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人之心不可無
俗話說:"不招人忌是庸才。"當一個人為自己取得一定成績,為自己的爭氣而自鳴得意時,一定要注意"樹大招風"。才高者往往心高氣傲,這往往成為別人嫉妒的理由。
才高者往往成為小心眼兒們嫉妒的對象,而才高者卻往往疏於防範。要知道,心胸狹窄、喜歡嫉妒別人,對常人而言也算不上什麼了不起的毛病,但是如果其妒火過盛,或掌握一定的資源,那你就必須小心了。
才能高的人往往情商較低,表現之一就是輕信,輕信同學、朋友、同事之間的友誼,不能分辨一個人的好壞而區別待之。因此在被人嫉妒、傷害的時候還不明就裏。
戰國時的韓非和李斯同是荀子的學生,韓非口吃,短於遊說,而李斯卻口若懸河,辯才超群。荀子曾考究二人的才學,對他們說:"李斯才露於外,韓非才藏於內,將來官位顯貴者非李斯莫屬了。"
李斯十分得意。私下裏荀子卻獨對韓非說:"得我真學者,隻有你了。論智論計,李斯絕不是你的對手,我不公開讚揚你,隻是怕他對你心存嫉恨,日後對你不利。"
荀子勸韓非以後不要和李斯共事,韓非似信非信,含糊地答應下來。
李斯後來到秦國遊說,果然以其出眾的辯才為秦王贏政賞識,官至丞相。不久,韓非也到了秦地,眼見國富民安,一派萬象更新、蒸蒸日上的景象,知道這是個英明國君統治下的國度,想到可以在此一展宏圖,韓非為之振奮。在韓非來秦國前,秦王讀過韓非的《內儲》、《外儲》、《五蠹》等文章,很是敬重和愛惜韓非,韓非一來秦王就把他留在秦國,想日後重用他。
"人擇明主而仕"是人之常情。然而同行是冤家,競爭對手的強弱將直接關係到自己的命運。可惜當時韓非並不知曉這其中的奧妙。李斯在秦國位高權重,又深得秦王信賴。一山不容二虎,李斯與韓非就此結下矛盾。韓非並非等閑之輩,一旦得到秦王重用,李斯地位則岌岌可危。
剛開始李斯隻想用計將韓非逼走,無奈韓非智高一籌,始終不入他的圈套,李斯把心一橫,索性要對他直接加害。常言道:無毒不丈夫。李斯為除掉韓非,開始不擇手段地加以迫害他。
李斯以先伐趙而緩伐韓等為借口,在秦王麵前輪番誹謗讒陷韓非。日久,秦王漸漸對韓非心生疑竇。李斯見火候已到,不失時機地諫秦王道:"韓非身係韓國公子,終究是心向韓國,必不肯為秦國效力,這是人之常情。日後若放他歸國,定然貽害不淺;不如尋他個過錯,依法誅殺了事。"秦王既已對韓非產生疑心,便同意了李斯不放虎歸山之議,將韓非拘捕入獄。韓非一入獄,就多方設法上書秦王,申辯其冤情。但李斯對此早有所料,預先已將牢獄各關節都堵住,使韓非哭訴無門。
李斯怕秦王日久會明了真相,重新起用韓非,於是急忙派人送毒藥給韓非,催促他馬上自殺。韓非舉杯哀歎說:"先師之言,今日果然應驗了。李斯這無恥小人,無計可施,便害我致死,卻是非君子所能測度的了。"
韓非死後,嬴政果然心有悔意,可是已經晚了。麵對韓非已死的事實,嬴政悵然若失,卻無法改變。
除掉韓非,李斯一方麵除掉一個心腹大患,鞏固了自己的地位,另一方麵又得以借韓非智慧,為我所用,一石二鳥。
我們無暇指責人性的醜惡,也無暇為才高八鬥的韓非鳴冤叫屈,隻是提醒才高者首要學會自我保護:為人不可全拋一片心,害人之心當然不可有,防人之心也絕對不可無。
把"防"一手記在心頭
生活中各種人都有,虛偽的、真誠的、狡詐的、善的、惡的,這是社會的百態。人們總是對陌生人持有高度的戒心,因為出於自我保護,怕陌生人施行欺詐。為此,辨別欺人的各種醜惡之舉便成為智者所必須要防的。
沒有人喜歡被蒙蔽、被欺騙,一個人一旦意識到自己上當受騙,大多咬牙切齒、痛心疾首,所以,人們對欺騙的防範已成為一種自主意識,尤其是生意往來和出門在外,人們對陌生人持有極高的戒心,不願意輕易相信任何一個人,即使是好心提供幫助的人,這是人性的扭曲也是社會的最大悲哀。當今社會騙子無處不在,稍不留意受騙上當在所難免,因為騙人的人總是比防騙的人棋高一招,騙人的招術也可謂"爭奇鬥豔"。
一位從德國回來的華僑,準備到一家非常有名氣的字畫大商店選購幾張齊白石的畫,他花了將近一萬美元買了兩幅齊白石先生的作品,老板賭咒發誓地說是真跡,而且還附著有關部門的證明。閑談中,華僑留下了自己的名片和自己所住賓館的名字。
華僑興致勃勃地把畫帶回賓館,請當地畫院的畫家朋友鑒賞,不料其中一位正是對齊白石先生的畫技有過深入研究的老畫家,他一眼看出畫是贗品,華僑聽了十分惱怒,決定第二天到那家畫店去理論。
但還沒到第二天,他便接到書畫商店老板打來的電話,老板一再道歉,稱自己當時匆忙中將兩幅臨摹的作品賣給了他,商店打烊後,他檢查賬務和收檢書畫時才發現,並請那位華僑明天一早去商店換回或退款。
華僑接到電話,感動不已。第二天,他卷著畫去了畫店,老板香茶相敬,再三就昨天的事道歉,並說如果華僑有意買,他可以將現存的兩幅真跡以合適的價格出售,如果他不願意買,也可以退款。接著,將兩幅精心裱裝的畫從保險櫃中取中。
看對方態度這麼誠懇,那位華僑反倒不好意思起來,按昨天的原價買走了這兩幅真跡。回到德國後,那位華僑突然有一天從一本藝術博物館辦的刊物上看到介紹自己買的這兩幅畫的文章,文中稱,這兩幅畫現收藏於某藝術研究院內。華僑一下子就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