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圓有度,進退自如(3 / 3)

屈與伸,也是進德與致用的統一體。屈是伸的基礎,伸是屈的完成。如果沒有了屈與伸,那麼也就沒有了往來變化,也就沒有了人的成長與完善。隻有二者和諧統一,才能厚積薄發,利於安身。就屈伸相感的方麵講,一屈一伸也是"往來不窮之謂通"。"往來不窮"就是造成變化,變化而通泰,就是成就合理的、合目標的人生。

在現實生活中,一談到屈伸,好像總是給人一種"圓滑"的感覺。尤其在談到"屈"的時候,就好像是要在原則問題上妥協一樣。其實並不是這樣的,"大丈夫能屈能伸",所謂"大丈夫",就是"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行與,與民由之;不得誌,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這樣的大丈夫,他的屈無論如何也不能謂之是沒有原則的妥協。大丈夫能夠認清形勢,適當行屈,時機一旦成熟,他就能很快找準自己的位置,使自己得以伸展。

因此,屈與伸就是厚德載物和自強不息精神最好的結合,也是德性修養和經世致用的有機統一。

屈與伸不僅是自然界裏普遍存在的現象,同時還是人類自身不可或缺的生活智慧。日月交替,就有了光明,寒暑變化,就形成了年歲,這是天道的屈伸。尺蠖屈伸,就造成了移動;巨蛇冬眠,就保存了自身,這些是動物的屈伸。精義入神,就效用了自彰,利用安身,就崇德了廣業,這些是人道的屈伸。但是,因為天道自然"鼓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所以,人的屈伸,不僅需要德性涵養,而且還需要知性能力,屈伸是進德與致用的統一。

屈伸自如是生活中的一種智慧。在現代生活中充滿了智慧的爭鬥,麵對社會壓力,我們不要一味的強硬,當然也不要一味的退縮,我們要用自己的智慧去爭取,在縫隙中尋找到屬於自己的人生。要能屈能伸,要適度地接受委屈,也要慢慢地爭取利益,這樣的做法有著綿長堅定的力量。就像老子所言:水柔弱而勝萬物。你如果一味的冒進,那樣到最後要麼有可能是你被摔得頭破血流,甚至使許多的親人陪著你受傷,要麼有可能是你什麼也堅守不住,就敗了。

另外,就是千萬不要忘記給生命一個弧度。有個人曾試圖把一張單薄平滑的紙張放在桌麵上豎起來,然而他花了好半天的功夫,最終也沒有達到目的。後來他無意中把紙卷成筒狀在手上玩,過後把紙展開,發現這張紙形成了一個不容易被消除的極小弧度,再將紙往桌子上豎放時,很輕鬆地就把它豎穩了。顯然,紙之所以能夠豎起來,就是因為它具備了一個小小的弧度。這個弧度的存在拓展了它的支撐麵,擴大了它的平衡點,讓紙張的豎立具備了很大的可能性。如果是一根寧折不彎的筷子,想使它在光滑的桌麵上豎起來恐怕就不容易了,對筷子來說,筷子頭那麼大的平衡點是與生俱來、無法拓展的,想要實現筷子的豎立,除非附帶其他的外在條件,例如把它插入泥土或沙子之中。筷子本來的屬性就決定了它很難有自己的弧度,所以筷子很難像那張紙一樣可以靠自身的弧度站立起來,這也正是筷子不容樂觀的地方。

做人又何嚐不是如此呢?一個性情耿直、不折不彎的人,在他的人生旅途上反而可能遇到更多的挫折和失敗,無論他怎麼有才氣,怎麼有能耐。相反,一個能屈能伸、能進能退的人,他可能在其他方麵是平庸的,但是在很多場合他卻能如魚得水,顯得收放自如、遊刃有餘。其人生的優勢,正是恰到好處地給自己的生命提供了一個可以立起來的弧度。

所以我們要給生命一個弧度,為我們的人生贏得更多可以站立起來的機會。

方圓處世,和而不同

何謂方圓處世,人們都明白,卻不一定都能做到。方圓處世往往能夠一順百順,如果做不到,就會事事難辦,直至窮途末路。可見,"方圓"之間存在有莫大的智慧。

武王伐紂後封天下諸侯,薑尚封於齊,改革舊製,變易風俗,剛過半年就政通人和,百姓安居樂業。而周公之子伯禽到魯地上任,政令繁瑣,無意改革,三年政局初定。明眼的周公聞此歎曰:"魯國日後服北麵事齊"。果然齊國躋身春秋五霸。這從另外一個方麵對"方圓"做了最好的注釋。

其實,想要方圓處世,首先要做好的就是"和而不同"。《論語》裏有一句名言:"君子和而不同"。意思是說,作為君子,要善於調和各種矛盾,要善於跟別人和諧相處;但與此同時,當自己的意見不同於別人的意見時,要在尊重別人意見的同時有自己獨立的見解。

"和"如五味的調和,一定要有醬、醋、糖、鹽等各種不同的佐料,才能調和滋味。"和"也如八音的合奏,一定要有高下、長短、疾緩等各種不同的音調,才能使樂曲和諧。而所謂"不同",就是說"不苟同",有自己獨立而不移的思想,並且能夠溝通調和左右矛盾的意見。

如果一個人想要方圓處事,"和而不同"的觀念是一定要存在的。孔子最先提出了"和而不同"的觀點。作為處世之祖,他認為:"君子,既要善於與人相處,又要有不同於別人的獨立見解。"孔子的思想,在中國的文化結構中是根深蒂固的,中國的曆史上,"和而不同"的例子不勝枚舉。

曹雪芹筆下的人物能夠帶給我們具有代表性的答案:林黛玉生性多愁善感,不屑於世間的俗套,始終堅持她忠貞不渝的愛情,但卻不能"和而不同",她與當時的社會是格格不入的。所以,賈府的下人們很少有人喜歡她。她鬱鬱而終,被後人稱之為紅顏薄命。

相反的,能夠"和而不同"的寶釵做的就非常好。雖然,她最終的結局也算不上好,但是她在賈家的人緣卻非常不錯,得到老太太的讚揚,成功坐上了在當時人人羨慕的"寶二奶奶"的寶座。

現代社會不懂得"和而不同"的人不在少數,他們或隨波逐流,或一任己為,與這個飛速發展的社會已經嚴重脫節,他們當然不可能成為成功的人士。生活中,如果不能做到"和而不同",會被"人人嚷防",從而事事不順,痛苦的隻會是自己。在多數人都關心的職場中,如果不能夠做到"和而不同",後果可能會更加嚴重,一定會被上司以大局為重,把你逼到無"立足之地",最終走人了之。

其實,"和而不同"存在於每時每刻間,其思想隨處可見。世界最大型的超級市場--美國沃爾瑪連鎖超市曾經就做了一個這樣的決策:把啤酒與嬰兒尿片放到同一貨架售賣。這個把飲用食品與生活用品放於同一地方的做法在世界所有超市中實屬首例。結果,啤酒與嬰兒尿片的銷量同步上升,引起同行經營者的羨妒與不解。其實,原因很簡單,沃爾瑪的營銷人員用一年時間做了份調查,很多美國媽媽經常會讓丈夫下班後去買嬰兒尿片,把尿片放在丈夫們必然記得買的啤酒旁邊,二者的銷量能不上升嗎?不用大肆宣傳,不用和同行打價格大戰導致惡性競爭,"和而不同"的思想,令這所全世界最大型的超級市場在優勝劣汰中處於不敗之地。

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多少人說他文章空洞無物,多少導師要他"別寫三歲小孩的玩意",他都以一笑而報之。終於,他的散文集《花未眠》轟動了世界,淺淺的一句"淩晨四點鍾,發現海棠花未眠。"感動了多少心靈。

在這個不斷變化的社會當中,我們需要"和而不同",更需要做到"和而不同"。這就要求我們要有自己的主見,在遇到一些事情時,應該積極而認真地去思考、去分析。在最關鍵的時候,一定要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走自己的路,做好自己應該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