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莫測,防人之心不可無(1 / 3)

人心莫測,防人之心不可無

善見未萌,防患未然

高明的棋手總是在形勢變化尚處在萌芽階段、還沒有顯出來的時候就已經預料到了棋盤的走勢,而平庸的棋手直到形勢變化完全顯現出來的時候還看不清楚全盤的局勢。所以,在現實生活中,善於知微,有先見之明,才能防患於未然。

在圍棋中,一個棋手的功底是否深厚固然重要,但與對手決勝高下時,正確的形勢預測也異常重要,沒有一個正確的形勢預測,必將影響自己的戰略,會茫然不知道自己下一步該幹什麼,或許還會導致"差之毫厘,失之千裏"的結果。

這就是古人所言的:"智者見於未萌,愚者暗於成事。"

有一位客人去拜訪朋友,看見朋友家的煙囪是筆直的,旁邊又有一堆木柴,就對主人說:"要把煙囪弄彎,把木柴搬開,否則會引起火災。"主人聽了不做聲,也不理這些事,沒多久果然失火了。鄰裏的人好心的紛紛過來救火,終於把火撲滅。主人於是殺牛擺酒席,宴請幫忙救火的人。頭發被燒、身上被火灼傷的人坐在最上位,其餘依客人的功勞入座,但是卻不去請建議弄彎煙囪的那位客人,試想如果主人當初聽那位客人的話,根本不必浪費牛、酒,也不會有火災發生。

漢朝宣武時,霍光家族生活奢侈糜爛,茂陵的徐福說:"霍家定敗亡。在眾人之上,而生活奢侈,這是敗亡之所在。"於是上書皇帝,表示:"霍家生活奢靡,陛下即使疼惜他們,也該適時地加以抑製,不要使他們走上敗亡之路。"

後來,霍家果然因謀反被除,董忠等人因為發現霍家謀反的行為而被封侯。

於是有人替徐先生上書:"現在茂陵的徐福幾次上書,提醒霍家可能會有叛變的行為,應該加以防範、杜絕。要是先前依徐福的話去做,那麼就不會有割地封爵的耗費了,並且國家一樣安全平靜。如今這件事情已結束,而徐福卻得不到封賞,盼望陛下能明察徐福的建議,而讓他居於高位。"

書信上奏,皇帝就派人賜徐福帛十匹,任命他為郎官。徐福因"見於未萌"而被封官。

事情結束之後,還處於愚昧狀態是不可取的。那麼,未雨綢繆其實該是我們要努力學習的。能夠看清楚發展走向,不被一時成敗所迷惑,這才是高手的風範。正如下棋,走一步看一步是臭棋,走一步看三步是好棋,能看五步是高手,就是這個道理。

智者深謀遠慮防患於未然

在現實生活中,有先見之明,這才是高明的處世之道。

範蠡侍奉越王勾踐,辛勤勞苦,盡心盡力,為勾踐深謀遠慮二十多年,最終滅了吳國,洗刷了會稽恥辱,號令中原各國後,勾踐稱霸一方,範蠡也被封為上將軍。

返回越國後,範蠡認為盛名之下,難以長居久安,而且勾踐的為人可以跟他同患難,很難跟他同安樂,於是他寫信告別勾踐辭官。勾踐說:"我將和你分享並擁有越國。不然,我就要懲罰你。"範蠡說:"君王根據法令行事,臣子依從誌趣行事。"隨後裝上他的輕便珍寶珠玉,私自和他的家仆隨從乘船飄海而去,最終也沒有返回越國。

範蠡後來經商積聚財產累計達到萬萬,世稱陶朱公。他頤養天年,老得善終。

而與範蠡曾同朝為官的文種卻相反。

範蠡離開越國後,從齊國給大夫文種送去書信說:"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的長相脖子很長,嘴尖得像鳥喙一樣,可以跟其共患難,但不可以共歡樂。你為什麼不離開呢?"文種看了書信,不加理會,認為範蠡說的沒道理。後來,有人進讒言說文種將要作亂,越王於是賜給文種寶劍,說:"你教我七種討伐吳國的計謀,我用了其中三樣就打敗了吳國,還有四種在你那裏,為我到先王那裏試用這些計謀吧。"文種於是自殺。

範蠡正是因為有先見之明,所以及早離開了"可以同患難,不可以同安樂"的越王勾踐,一生逍遙自在;文種卻不然,沒有清醒地預料到即將出現的情況,最後落得性命不保。

即使是自己的眼睛,有時也會欺騙你。所以,很多時候,我們不僅要用眼睛,更要用心去看,用心去思考。事情往往就是這樣,如果你仔細觀察,會發現它的真相往往和表麵上看到的完全相反。

俗話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如果你不懂得"遠慮",那憂患離你也就不遠了。因此,聰明的人總是十分注意保持高度警惕,"既勝若否",以防萬一。

"既勝若否"意為在競爭勝利者的身前身後,一定有人在睜大雙眼,伺機取而代之。如果勝利者放鬆戒備,驕傲自滿,稍有失足,便可能為人提供可乘之機,轉勝為敗,化強為弱。

武則天時,有一個負責傳遞消息的舍人叫元行衝,此人學問淵博,多才多藝,狄仁傑很器重他。元行衝數次規勸狄仁傑說:"凡是居家過日子,必須有所儲備。肉幹、酒是用來食用的。我暗想明公之門,山珍海味,無奇不有,一定多得不得了。但我元行衝懇請您一定要儲備藥物。"狄仁傑笑著說道:"我藥籠中的藥,怎麼可以一天沒有呢?"

這是一段暗語,"藥物",是指發病即遇到意外傷害時的應付措施,防患未然之法。當時,狄仁傑深得武則天的信任,可謂誌得意滿,但他獲得這些並不是不可以失去的,應該防患於未然。

從長之計,體現了一個人對問題把握深度和全局性認識。有些人隻看到眼前利益,而忽略長遠打算,這是鼠目寸光的表現;有些人則能放開眼光,登高望遠,不把一得一失視為要事,而是對人生做長遠考慮,故為聰明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