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自在方圓中(1 / 3)

人生自在方圓中

方圓之道蘊藏了成功之道

先說方,做事要方正,便是說做事要遵循規矩、遵循法則,絕不可亂來,這個道理在中國已流傳了幾千年。

中國人常說的"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有所不為才可有所為",就是"方"這個道理。

每一個行當都有自己不可逾越的行規。做官就要奉守清廉的原則,從一開始就要做好承受清貧的思想準備,如果做官開始的動機就不純或慢慢變質,企圖以權謀私或權錢演變,那這個官就絕對當不好。

為商要奉行的金科玉律是一個"誠"字。真正的大商人必定以誠行天下,以誠求發展,絕不會行狡詐、欺騙之伎倆,為一些蠅頭小利或眼前得失而失信於天下。韓國因商業樓倒塌而產生的震驚世界的慘案,便是因為韓國的建築承包商在建造大樓時偷工減料;中國生產鱉精廠家被曝光,就是因為生產鱉精的廠家生產的竟是沒有鱉的鱉精,他們都犯了行商的大忌。

再說圓,做人要圓融。這個圓融絕不是圓滑世故,更不是平庸無能,這種圓是圓通,是一種寬厚、融通,是大智若愚,是與人為善,是居高臨下、明察秋毫之後心智的高度健全和成熟。不因洞察別人的弱點而咄咄逼人,不因自己比別人高明而盛氣淩人,任何時候也不會因堅持自己的個性和主張讓人感到壓迫和懼怕,任何情況下都不會隨波逐流,要潛移默化,別人而又絕不會讓人感到是強加於人......這需要極高的素質,很高的悟性和技巧,這是做人的高尚境界。

方圓之道蘊藏了成功之道,掌握了做事為人的方圓之道,成功離我們就很近了。

可方可圓,中庸之道

人生的價值就在方圓之間,方是做人的脊梁,圓是處世的錦囊。

方外有圓,圓中有方,以不變應萬變,以萬變應不變,才能無往而不利,才能容得萬事萬物,同時也能為萬事萬物所容。

人生就像大海,處處有風浪,時時有阻力。船頭之所以造成尖形或圓形,是為了劈波斬浪,更快地駛向彼岸。處處摩擦、事事計較者,哪怕壯誌淩雲,聰明絕頂,也往往落得壯誌未酬淚滿襟的後果。絢麗的人生,少不了痛苦的妥協。

可方可圓,能夠把圓和方的智慧結合起來,做到該方就方,該圓就圓,方到什麼程度,圓到什麼程度,都恰到好處,左右逢源,就是古人說的"中和"、"中庸"。

中庸二字,並不難理解。一個圓的"中"是它的圓心;一個四邊形的"中"是對角線的交叉點。但現實生活中,中庸要比這更複雜。

中國古代聖賢大都推行中庸之道,他們之所以成為聖人,也與他們處世的中庸有關。

孔子是一個處世大師,他不如顏回仁德,但可以教他通權達變;他不及子貢有辯才,但可以教他收斂鋒芒;他不如子路勇敢,但可以教他畏懼;他不及子張矜莊,但可以教他隨和。孔子雖不具備他們各人的長處,但是避免了他們的短處,他之所以勝於人,就在於中庸之道。

荀子也深知方圓之道,他說,對血氣方剛的人,就使他平心靜氣;對勇敢凶暴的人,就使他循規蹈矩;對心胸狹隘的人,就擴大他的胸襟;對思想卑下的人,就激發他高昂的意誌。他左之,則右之,他上之,則下之。總之,一切以中和為尺度。

"取象於錢,外圓內方"是近代職業教育家、中國民主同盟領袖黃炎培為自己書寫的處世立身的座右銘。他在1946年調解國共衝突時,委曲求全,從未與蔣介石拉下臉,而當蔣以"教育部部長"許願企圖將他誘入偽"國大"泥淖時,黃卻不為所動,回絕道:"我不能自毀人格",維護了政治氣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