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圓有度,進退自如
弱肉強食是規律,遇強示弱遇弱示強
在非洲草原上經常有獅子和老虎出沒,它們的體格無比強壯,動作也極為迅猛。對於狼來說,這些家夥毫無疑問是它們肉食競爭中的強勢對手。一旦遇到了這樣的大型動物,狼也就隻能吃一些它們的剩餘之物,而當狼遇到一些實力相對弱小的動物時,它們就會主動發起攻擊。
因為它們深深地懂得:欺軟怕硬是動物的天性,弱肉強食是世間的自然規律。隻有遇強示弱,遇弱示強,才能長久地在自然界的叢林中生存下去。這就是一種剛柔相濟的處世智慧。
人不容易改變自身的強與弱,然而卻可以用自身示強或示弱的方式來為自己爭取有利的地位。誠然,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有其先天的強與弱以及後天的強與弱,無論是強也好,弱也罷,我們都可以通過學習知識及積累經驗,巧妙地為自己獲得生存的機會,進而為自己爭取比較豐沛的利益。
漢王劉邦派人去遊說九江王英布投降,英布猶豫再三,最後終於勉強地答應了。
英布來拜見劉邦,進門卻發現漢王坐在椅子上洗腳,對他十分冷淡。英布怒發衝冠,覺得受了羞辱,後悔自己來投靠。
可是,等他回到住處之時,卻發現帳幕、飲食、隨從都與漢王的住所同樣,英布此時就十分高興了。
劉邦對英布出乎尋常的傲氣,以"遇弱示強"之法,樹立起自己的權威,隨後又出乎意料地對他加以重視,告訴他在這裏能夠得到所追求的東西,使其真正死心塌地地效忠於自己。一個人在社會上闖蕩的時候,遵循"遇強則示弱,遇弱則示強"的法則是十分有必要的。在叢林的生態圈當中,強與弱看起來似乎是天定的,誰也不可能去改變。但人類社會卻不同,人類固然也有先天的強與弱以及後天的強與弱,然而人類因為有智慧,可以通過學習及經驗的累積,在社會叢林當中巧妙地獲取更多生存的機會。
"遇強則示弱"的意思是:在你碰到的人實力明顯高於你的時候,你就不必為了自己的麵子或意氣而與他強爭下去,因為一旦硬碰硬,固然也有可能摧折對方,但毀了自己的可能性也是很高的,因此在這個時候你不妨示弱,從而化解對方對自己的戒心。恃強淩弱,勝之不武,這是大多數的強者所不屑於做的。然而也有很多侵略性格的"強者"有欺負"弱者"的習慣,因此示弱也可讓對方摸不清你的虛實。一旦攻擊失效,他便有可能收手,而你則獲得了生存的空間,並逆轉兩者態勢。至於要不要反擊,你要慎重考慮,因為反擊時你也會有所損傷,這個利害是要加以評估的,何況還不一定能擊敗對方。須謹記,"存在"才是主要目的。
"遇弱則示強"的意思是:如果你碰到的是實力較弱的對手,那麼就要顯露你比他"強"的一麵。這並不是為了讓其來順從你,或滿足自己的虛榮心、優越感,而是為了抵製弱者普遍的一種心態:不甘願一直做弱者--因此他會在周遭尋找對手,好證明其也是一個"強者"。你若在弱者麵前也示弱,正好引來對方的殺機,徒增不必要的麻煩與損失。反之,示強則可使弱者望而生畏,知難而退。所以,這裏的示強是防衛性的,而不是侵略性的,而侵略也必為你帶來損失,若判斷錯誤,碰上一個"遇弱示強"的對手,那你不是會很慘嗎?
在社會中,沒有絕對的強與弱,隻有相對的強與弱;同時也沒有永遠的強與弱,隻有一時的強與弱。因此對於強者與弱者,最好維持一種平衡、均勢,國與國之間不易做到這一點,但人與人之間卻不難做到,隻要你願意,也不論你是弱者還是強者,"遇強示弱,遇弱示強"僅僅是其中的一個方法罷了。
擊強則弱,擊弱則強。春秋大謀略家管仲說過:"攻堅則韌,乘瑕則神",孫子也說過:"兵之形避實而擊虛",指的就是這個道理。所以當你攻擊對手的弱處時,你就是強大的;反之當你攻擊對手堅固的部位時,你就是弱小的。聰明的企業決策者,運用這樣一條規律,就能夠取得製敵的主動權,大敵當前決不貿然出手,而是等待時機,收集信息,尋找對手的脆弱部位,然後集中力量,一舉擊中其要害。
當你擁有的競爭力與強大的對手相同的時候,當你開發的產品與行業領導者一樣時,當你的技術、品牌不如對手時,當你的人員素質不如行業水平的時候,你成功的可能性就自然很低。然而如果你發現強大對手弱處的時候,針對該弱處采用差異化、專一化、空隙化等策略時,很有可能就會反敗為勝。
技藝高超的庖丁在解牛時,決不用刀亂砍,而是瞧準關節之處再下刀,照此去做就不必再費很大力氣。
人總是有短處、有弱點的,在事業與競爭中為了取勝,當然要揚長避短。遇強示弱,遇弱示強,這是一種成功而有益的處世之道。
傻要傻在虛處,精要精在實處
"難得糊塗"曆來被推崇為高明的處世之道。聰明人不傻裝傻,大智若愚。糊塗人恃才自傲,鋒芒太露遭嫉恨,也樹立了敵人。功高霸主不知給多少下屬臣子招致殺身之禍。適時"裝傻"是與領導交往最重要的技巧:不把自己的高明表露出來,對於對方的錯誤更不能糾正。人際交往中,裝傻可以為人遮羞、自找台階、迷惑對手。
假裝糊塗是要你不糊塗裝糊塗。有些事情在平常處世交往中收縮性大,變通性強,問題的真相也不甚了了,這時要想緩解矛盾你就隻有用裝糊塗的辦法,才能擺脫被動局麵。
裝傻和天生的傻裏傻氣是完全不同的,裝傻者是危險人物。
公元239年,魏少帝曹芳受曹爽專權,架空了司馬懿的兵權。司馬懿雖然甚為不滿,但一時又無能為力。為了免遭曹爽的再度加害,同時也為了隱蔽自己,以待時機,司馬懿告病居家,不問朝政。一日,曹爽派心腹李勝去探視司馬懿,以查虛實。司馬懿也知道曹爽的用意,因此,當李勝來到時,隻見司馬懿躺在床上,兩個家仆正在喂他喝粥,米粥灑滿了前胸。李勝和他說話時,司馬懿還故意做出氣喘籲籲的樣子,話也聽不明白,說也說不清楚。李勝回去後,詳細報告給了曹爽,並說:"司馬公不過是尚有餘氣的屍體而已,形神已離,大人不必再對他有何顧慮了。"曹爽最感棘手的就是司馬懿,聽到他不久於人世,心中無比高興和放心,在朝中更加肆無忌憚了。而司馬懿則加緊秘密組織力量,後來,魏少帝曹芳拜謁高平陵,曹爽兄弟及其親信皆隨同去前往,司馬懿便乘機發動了兵變,廢免了曹爽兄弟,將其全部處死,成功地打了一次"醉拳"。
在政治風雲變換中,有時候危險就在你麵前,通過裝傻弄呆,可以有效地達到逃避危難、保全自身的目的。
著名的軍事大師孫臏,遭到龐涓暗算後,身陷絕境。然而孫臏不向惡勢力妥協,他決定佯狂詐瘋,以傾龐涓的警惕之心,然後再圖逃脫之計。一天龐涓派人送晚餐給孫臏吃,隻見孫臏正準備拿筷子時,忽然昏厥,一會兒又嘔吐起來,接著發怒,張大眼睛亂叫不止。龐涓接到報告後便親自來查看,隻見孫臏痰涎滿麵,伏在地上不停地大笑,過了一會兒,又不停地大哭。龐涓非常狡猾,為了考查孫臏狂瘋的真假,命令左右將他拖到豬圈中,孫臏披發覆麵,就勢倒臥豬糞汙水裏。
此後龐涓雖然半信半疑,但對孫臏的看管卻比以前大大地鬆懈了。孫臏也終日狂言瘋語,一會兒哭一會兒笑,白天混跡於市井,晚上仍然回到豬圈之中。不久,龐涓終於買下了孫臏推銷的"傻氣"而自變愚蠢,相信孫臏真的瘋了,而孫臏也終為齊使者秘密帶回齊國,保全了有用之身。
明朝建立之初,朱元璋為了保住江山,對朝廷和地方的官僚好貪舞弊、嚴重損害皇朝利益的行為進行了無情的打擊和懲治,其用刑的野蠻殘酷程度超過了曆史上的任何帝王。為了免遭殺戮,有的官僚不得已裝瘋賣傻,以逃避懲治,禦史袁凱惹怒了朱元璋,怕被殺頭,也假裝瘋癲。朱元璋說瘋子是不怕痛的,叫人拿木鑽刺他的皮膚,袁凱咬牙不吭。回家後,自己用鐵鏈子鎖了脖子,蓬頭垢麵,滿嘴瘋話。朱元璋還是不大相信,於是就派人去探察了一下。袁凱瞪著眼對來人唱"月兒高"的曲子,爬在籬笆邊吃狗屎。朱元璋聽了使者的回報,才不追究。實際上朱元璋又受了騙。原來袁凱知道皇帝不相信自己瘋了,還會派人來偵查,預先叫人用炒麵拌糖稀,捏做狗屎狀,散在籬笆下。當來人到時,他就大口大口地吃那些假狗屎,這才救了他的一條老命。可見"推銷傻氣"有時也是多麼的辛苦和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