的最好工具, 是掌握岸基飛機無法行動的海區的製空權所不可缺少的。“克萊蒙梭” 級航空母艦共可載飛機44 架, 其中10架F8E “十字軍戰士” 戰鬥機、20 架“超軍旗” 攻擊機、10 架“阿裏茲”

反潛機、2 架“超黃蜂” 直升機和2 架“雲雀” 直升機。航母上的這些飛機是根據其通常任務所配置的, 當然艦載機的類型與裝置還要視航空母艦在海上編隊中的情況和使用而變化。

“克萊蒙梭” 級航空母艦共可載飛機44 架, 其中10 架F8E “十字軍戰士” 戰鬥機、20 架“超軍旗” 攻擊機、10 架“阿裏茲” 反潛機、2 架“超黃蜂” 直升機和2 架“雲雀” 直升機。航母上的這些飛機是根據其通常任務所配置的, 當然艦載機的類型與裝置還要視航空母艦在海上編隊中的情況和使用而變化。本級艦的主力戰鬥機種是美國在1960 年代推出的F—8 十字軍戰機, 攻擊機種則為法國自製的軍旗型, 反潛機則為貿易風型。1978 年起, 改良自軍旗四型的超級軍旗攻擊機進入法國海軍服役, 並部署於“克萊蒙梭” 級航空母艦上。

以下就是超級軍旗機的簡介:

超級軍旗專門用於對地、對海攻擊以及空中偵察任務, 目前法國海軍共有52 架此型機在服役。雖然同樣由達索公司製造, 超級軍旗卻未采用幻影係列的三角翼外型, 而使用傳統的主翼、水平尾翼以及單垂直尾翼外型, 全長14. 31 米, 翼展9. 6 米, 使用一具阿塔—9K—50 無後燃器發動機, 極速約M1, 作戰半徑700 千米, 具有空中加油裝置。機上固定武裝為兩門30 毫米機炮, 全機總共有6 個武器掛載點, 可掛載傳統炸彈、火箭發射器、AS—39 空射飛魚反艦導彈以及ASMP 核子對地導彈、自衛用的R—550 紅外線導引空對空導彈以及鋁箔/ 紅外線反製誘餌莢艙等裝備。除了法國海軍本身使用之外, 超級軍旗也外銷伊拉克、阿根廷等國。雖然超級軍旗是法國研發的, 但最先在戰場上建功的卻是阿根廷與伊拉克的超級軍旗機, 而且都跟法製飛魚導彈有關。1982 年英阿馬島戰爭中, 阿根廷超級軍旗機發射了一枚飛魚反艦導彈, 擊沉了英國“雪菲爾” 號導彈驅逐艦;1987 年兩伊戰爭末期, 伊拉克一架超級軍旗發射兩枚飛魚導彈擊傷美國“史塔克” 號導彈巡洋艦; 至於法國海軍本身的超級軍旗機卻要在1990 年代從第一次波斯灣戰爭起才接受實戰的洗禮。雖然超級軍旗機已經十分老舊, 但後繼的飆風M/ N 艦載戰機至少要到2010 年左右才能全數服役, 故從1990 年開始, 法國陸續為超級軍旗接受多階段的性能提升, 包括:SEMStandard1: 中央計算機與座艙航電升級。

SEMStandard2: 換裝Anemone 雷達。

SEMStandard3: 引進ATLIS 莢艙, 具備使用LGB 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