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傻裝得像,竅門自然也就被其摸到了。外表一副憨相,愣頭愣腦,言行舉止都是傻乎乎的樣子,骨子裏門檻精。傻要傻在虛處,精要精在實處,一旦裝傻裝到了這種程度,那麼自然就可以稱上裝傻高手了。
人生的煩惱和悲劇,不是因為拿不起,而是放不下
"提得起,放得下"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時勢造英雄,大運來時,振臂一搏,幹下一番事業,可謂提得起;大限未至,急流勇退,主動舍棄名利,可謂放得下。古代有韓信,天下大亂之時,受封拜印,明修暗度,攻無不克,戰無不勝,一時豪傑,多少美談,算是提得起。鳥兔走,弓不藏,天下定,忘還鄉,惹來殺身之禍,隻是因為放不下。由此可見,"提"可以成名,"放"可以保身。
人生就好比打井水的水桶,能夠提得起來,也能夠放得下去。
我們看到很多的政治人物、演藝人員,一旦不如意的時候,就放不下。一般平民百姓,在愛情上、學業上、事業上受到挫折,也常常會放不下。放不下自然也就提不起,因此就會覺得前途艱難,嚴重者甚至會生出自殺的念頭。
有一個婆羅門的外道,一次帶著兩個花瓶去見佛陀。佛陀一見麵就叫他放下,婆羅門依言放下手中的花瓶。佛陀又叫他放下,他又放下了另一隻花瓶。佛陀又說:放下!婆羅門不解:我已經都放下了,你還要我放下什麼呢?佛陀對他說:我叫你放下,不是叫你放下你手中的花瓶,而是叫你放下你的傲慢、驕矜、嫉妒、怨恨等不善的念頭與不好的情緒,這些都要放下。
對於一般的人來說,要想讓其放下功名富貴是很難的,要其放下心中的喜怒哀樂,更是不容易。放得下的人,首先就應該先放下自己,其次放下周圍所有的一切。所謂放下並不是沒有自己,而是指沒有對抗心、沒有舍不得之心。我們雙手空空地降臨人間,死時又能帶走些什麼?又有什麼東西放不下?可以隨時隨處對任何事物無牽無掛,才談得上是自在、是解脫。
現在,社會上有這樣一句名言:放下身段!因為世間終究是花無百日紅,人無千日好。能夠放下身段,才能放得下,提得起。能放得下,就是為了能提得起。放下自我,奉獻自己;放下私利,成就社會大眾。提起之後能夠放下,才會舒卷自如;放下之後又能提起,才是所謂的自由自在。
法國的哲學家、思想家蒙田說過這樣的一句話:今天的放棄,正是為了明天的得到。在這個世界上,為什麼有的人活得輕鬆,而有的人活得沉重?前者是拿得起,放得下;而後者是拿得起,卻放不下,所以沉重。
人生十有八九是不如意之事多,有贏就有輸,有得就有失。拿不起,是沒有魄力;放不下,是過於執著。拿得起,放得下,笑著麵對人生的風風雨雨,生活就會少一些煩惱,多一些快樂。人生也是無常的,再精明的人也總會有失算的時候,再精彩的好戲也總會有落幕的時候,然而有的人拿得起放不下,於是他的一生便有了許多的缺憾。
有一個老板,從一個打工仔做起,20世紀80年代末創建了一家房地產開發公司,生意一路順風,幾年工夫就賺了幾百萬。但是到了20世紀的90年代,市場風雲變幻,一下子讓他又賠了個精光,這使他放不下,想不開,隨後便跳樓自殺了!
這個老板的結局比那些拿不起的人們還要更糟,很多人都想發財卻沒有發財,沒有發財還能照樣有滋有味地過平常日子,因為他們放得下。錢財是身外之物,拿得起就拿,拿不起就把它放下,為什麼要死死地抱住它,讓它把自己壓垮,甚至壓死?
然而最糟糕的就是那種既拿不起又放不下的人,他們的本事不夠,想當官當不上去,想發財也發不了,折騰來折騰去還是個平民百姓,偏偏又不甘心不服輸,明明是摘不到的鏡中花撈不起的水中月,又偏要沒完沒了地在那裏摘在那裏撈,之後便怨天尤人痛苦不堪,就像整個世界都在跟自己作對,全世界的人都欠了他的債。這種人的人生沒有風光過,也沒有快樂過,全都在黯淡和痛苦中慢慢耗盡了。
人生的煩惱和悲劇,多半不是因為拿不起,而是放不下。因放不下而過得很苦很累,卻又享受不到生活樂趣的,比比皆是。
外圓內方,善於融通
要做到外圓內方,善於融通,那麼首先就要做到水的柔弱和不腐。
柔是道家很重要的一項處世哲學,其倫理意蘊在於崇尚"謙下"、"不爭"之德。"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水"的性格,是道家"靈"與"柔"精神的生動體現。水性柔順,明能照物,滋養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有功於萬物而又甘心屈尊於萬物之下。正因為如此,那些有道德的人便以水的柔性效法,溫良謙讓,廣泛施恩卻不奢望報答。
水處柔弱,柔能克剛;水處流動,流水不腐。水處卑下,善於迂回,知迂回則無損;水善於忍讓,善於融通,善於滲透,在一派柔弱之中,得以流暢,充滿活力,這才是具備了真正的力量。
水除了自己流動以外,水流還不時帶動其他物體,促使或者幫助其他事物行動;水遇到阻力或障礙時,水力即隨之相對增加,它放出全部能量,與障礙物進行衝擊。水的循環周而複始,無論如何變化,都永不消失自我。
水的運動給了我們一個啟示:要保持思想開放。唯有開放才能處於與外界不斷交換與流動之中,吐故納新,新陳代謝,才能保持活力之源。
水流無處不到,雖然有時非常細微,可也能滴水穿石。水流潤物細無聲,時常滌蕩著汙垢,水經河流,注入大海,蒸發為雲,降落為雨,滋養大地。水的融通理念啟示我們,要能夠容忍異質文化存在,唯有容百川才能強大。各種要素有效地融合在一起,才能創造出價值。
水的特性體現了方圓結合、善於融通的道理。曆史上,有很多事也說明了這一點。
春秋時期鄭國的宰相子產在執政過程中,就很好地運用了方圓結合之道,善於融通之法。在振興農業和建設軍隊上,他製定了剛硬嚴厲的政策,而在教育政策的製定上,則表現得非常寬容。因為他深知:如果君主嚴刑峻法,過於苛刻,就會使人們畏而遠之;如果太寬鬆,就會使臣子驕縱跋扈,不易駕馭。所以必須恩威並濟,把握好火候和時機。可以說,他的執政之道就在於剛柔並濟,把握住了高壓和懷柔兩種政策的最佳尺度。正因為他深知方圓結合、善於融通是行之有效的處世手段並給以積極的運用,才收到了很好的治國效果。
屈伸有度是生活的智慧
常言道:大丈夫能屈能伸。能屈就是在客觀形勢對自己不利的時候,能夠守靜待時;能伸就是在外在環境對自己有利的時候,能夠時取有為。能屈能伸是人的一種美德,能屈能伸更是人們處世的一種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