願天下人還他一個公道(2 / 3)

為了適應經濟重心轉移和鞏固統治的需要,煬皇帝剛即位就下令修挖長塹和營建東都。同時又在江都營建宮殿和城市,把江都建設成為南方的經濟、文化中心。這樣有效地控製了南、中、北的廣大地區,在兩都的鞏固中加強了中央集權和保證了統治機器的正常運轉。當然,東都的營建並非完全是煬皇帝追求享樂所致,而是適應了天下大一統的形勢,盡管煬皇帝在洛陽的時間並不太多,但他的一切活動卻主要是以東都為軸心的。無論是南下、北上,還是西巡東伐,洛陽的中心地位始終沒有變化。從經濟角度看,東都的營建,使天下的中心積累了大量的財富,有力地促進了統治階級官僚機器的高速運轉。其次加強了各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促進了中原經濟文化的繁榮。少數民族諸國的酋長和客商,被請人洛陽,飽覽市容,接受當時全國最先進城市文化的熏陶。總之,東都的營建,適應了曆史發展的趨勢,使洛陽成為全國的經濟、文化的中心,推動了社會的發展。

中國運河的修建,並不始自大隋。曆史進入大隋,天下大一統的局勢已是不可阻擋。煬皇帝為了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形勢,鞏固大隋帝國的統治,使山東、江南之粟能不斷地供應關中,以保證中央官僚機構的需要,在文皇帝開挖廣通渠的基礎上,又三次開鑿運河。煬皇帝就完成了從南到北長達3050公裏的大運河,它是中國也是世界上最長的運河。它連接了黃河、長江、淮河、海河、錢塘江五大水係,從南到北構成了南北水道運輸網和灌溉係統,使貫穿的浙江、江蘇、山東、河南、河南五省的經濟,有了更大的發展,從而也就有效地鞏固了長安、洛陽兩都的地位,密切了中央同地方的聯係,強化了中央對全國,特別是對江南和關東人力、財力的控製。同時也有力地促進了全國各地,特別是運河兩岸城鎮的興起,如杭州、江都、楚州、汴州等等,從長安到洛陽至江都,沿途雖設有離宮40餘所,但每一所離宮就是一個驛站水運碼頭,形成一個新的城鎮,也就是一個新的貿易中心和人文薈萃之地,從而有力地加強了各地的經濟交流。

煬皇帝嗣位後,為了鞏固邊防,在文皇帝581年、585年、587年修築長城的基礎上,又相繼兩次修築長城,以固疆防。長城、禦道修好後,607年8月,煬帝率甲士50餘萬,馬10萬匹北巡,欲圖威服突厥,“旌旗輜重,千裏不絕”,從洛陽出發,經巡涿郡,再至榆林,達啟民可汗王庭。沿途歇宿時,使用了世界上最早的大型活動房屋“觀風行殿”,殿內能容納幾百人,且可隨時裝卸,行殿底下還有輪子滾動。啟民可汗等酋長視此行殿,“驚以為神,每望禦營,十裏之外,屈膝稽顙,無敢乘馬”。煬皇帝在啟民可汗王庭召開了3500名部落酋長的會議,並以儀衛大帳向諸部首領誇示,使“諸胡駭悅,爭獻牛羊駝馬數千萬頭。”高昌、伊吾、黨項、吐穀渾等也相繼來朝。煬皇帝率數十萬大軍北巡,豈獨是為了遊玩?地廣人稀之境,有何值得遊玩之處?150萬大軍本身就是炫耀武力,以達威服萬國之目的,圖個保境安民罷了。

煬皇帝為了開拓南方、北方和西部的疆土,采取了一係列的軍事措施。其中在對南方拓疆的經營活動中,一是兵加林邑(今越南湄公河之東、順化以南至西貢之北),屢戰皆捷,俘敵上萬,追過馬援所置銅柱之南,僅八天就攻拔林邑都城,獲其鑄金廟主18枚,刻石紀功而還。煬皇帝在其地設比景、海陰、林邑三郡;二是三去台灣,加強了同台灣的聯係,尤其是沿海人民去台灣定居,帶去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文化,對開發台灣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煬皇帝因高麗屢侵遼西,又欲複漢世舊藩,曾於大業七年至十年,先後三次發動對高麗的戰爭,天下騷動。高麗亦因連年戰爭而困弊,故遣使來大隋乞降,囚送斛斯政以贖罪,從而結束了對高麗的戰爭。

煬皇帝前,西域久不通中土,也不聞有事於西域。直到大業年間,才遣侍禦史韋節、司隸從事杜行滿,出使西藩諸國,得瑪瑙杯、佛經、十舞女、獅子皮、火鼠毛而返。爾後,煬皇帝複令聞嘉公裴矩,於武威張掖間掌其事,“往來以引致之,其有君長者44國。矩因其使者入朝,啗以厚利,令轉相諷諭。大業中,相率而來朝者40餘國,帝國署西戎校尉以應接之。”裴矩為主張通西域最得力之人,故於其風土、交通,考察甚明。並有詳確之記載,見之於《西域圖紀》三卷,《圖記》中記有44國。交通西域的結果,使得帝國聲望大為提高。大業五年,煬皇帝西巡河右,西域諸少數民族部落,皆佩金玉,被錦朋,焚香奏樂,迎候道左。煬皇帝乃令武威張掖仕女,盛飾縱觀,衣服車馬不鮮者,州縣督課以誇示之。繼大漢以來又一次實現萬國來朝的場麵。同年,煬皇帝親征吐穀渾,破之於赤水,使今青海省全境首次並入中國。於是置河源郡。又於西域之地,置西海、鄯善、且末等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