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爾遜和他的戰士們義無反顧地履行著自己身為英國人的責任,與法國艦隊展開了激戰。這一次,拿破侖的不敗神話被同一個人再次打破。不過,納爾遜在戰爭中也不幸身亡。
法國艦隊的失敗讓拿破侖意識到,征服英國並不是個明智的決定。於是他將目光掃向了東方。那裏,已經有他的一大片土地,但是,還有一個地方沒有劃入他的版圖——俄國。征服俄國的決定成為拿破侖一生中所犯的最大錯誤。他事先沒有充分的準備,沒有考慮俄國的具體環境就貿然出擊。
那是一個異常寒冷的冬天。當拿破侖的軍隊到達莫斯科時,發現那裏的成了一座荒城。原來,俄國人一把火把這裏燒成了廢墟,就連糧食也都燒得精光。由於此前拿破倫已經被俄國人偷襲,糧草被搶劫一空,現在在這個天寒地凍的地方,他找不到一顆米來為士兵們充饑。法國人根本無法再打下去,於是大敗而歸。
也許是拿破侖輝煌的時代到頭了,他的運氣開始走下坡路。歐洲各國趁他不在法國的這段時間,都下定決心除掉這個喜歡侵略別人的暴君。沒過多久,拿破侖就在敵人的包圍之下被擊敗了。
拿破侖大勢已去,隻能簽署退位詔書。他被放逐到意大利一個叫厄爾巴的小島上,這個小島離科西嘉很近。拿破侖到了島上以後,並沒有灰心,他認為自己仍有機會回到法國,重掌大權,於是他開始了秘密的準備。
有一天,整個歐洲都震動了:拿破侖回來了,他在法國海岸登陸了!於是,巴黎政府派人抓捕拿破侖,並把他押送到巴黎。但是,巴黎政府所派的人曾經都是拿破侖的舊部。舊部遇到從前的將軍,都心甘情願地站在了拿破侖的一邊。他們跟著拿破侖回了巴黎。拿破侖再次重掌大權。
見此情形,其他國家自然不能袖手旁觀。於是英德兩國便組成聯軍,聚集在法國的北部,在威靈頓將軍的帶領下,與拿破侖進行決戰。拿破侖迅速組織了一支隊伍前去迎戰。在一個叫滑鐵盧的鎮上,雙方展開了激戰。
拿破侖被威靈頓將軍打敗了。相信很多人都聽過“滑鐵盧”,現在要是有誰曾經一度輝煌,卻突然遭遇了失敗,我們就會說這個人遭遇了“滑鐵盧”。而這個說法,就是來源於拿破侖的滑鐵盧戰役。這場戰役發生在1815年。
在滑鐵盧一役之後,英國人怕拿破侖再次逃跑,就把他流放到茫茫大海中一個叫聖赫勒拿的小島上。小島與世隔絕,拿破侖在這裏孤寂地生活了六年便去世了。很多人說,在聖赫勒拿島上時,拿破侖還打算卷土重來。
拿破侖是整個世界曆史上最偉大的將軍之一,雖然他被稱為暴君,為了成就自己,而不顧整個歐洲人的生命,隨意展開戰爭,但他的聰慧、睿智、勇猛與堅毅的確令人讚歎。
【藏寶箱裏的日記】—— 不知名的勝利者
當我們說到滑鐵盧時,人們想到更多的是拿破侖的失敗,而不是威靈頓公爵的勝利。威靈頓公爵就是當年在滑鐵盧戰役中打敗拿破侖的將軍。有意思的是,很多來到來滑鐵盧戰場上憑吊的人隻知有拿破侖,卻不知有威靈頓。
威靈頓是英國的第21位首相。他是一位優秀的軍事家,曾經獲得俄國、沙俄、普魯士、西班牙、葡萄牙和荷蘭6國授予元帥軍銜。除了他之外,世界上再沒有其他人能夠得7個國家的元帥軍銜。在滑鐵盧大敗拿破侖後,比利時國王授予威靈頓滑鐵盧親王一世稱號,同時,把滑鐵盧周圍1083公頃的森林和土地送給了他。
盡管滑鐵盧有一座威靈頓紀念館,但人們卻極少去那裏參觀。威靈頓紀念館是一座兩層的小樓,那裏原來是威靈頓將軍的總參謀部所在地。
第三回 歐洲家庭的新成員
拿破侖被流放到了厄爾巴島之後,屬於拿破侖的時代就徹底的畫上了句號。一個時代雖然結束了,可是法國的曆史還在繼續進行,法國需要人來管理。於是法國人想來想去,決定從原來的“波旁”皇族中,選出一個人來管理法國。法國人和當初的英國人一樣,喜歡把原來的皇室找回來當統治者,不但如此,選出來的人還都是原來被他們砍頭的國王家的親戚。這次,法國人選出的“波旁”王朝繼任者,也是這樣。
不過,接連從波旁家族裏選出的人都不能管理好法國。法國人有點沉不住氣。他們覺得既然給了波旁家族這麼多機會,他們都沒能把握住,那麼,不必再考慮國王的人選了,他們要建立一個新的共和國,並且為這個新的共和國選出一位合格的總統來。
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法國人絞盡腦汁,費了很大的時間和功夫,最終選擇了拿破侖的侄子,也就是路易·拿破侖來當法國總統。這位路易·拿破侖也不是一個簡單的人物。他一直想成為法國的國王,曾經多次策劃行動,可惜都失敗了。正當他不死心,還在想著如何能當上法國國王的時候,人們卻選了他做法國總統。這正合他的心意。既然當上了法國總統,掌握了權力,他一定有辦法實現自己的願望。
果然,做著歐洲皇帝夢的路易·拿破侖希望能夠像他的叔叔拿破侖一樣,成就一番偉大的事業,於是,他很快登基做了皇帝,自稱為“拿破侖三世”。
登基之後的拿破侖三世野心勃勃,一心要成就大業,他注意到法國的鄰國普魯士正在逐漸走向強盛。這讓他十分眼紅。他覺得,這個正在強大起來的國家將來一定是他統一歐洲的巨大阻礙,於是,拿破侖三世就想先攻打普魯士。
可是,他卻沒有想到,普魯士內部人才濟濟,攻打普魯士根本不像他想的那麼容易。普魯士的威廉國王十分能幹,他還有一位能幹的首相,也就是日後名頭響當當的俾斯麥。
看到法國蠢蠢欲動,俾斯麥也不甘示弱,他和威廉國王商量之後,決定對法國用兵,於是在公元1870年,“普法之戰”拉開了序幕。
在這場戰爭中,拿破侖三世招架不住普魯士的進攻,被打得落花流水。拿破侖三世終於意識到,攻打普魯士是個多麼愚蠢的錯誤。這個國家早已經強大得超過了他的想象。無奈之下,拿破侖三世帶著大批的軍隊投降了。投降之後的拿破侖三世覺得自己顏麵盡失,沒臉再回法國,於是,他帶著部眾,去了英國。
拿破侖三世走了,普魯士人可不願意就此善罷甘休。他們攻進了巴黎,要求法國人賠償他們億萬錢財才肯罷休。法國人中有人對普魯士的這項要求表示了抗議。於是,俾斯麥就將這些人抓了起來。俾斯麥讓人將他們排成一排,告訴他們,如果不給錢,那就槍斃他們。被逼無奈之下,法國人隻好答應賠償,俾斯麥這才放了那些人。
雖然法國在兩年之內就付清了這項賠款,普魯士也沒有再來進犯法國,可是兩國由此結下了仇怨。法國人始終沒有忘記普魯士對他們的威逼。在一直很長一段時間內,他們與普魯士都是死敵。
犯了錯誤,或在失敗之後,人們總是要好好反思才對。法國在經過這次失敗之後,開始反思。法國人認為,普魯士的孩子普遍接受了係統的教育,國民素質普遍很高,而且普魯士訓練軍隊的方法嚴格而有效,所以,他們的士兵才會如此英勇善戰,他們的軍隊才能如此強大。
這些優點,成為了法國效仿的對象。他們模仿普魯士,開始強化自己的國力,從這之後,法國真正地成了一個共和國,開始走上了強國之路。這時候,他的名字叫新法蘭西共和國。
我們再來看看普魯士的情況。
當時,一些小國組成“德意誌邦國”。這些邦國雖然是各自為政,但是各個邦國裏的人說著同一種語言,血統也相似。後來,他們在普魯士的聯合下,組成了一個十分強大的國家,這就是德意誌聯邦共和國。
在普法戰爭之後,普魯士的國王威廉在法國的凡爾賽宮舉行了加冕儀式,當上了德國的皇帝,被稱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之後,德國的國力不斷發展,
在當時,歐洲除了法國和德國逐漸脫離舊的軌道,走向革新之外,還有意大利也開始慢慢強大起來。
意大利也是幾個小邦國的集合。當時那些小邦國有的是獨立國家,有的屬於法國,有的屬於奧地利。其中一位邦國的國王維克多·艾曼努爾看到了德國的成功,於是也想效仿普魯士,將意大利所有的邦國統一起來,組織成一個強大的國家。
說幹就幹,維克多·艾曼努爾通過努力,最終成功地統一了意大利,建立了意大利共和國。意大利人為了紀念他,便用他的名字給街道命名,還為他修建了紀念碑。
法國、德國、意大利這三個辭舊迎新的國家就這樣逐漸走向了富強,如果你有集郵的興趣,那不妨找一找這三個國家發行的有票,將它們放在一起,一定很有趣。
【藏寶箱裏的日記】—— 鐵血宰相俾斯麥
奧托·馮·俾斯麥是普魯士宰相兼外交大臣人稱為“鐵血首相”。
俾斯麥體格強壯,行為有些粗野。據說他在大學期間,曾與同學作過27次決鬥。俾斯麥在擔任任普魯士首相是極力推行“鐵血政策”。在他看來,隻有通過戰爭才能統一德國。於是,他對丹麥、奧地利和法國發動了戰爭。正是在他的指導下,普魯士成能實現德國統一。俾斯麥在新成立後的德意誌帝國中擁有極大的權勢。在他的領導下,德國的政府的權力得到了加強,而且,德國也開始了爭霸歐洲的進程。1890年,德國皇帝威廉二世命令俾斯麥辭職,於是,這位十九世紀下半葉的政治風雲人物離開了政壇,回到了自己莊園。
第四回 舊新聞裏的曆史
維多利亞女王對於英國人來說,不僅僅是一位女王,她更像是一位母親,這位女王在英國皇位上的時間超過了半個世紀——從1854年一直到1865年。這段時間被人們稱為了“維多利亞時代”。
在這段時間內,英國發生了很多的事情,如果你有一張1854年的英國報紙,那麼你或許能從上麵看到這樣一則新聞:英俄之戰。
如果你看地圖,會發現俄國在遙遠的東部。如果在俄國與英國之間劃一條直線,那麼這條線將要穿過整塊歐洲大陸。兩個相距遙遠的國家在一個名叫克裏米亞半島的地方爆發了戰爭。克裏米亞半島在黑海的一小塊陸地上,因此,英國士兵需要先坐船渡過地中海,然後經過君士坦丁堡,這才能進入黑海來打仗。
在黑海的這一小片陸地上,成千上萬的英國士飽受著戰爭傷痛和疾病的折磨。當時一位叫做弗洛倫斯·南丁格爾的女士聽說戰場上的許多英國士兵因為沒有得到很好的照料而死亡,她感到十分的難過。
南丁格爾從小就是一個熱心善良的姑娘,她小的時候經常玩照顧病人的遊戲,她會為自己的娃娃包紮,也會悉心照料生病的寵物狗,她的愛心隨著年紀的長大,一點也沒有減少。
所以,當她得知受傷的英國士兵無人照料的消息後,便組織了一群女人到克裏米亞去照料傷員。南丁格爾剛到克裏米亞的時候,每100個傷員中,就有50個人因為得不到妥善的照料而死亡。而南丁格爾的到來,就像一道陽光驅散了死亡的陰雲。在南丁格爾和同伴的細心照顧下,傷員的恢複率大大地提升了,一百個傷員裏,隻有一兩個重傷者會死亡。
南丁格爾和她的同伴們不眠不休的照顧傷員。一到夜晚,她們就提著一盞油燈,去照顧傷員。她們還會去戰場上尋找,看有沒有被落下的傷員,所以戰士們都親切的尊稱她為“提燈女神”,對她十分敬重。
在這場戰爭結束之後,南丁格爾回到了英國,受到了英國政府的獎勵。政府獎勵給了南丁格爾一大筆錢,以表彰她在戰場上的優異表現。可是南丁格爾並沒有獨自花掉這筆錢,而是將這筆錢拿出來,修建了一所培養專業護士的學校。
現在,醫院裏除了醫生,還有護士來為大家服務。護士們的工作與醫生一樣重要。有經驗的護士可以把病人照顧得很好。但在當時,世界上卻沒有專業的護士來為病人服務。這所學校的成立為英國培養了第一批專業的護士。南丁格爾作為專業護士培養的創始人,一直得到世人的尊敬。
接下來我們說一說這個時期發生在日本的新聞。
日本在中國的東邊,是一個古老的群島國家。它建立的時間甚至比羅馬還要早。當歐洲國家國王的血統不斷變化的時候,日本的國王卻一脈相承,沒有發生過改變。而當世界上的其他地方不斷發生戰爭時,幸運的日本從來沒有被外國人入侵,他們完整的保存了自己的文化。
不過,這個局麵還是被打破了。在1853年,也就是英國開始克裏米亞戰爭的前一年,美國海軍準將佩裏率領美國的軍艦,進入了日本的重要海港——東京灣。他們在第二年與日本人締結了開放條約。從此以後,日本開始和美國通商,日本的大門就這樣被打開。
我能肯定,從1861年到1865年,美國的新聞大部份都是戰爭。因為在那段時間內,美國正在經曆著一場內戰,這場戰爭被稱為“南北戰爭”。
聽這名字你們或許已經想到,這場戰爭發生在美國南方與北方之間。的確,美國的這場內戰的起因是於南方人是否可以擁有奴隸。當時美國的北方人不同意保留奴隸製,可是南方人也堅決不同意放棄奴隸製度,所以,雙方便開戰了。
這場內戰持續了四年的時間,無數人在戰爭中死去。當時,領導北方人戰鬥的是一位叫做亞伯拉罕·林肯的人。
林肯出生在一個窮困農民家庭。他小的時候,隻能在燃燒廢木塊的火光中讀書學習,學習條件很艱苦。林肯長大以後,做過各種各樣的工作,他當過商店的店員,後來又當了一名律師。在每一項工作中,林肯都保持著自己善良正直的品性。在他當商店店員的時候,有一次,一個女人來買東西,買完東西走了之後,林肯才發現她多給了錢,於是林肯立刻出去找到她,並且將錢還給了她。
因為林肯的正直,人們叫他“正直的亞伯拉罕”。後來,林肯參與了政治,還被選為了美國總統。堅決反對奴隸製的林肯帶領美國人推翻了奴隸製度。對於美國人而言,林肯是繼華盛頓之後,最有影響力的總統之一。
在林肯擔任美國總統期間,為美國做了很多好事情,他阻止了美國的分裂,保證了美國的統一。但是因為他推翻了奴隸製度,而遭到了當時一些美國奴隸主的痛恨。一天晚上,林肯在福特劇院的總統包廂看戲的時候,一個叫做約翰·威爾克斯·布斯的人衝進包廂,刺殺了林肯。林肯因為傷重,第二天不治身亡。
【藏寶箱裏的日記】——日本
當日本的大門被打開後,日本走上了對外開放的道路。他們派遣年輕人來美國學習西方的一些先進的科學技術、政治製度,等等。這些學生學成歸國後,就把學到的知識和技術傳授給國內的人。不得不承認,日本人的學習能力很強,沒過多久就掌握了這些技術,製造了很多的火車、汽車、電燈,甚至還學會了如何製造飛機、坦克、戰艦等高危害武器,並把它們用到了戰爭中,引發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果日本戰敗,以後再也不能使用這些武器了。
日本人模仿美國人製造的第一樣東西是“人力車”。一名住在日本的美國人仿造美國的嬰兒車,給他的妻子做了一輛,並雇了一個日本人來拉車。日本人覺得這是一個商業契機,於是大量生產了這種人力車,並在東南亞一帶廣泛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