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跋 因為自然而美麗(2 / 2)

人和環境是互相依偎的,環境裏有人的因素,人的感覺也和景物聯係到了一起,比如作者寫麻雀,“鄉村的天空廣袤、湛藍、幹淨。這樣的環境,會培養出許多高智商的飛行者。”感性描寫和理性揭示在他的散文裏是統一的,比如寫麻雀,涉及中國曆史上對麻雀的大屠殺,“麻雀是越挫越勇的戰士。在自然選擇這一偉大的戰役中,麻雀用他們非凡的勇氣和毅力,告訴所有的謀殺者,‘士可殺,誌不可辱。’”在比如刻畫炊煙,“炊煙是村子上空的樹。有粗有細,有高有矮。有繁盛,有枯萎。炊煙的樣子其實很神秘。它記載著一個家庭,一個村子的發展史。”“炊煙是有性格的,如同我們的鄉親,不攀比,不浮華,不沉淪,自自然然、平平淡淡,清清爽爽。”人和景物互相映照,人和景物融合到了一起。

我的一篇散文談裏說到了“元散文”,所謂元散文,就是首次命名,本召散文在某些地方做了有益的嚐試,比如寫鄉村的路,本召說“路是一段時光的磁性碎片”,這是他獨到的體會;他還對魯迅先生說的路,進行了引申,又有了新的發現“魯迅先生似乎也沒有回答什麼是路。他隻是解釋了路的形成要素,人是路存在的原因。路要感謝人,有人走的路,才是一條好路。”擬人是修辭,也是表現手法,更深層的表現手法是對某一種動物、植物的品質和習性進行人格化的開掘。《一根樂觀主義的稻子》便是一篇,“水稻,佝僂著身子,老人似的,向村莊虔誠地膜拜著。這時候的水稻,不光是一種植物,猶如一位飽經風霜的遊子……”這是對水稻對故鄉感情的描述。“父親,稻子,都是田野裏的英雄。他們相互崇拜的模式,是一種幸福的解釋。”寫了收割階段裏的父親和稻子之間的關係。“稻子,走上曬場,須經曆一次脫胎換骨的曆練。”這是對擺放到了曬場上的稻子的描述。“我一直想,稻子,是有氣節的。那孱弱的身軀頂著一個無比巨大的頭顱,任憑風吹雨打,即便,最後走上捶打的刑場,還是無聲無息。這種沉默,就是一座冷凍千萬億年的火山。”勇士一般的稻子品格就被作者挖掘出來了。

寫人,我始終認為不是散文的強項,尤其是寫自己的親人,要極為小心的。魯迅先生寫散文寫了藤野先生,寫了劉和珍,沒有寫過他的父母。我以為好散文是要靠“事件的深刻性”來體現作者的審美高度。寫自己的親人,很難展開。但是讀本召的寫人的散文,尤其是他寫父母的散文,很是感動。他的寫父母的散文對可貴的地方在於是用“事件”突出人物的,《摸摸母親的淚》是純抒情的,但是也是有“事件”的,即寫了母親的得病後的情景,散文裏充滿了動人的細節,如“我彎下腰,掩了一下母親的被角”。《守候老家的一盞燈火》是寫意的,寫了思念故鄉思念父母的心情。《母親的菜園子》是通過菜園子來寫母親的勤勞,“鐵鍬、釘耙、鋤頭不約而同地隨同母親下了地去。翻地,除草,做壟,每一個程序母親都親自一一打理。”《兩個雞蛋拴住你》裏通過兩個雞蛋,寫了父母之間相濡以沫的感情。《是誰偷跑了父親的牙齒》是通過了父親牙齒的凋落的過程,寫出了深深的父愛,“吃菱角的時候,是父親用牙咬開菱角堅硬的外殼;吃魚的時候,是父親艱難的咀嚼著雜亂的魚骨頭。剩下的飯菜,哪一次不是父親的牙一一咀嚼咽下?”

寫散文容易,把一件事情寫到極致很難。孫本召寫《牛妻》把農民和牛之間的情分寫到了極致。“父親有了“紅顏”,連母親有時候也會吃起醋來。”“秀秀拉著石滾在場上轉著圈圈,父親放著長長的韁繩,哼著小曲,清脆的鞭響炸著我的小耳朵,卻永遠落不到秀秀的屁股上,隻是在半空中劃過一道美麗的弧線。”“把一頭牛當作親人來照顧,當作妻子來摯愛,這是我從父親的身上學來的一種品質,一種情感,一種思想。”《父親的星空》把作者自己對父親的感情,充分地表達了出來,“今夜,依舊滿天星光。我覺得我是在彌補自己的愧疚,拉著自己的父親,一步步回家,這個夜晚,我永遠不會迷路,哪怕,四周,伸手不見五指!縱然,天上的星星有千萬顆,我隻要父親這一顆!”這是作者用架子車拉著父親回家的情景。《等飯中》用生活的細節刻畫出了親情無價的味道,“一頓飯,需要一家人在一起吃,才有味道。”

孫本召的《心靈的召喚》是一部在鄉村審美上有成就的書,作者貼近自然與自然生存與共的精神不僅感動了讀者,也在如何解讀鄉村生活方麵給其他作者以諸多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