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艦船巡航(3)(3 / 3)

SEMStandard4: 引進CRM—280 戰術偵察莢艙。

SEMStandard5: 在2004 年展開, 引進夜間攻擊能力。

這一連串的升級在1990 年代數次西方強國介入地區衝突的空襲行動中展現了成效。在這些行動中, 改良後的超級軍旗總共投擲了268 枚AS—30與GBU—12 激光指導炸彈, 命中率高達73%, 據說在所有西方國家參戰的打擊機中名列第一。由於距離陣風M/ N 戰機的全麵換裝尚需要好幾年, 超級軍旗機還得為新服役的“戴高樂” 號航空母艦效力一段時間。

除了上述艦載機陣容外, “克萊蒙梭” 級航空母艦還能當作兩棲攻擊艦(LPH) 使用, 此時艦上全部都搭載兩棲運輸直升機(約40 架)。由於本級艦噸位太小, 在機種更新上受到很大的限製, 到1980 年代以後艦上唯一還搬得上台麵的隻有超級軍旗, F—8 則早就是老掉牙的貨色。由於艦載機性能太差, 參與第一次海灣戰爭的本級艦隻好當作飛機運輸艦來使用。

法國海軍最初預計在1990 年代後期, 2 艘“克萊蒙梭” 級就能被兩艘新造的“戴高樂” 級核子動力航空母艦取代, 不料後者的建造時程一再延誤, 首艦“戴高樂” 號遲至2001 年才成功, 第2 艘新航空母艦的開工要等到2005 年, 成功服役更是2015 年的事了, 但是老舊的“克萊蒙梭” 級早已不堪大任, 使得法國航空母艦兵力麵臨青黃不接的窘境。

“克萊蒙梭” 號在1997 年除役, 而法國海軍一開始便打算讓先前接受較多改良的“福熙” 號進行大規模翻修與現代化改裝, 包括讓飛行甲板有10 度傾斜的仰角, 使其能操作法國海軍新一代飆風M/ N 戰鬥機, 然後轉入後備役; 等到“戴高樂” 號定期進塢大修時, 再將“福熙” 號恢複現役, 以這種方式撐到第2 艘新航空母艦服役。但“福熙” 號實在是太老舊, 用來操作陣風戰鬥機、E—2C 預警機實在太過勉強, 如此大費周章地改裝實在不合成本效益, 因此法國海軍在1998 年放棄了改良“福熙” 號的計劃。

“福熙” 號在2000 年轉入備役, 隨後便售予巴西, 巴西將其命名為“聖保羅” 號。2000 年11 月, “福熙” 號正式移交巴西海軍, 而在此之前DCN 已經先為“福熙” 號進行大規模翻修改良。進入巴西服役後, “聖保羅” 號的艦載機隊編製包括14 架美製AF—1A 天鷹式攻擊機, 以及8 架美製SH—3A/ B 海王式或法製UH—14 超級美洲豹直升機。不過, “聖保羅”

號畢竟是上了年紀的艦艇, 服役數年後便傳出意外事故: 2005 年5 月17日, 該艦發生蒸汽管路爆裂意外, 造成一死七傷。

俄羅斯“ 庫茲涅佐夫” 級航空母艦1983 年2 月22 日, 前蘇聯在尼古拉耶夫船廠開工建造第1 艘大型航空母艦, 該艦又被稱為1143. 5 級, 1985 年12 月5 日下水, 1991 年1 月21 日正式服役。有意思的是, 該艦在建造中先後有過幾個名字, “蘇聯”

號、“克裏姆林宮” 號、“勃列日涅夫” 號和“第比利斯” 號, 由於政治風雲的變幻, 該艦最後被定名為“庫茲涅佐夫” 號。

“庫茲涅佐夫” 艦裝載了強大的防空火力。主力為4 座SA-N-9 垂直發射防空導彈, 每座有6 個發射單元, 每個單元備彈8 枚, 總共備彈192枚, 射程15 千米; 另有8 座CADS-N-1 “嘎什坦” 彈炮合一近防係統,係統配置為2 座30 毫米6 管炮和8 枚SA-N-11 近程導彈, 火炮射程2500米, 導彈射程8000 米; 此外還有AK-630 型6 管30 毫米炮4 座, 射程2500 米, 發射率3000 發/ 分。

作為反潛武器, “庫茲涅佐夫” 艦在艦尾兩舷處各布置了1 座RBU-12000 十聯裝火箭深彈發射器, 射程1. 2 萬千米。其電子設備有: 1 部“天空哨兵” 相控陣雷達; 1 部MR-710 “頂板” 三坐標對空/ 對海雷達; 2部MR-320M “雙支撐” 對海雷達; 4 部MR-360 “十字劍” 火控雷達, 用於SA-N-9; 8 部3P37 “熱閃” 火控雷達, 用於SA-N-11; 1 部“蛋糕台” 戰術空中導航雷達。其電子對抗設備為“酒桶” 和“鍾” 係列, 另有2 部PK-2 和10 部PK-10 幹擾箔條發射器。

前蘇聯向來對航空兵力的發展極為重視, 早在第一次大戰時, 前蘇聯已擁有大量的飛機服役於海軍之中。在30 年代, 前蘇聯更將海軍航空兵力重建列入艦隊整備計劃中, 到了1941 年時, 其海軍航空兵力已擁有1500架飛機。二次大戰時, 蘇聯海軍的飛機皆由陸地起飛, 並且早在1941 年8月, 就曾以少數轟炸機空襲柏林。

前蘇聯自30 年代即致力於由美國獲得飛機及航空母艦。寇克斯與吉布斯曾提出一項戰艦/ 航艦的混合設計, 計劃中的混合艦排水量高達7. 2 萬噸, 可搭載30 架飛機, 飛機經由彈射器起飛, 由艦身中段的飛行甲板降落, 不過這艘306. 3 米長的怪物終究沒有建造, 而其他由外國所協助的設計也都沒有成功。

二次大戰結束後, 前蘇聯海軍航空兵力已有了長足的成長, 單是太平洋艦隊就的超過1500 架的飛機, 不過因為當時蘇聯還沒有航空母艦, 因此這些飛機仍以陸上為基地。縱使蘇聯已擁有令人畏懼的航空武力, 卻不減其發展航空母艦的雄心, 隻是因為技術上的不成熟, 蘇聯始終無法建造出期待中的航空母艦。到了1945 年, 蘇聯虜獲了報廢的德國航空母艦“齊柏林伯爵” 號, 並在草率地整備後被曳航至前蘇聯, 不過途中因遭遇暴雨而沉沒。

1960 年“莫斯科” 級的出現是前蘇聯朝向建造航艦所跨出的重要一步, “莫斯科” 級與意大利的“維多利奧·維南多” 級以法國的“聖女貞德” 級直升機巡洋艦相似, 隻是搭載了更多的直升機, 以執行獵殺敵人核動力彈道導彈潛艇的任務。“莫斯科” 級為蘇聯提供了在艦上操作飛機的寶貴經驗。其後的“基輔” 級除艦體較“莫斯科” 級大, 還有斜形飛行甲板, 除直升機外, 亦可操作固定翼機。“基輔” 級主要任務雖仍為搜尋並摧毀敵人的核動力彈道導彈潛艇, 不過其作戰範圍可廣及全世界各海域。

“庫茲涅佐夫” 號與其姊妹艦“伐雅各” 號是繼“基輔” 級之後一項重大的進步, 未來將成為特遣艦隊的中心艦隻。“庫茲涅夫” 號有一傾斜7°的斜形甲板, 卻也擁有12 度的滑跳甲板, 而在右舷有一具舷側升降機。

機庫大小為180 米×30 米×7. 5 米, 可容納18 架Su-27戰機, 最多可增載至60 架。反潛及偵察任務由Ka-27蝸牛式直升機執行。與“基輔” 級相同的, 艦上亦攜載大量的反艦、防空武器, 飛行甲板前部有12 具SS-N-19反艦導彈發射器, SA-N-9 防空導彈6 聯裝垂直發射係統則置於甲板的4個角落。

“庫茲涅佐夫” 號的與眾不同之處就是它是一個奇妙的“混合物”: 它既有艦隊型航母特有的斜直兩段甲板, 又有輕型航母通用的12 度上翹角滑躍式起飛甲板; 沒有裝備彈射器, 卻可以起降重型固定翼戰鬥機。這之中的奧妙就在於它將英國首創的“滑躍式” 起飛方式與自己氣動性能優異的蘇-27 戰鬥機相結合, 在犧牲飛機作戰性能的情況下, 終於擁有了自己的“大型航空母艦”, 但仍自稱為“載機巡洋艦”。該艦的服役使世界海軍中首次出現了滑躍起飛、攔阻降落這一新穎的航母起降方式。通常情況下,其載機方案為: 20 架蘇-33 戰鬥機, 15 架卡-27 反潛直升機, 4 架蘇-25UGT 教練機和2 架卡-29RLD 預警直升機。

前蘇聯航母的發展可謂曆盡滄桑, 在經過“莫斯科” 和“基輔” 兩代“準航母” 之後, 俄羅斯(包括前蘇聯) 動用了800 多個行業的專家和大約7000 多個工廠、製造廠最終建成了“庫茲涅佐夫” 號, 圓了擁有大型航母的長久夢想。不幸的是, 在千辛萬苦地催生出“庫” 號之後, 前蘇聯解體, 俄羅斯再也沒有經濟能力來建造更多的大型航母, “庫茲涅佐夫”

號後續艦“瓦良格” 號被中止建造, 待價而售; 更先進的核動力航母“烏裏揚諾夫斯克” 號被中止建造, 已完工部分被拆毀, 致使俄羅斯航母發展再遇重大挫折, “庫茲涅佐夫” 號也隻能成為一個生不逢時的“獨生子”。

“庫茲涅佐夫” 基本性能參數如下:排水量: 滿載6. 75 萬噸

規格: 全長999 英尺, 飛行甲板長999 英尺, 吃水34. 3 英尺搭載機: 12 架SU—27B2 側衛式戰鬥機、12 架MiG—29 支點式戰鬥機或12 架SU—25 蛙足式攻擊機或12 架Yak—38/14 鐵匠式戰鬥機、15 至18架Ka—27 蝸牛式反潛直升機

主機: 4 具蒸氣渦輪機, 4 軸, 航速32 節。

“ 尼米茲” 級核動力航空母艦

以下介紹現代大型核動力航空母艦的代表———美國海軍“尼米茲” 級核動力航母的結構。這級航空母艦是曆史上迄今最大的軍艦, 也是最貴的軍艦。

9 萬噸, 28 萬匹馬力

“尼米茲” 級航空母艦全長332. 9 米, 寬48 米, 吃水11. 3 米, 滿載排水量9. 094 萬噸(後續艦是91487 噸), 標準排水量8. 16 萬噸, 戰鬥排水量9. 34 萬噸。

一般艦艇滿載排水量是指裝滿燃料和彈藥時的排水量, 但對“尼米茲” 級來講, 如在港內滿載, 會因吃水過深而妨礙在港的活動, 因此, 將以不妨礙港內活動限度內吃水最深時的排水量稱為滿載排水量, 而在海洋上進行最大限度的補給後的排水量稱為戰鬥排水量。這表明, “尼米茲”

級的體積大到了近乎使用不便的地步。

艦上有由4 台蒸汽輪機驅動的4 隻螺旋槳, 它們使這龐然大物以超過30 海裏的時速運動。主機最大輸出功率, 根據公布的資料為26 萬匹馬力以上, 但傳說有28 萬匹馬力。最大速度沒有公布, 但一般認為可以達到35 節(時速64. 8 公裏)。螺旋槳直徑6. 4 米, 重11 噸, 兩個舵各重45.5 噸, 兩個錨各重30 噸, 錨鏈的1 個環就重163 公斤。艦體從船底到桅頂高76 米, 相當於20 層樓的高度。

蒸汽由兩座A4W/ A1G 型壓水堆式反應堆產生, 最早的核動力航母“企業” 號有8 座反應堆(A2W 型), 而“尼米茲” 級隻使用2 座, 這是由於核反應堆技術的進步。核裝料壽命最短有13 年, 換算為航行距離大約為80 萬到100 萬海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