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大家還是不能理解的話,建議參照一下現在的小日本,他們就是學了唐朝的那一套,什麼三人行啊,什麼母子之戀、父女之愛啊,想想就感到惡心(在這裏沒有侮辱唐文化的意思,每一種文化都有自己的特點,相信很多觀看本書的男女老少現在都開始後悔沒生在唐朝了)。文化沒有好壞優劣之分,但可以幫助我們看清楚許多問題的真麵目。
根據以上分析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楊堅要廢掉楊廣的太子之位並不是因為楊廣調戲了宣華夫人。既然這樣,那宣華夫人被調戲一事在這段故事之中要麼不存在要麼沒有多大的價值。因此,讓我們忽略掉宣華夫人,進而展開我們下一話題的討論:楊廣有沒有殺楊堅?
關於楊堅的死,史學大家們眾說紛紜,主要觀點有兩個:一是被楊廣所殺,二是被楊廣的愛將張衡所殺。雖說楊堅當時早已病入膏肓隨時都有死亡的可能,但仍舊沒有人認為他是自然病死,讓人不禁對楊廣在眾人心目中的人品產生同情。但同情歸同情,本書也是認為楊堅為楊廣所殺,詳細一點說是在楊廣的默許下為張衡或楊素所殺。
楊堅的死,很意外,很巧合,恰恰是在其發出廢嫡密詔的當然晚上,這就不得不讓人浮想聯翩:公元604年7月13的那天晚上仁壽宮大寶殿內到底發生了什麼?楊堅到底因何而死?
正如前文所說,我們沒有穿越的好運氣去觀看楊廣弑父的現場直播,因此也無法給出確切的有關楊堅之死的答案。但是從7月13日至21日這八天楊廣的所作所為來看,楊堅十有八九屬於非正常死亡。
八天時間,比上帝創造這個世界還多出一天,想必楊廣這八天做了不少事情。這八天,楊廣做的最成功的一件事情便是對於楊堅的死“秘不發喪”,這也是做其餘諸事的一個前提和基礎。楊廣隱瞞了楊堅的死訊,並利用這八天的時間做了第二件成功的事情:偽造楊堅的密詔和遺囑。密詔是這八天時間內鏟除異己用的,遺囑是八天過後繼承大統用的。
楊廣偽造的密詔有三份,一份是令大皇子楊勇自裁,徹底消除這個對他最具有威脅的隱患;一份是抓捕包括柳述、元岩在內的柳黨重要成員,將朝廷變成自己的朝廷,最起碼是對自己無害的朝廷;最後一份是令此時鎮守並州的漢王楊諒回京議事,楊諒是目前楊廣唯一的弟弟(死的死,廢的廢,隻有獨此一份了),把他召回京來,主要是安排下父皇的後事,因為此時還不能把楊堅已死的消息公布於眾,因此便借用楊堅的名義和公章給楊諒發去了密詔一封。後世有人認為楊廣召楊諒入京的目的是除去最後一個對他有威脅的弟弟,但事實並非如此,楊廣從來不認為楊諒會對他產生威脅,關於這一點我們會在後麵詳細交代。
三封密詔,楊勇順利被除,被一段白綾吊死在東宮別院的歪脖子樹上;柳黨盡數被抓,隨後或被貶官、或被放逐,失去了朝堂之上的統治地位;楊諒,出乎楊廣的意料,竟然看破了密詔的真偽,沒有乖乖回家,反而豎起了造反的大旗,為我們上演了一段無聊乏味類似《無極》的大片:看起來場麵很大,實際上狗屁不通,白白浪費了人們的感情和下電影的時間。秘不發喪、偽造密詔、代寫遺囑,這全都預示著楊堅的非正常死亡。若楊堅真的是病死,那楊廣和楊素根本不用費這麼大的勁:等楊廣一登基所有的問題就都不是問題了。楊廣之所以做了這麼多登基前的準備工作,恰恰是因為其心虛,怕中途被反對他的人看出楊堅身上的貓膩。除去了楊勇和柳述等人,剩下的或是自己心腹,或是膽小怕事之輩,即使發現楊堅屬於非正常死亡的事實也隻好把真相埋在肚子裏慢慢爛掉,不敢說出什麼不利於新皇的話來。關於楊堅的死,本書堅信不是楊廣親手所為,畢竟是自己的親生父親,想來沒有誰能下的了手。楊堅的死也不可能如同史書記載的那樣由張衡持燭台擊殺,那種死法太過血腥,也不利於掩人耳目。根據當時的社會大背景,殺楊堅的場景最有可能是這樣的:一位戰戰栗栗的小宮女在楊素的逼迫下,一勺一勺喂楊堅喝下了加料的中藥,隨後,楊堅暴斃,小宮女也因愛主心切投井自殺,緊接著楊廣派人封鎖消息,開始了繼承大統前的一係列準備。這便是本書認為的楊堅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