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勝不爭,懂得舍取之道(1 / 3)

好勝不爭,懂得舍取之道

隻有無爭,才能無憂

壁立千仞,無欲則剛。一個人若能去除私欲,就能無所畏懼;無所畏懼,就能一身正氣,剛直不阿,辦事公道,成就事業。欲是人的一種生理本能。人要生活下去,就會有各種各樣的"欲":餓了有食欲,渴了有飲欲,困了有睡欲,冷了有暖欲,缺東西用時有物欲,情竇初開時有情欲。但是,凡事總要有個尺度。欲望多了、大了,就要生貪心;欲望過多過大,必然欲壑難填。貪求私欲者往往被財欲、物欲、色欲、權欲等等迷住,貪求私欲的危害實在太大了。

《韓非子?解老》說:"有欲甚,則邪心勝。"

唐玄宗李隆基在位前期,勵精圖治,將唐王朝推上盛世的頂點,這就是曆史上有名的"開元之治"、"天寶盛世"。後來,他窮奢極欲,享樂無度,寵幸楊貴妃,從而導致了延續八年的"安史之亂",致使生靈塗炭,山河失色,唐王朝由此轉盛而衰。

中國傳統文化強調"義以為上"、"見義勇為"、"殺身成仁",即要有為了堅持正義敢於犧牲個人一切的精神。而剛直不阿的品德,則是這種精神的體現,也是古今賢人在道德修養方麵所追求的目標。

《後漢書?酷吏列傳》記載,董宣任京都洛陽令時,湖陽公主(漢光武帝劉秀的姐姐)的家奴,無端打死賣唱的父女二人,董宣智捕凶犯,就地正法。公主告到劉秀那裏,劉秀要將董宣亂棍打死。董宣陳述情由後,"以頭擊楹"欲自盡。劉秀見狀,又讓太監攙架董宣,強迫他向公主磕頭謝罪,而董宣"兩手據地,終不肯俯"。劉秀見他鐵骨錚錚,稱之為"強項令",即剛正倔強,不可使之低頭屈從的縣令。董宣的"剛",源於"無欲"。他一心秉公,不惜生命,不戀官位。至於生活,更是儉樸,74歲時死於任上,"布被覆屍",家中僅有一輛破車和幾斛大麥。

老子說:"隻有無爭,才能無憂。"利人就會得人,利物就會得物,利天下就能得天下。從來沒有聽說過,獨恃私利的人,能得大利的。所以善利萬民的人,如同水滋潤萬物而與萬物無爭,不求所得。所以不爭的爭,才是爭的上策。所以老子說:"隻有不爭,所以天下無有能與他相爭的了。"這就是虛己無我的作用。

以虎門銷煙聞名中外的清朝封疆大吏林則徐便深諳放棄的道理。他以"無欲則剛"為座右銘,曆官40年,在權力、金錢、美色麵前做到了潔身自好。他教育兩個兒子"切勿仰仗乃父的勢力",實則也是為人處世的準則。他在《自定分析家產書》中說,"田地家產折價三百銀有零"、"況目下均無現銀可分",其廉潔之狀可見一斑。他終其一生,從來沒有沾染擁姬納妾之俗,在高官重臣之中恐怕也是少見的。

林則徐曾手書一副自勉堂聯:"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上聯告誡自己廣泛聽取各種不同意見,下聯砥礪自己杜絕私欲,做剛直不阿的好官。

今天,麵對錯綜複雜的大千世界,麵對來自各方的種種誘惑,我們將何以處之?什麼都想要,會累死你。"無欲則剛",該放就放,是人生最寶貴的經驗,將使我們能在障眼的迷霧中辨明方向,勇往直前,將使我們在與邪惡的鬥爭中伸張正義,克敵製勝;"無欲則剛",使人如同蒼鬆翠柏,不怕烏雲翻卷,不怕雨暴風狂,挺立世間,永不摧折。

成敗盡在取舍之間

"執著"的意思就是"恒心"、"決心"、"堅持不懈"、"持之以恒"等。但如果過分執著,反而會適得其反。因此,無論做事還是做人都不要過分執著。

有一個這樣的故事:有一個學僧到法堂請示禪師道:"禪師!我常常打坐,時時念經、早起早睡、心無雜念,自忖在您座下沒有一個人比我更用功了,為什麼就是無法開悟?"

禪師拿出一個葫蘆、一把粗鹽,交給學僧說道:"你去將葫蘆裝滿水,再把鹽倒進去,使它立刻溶化,你就會開悟了!"

學僧遵示照辦,過不多久,跑回來說道:"葫蘆口太小,我把鹽塊裝進去,它不化;伸進筷子,又攪不動,我還是無法開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