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蒸汽機來了——飛速前進的時代(1 / 3)

第一回 革命會傳染

美國人的獨立就像第一塊倒下的多米諾骨牌,引發了一連串反應。美國人獨立戰爭的勝利,影響了大西洋對岸的法國。法國人受壓迫的人們決定和美國人一樣,起來反抗。不過,他們要反抗的不是外來的殖民者,而是他們的國王和王後。法國人的美國素的人家收養。班牙的高額稅金壓得歎不你知道我為什麼會在開關說 。。這次革命被稱為“法國大革命”。

法國人之所以要反抗,是因為平民與統治階級的差距懸殊。國王擁有一切他想要得到的東西,而平民不但一無所有,還要按時上交巨額的稅款。

與法國相比,美國人交給英國國王的稅款簡直是九牛一毛。既然美國人都難以忍受起來反抗,那麼法國人自然也不會再任由國王剝削。其實,在路易十四統治時期,法國人民所受的剝削和壓迫就已經十分嚴重,後來情況愈演愈烈,到法國的國王是路易十六統治時,人民再也無法忍受。

當時,法國平民每天辛勤工作,卻隻能吃一種粗糙的、難以下咽的麵包,此外什麼吃的也沒有,日子過得非常貧窮。他們經常做著沒有報酬的工作,卻還不敢抱怨,因為隻要稍稍抱怨,他們就會被關進監獄。這些貧窮的人,還要給國王和貴族交納高額的稅金。國王和貴族每天拿窮人上交的稅金過著奢侈、享樂的生活。其實,國王和王後並不壞,隻是不知道人間疾苦。有一次,王後聽見她的臣民說黑麵包難吃的時候,她居然說:“他們為什麼不吃蛋糕呢?”

這一時期法國的社會狀況非常不好,窮人和貴族之間的積怨已經深到無法調和的地步。為了解決社會矛盾,給窮人以自由和平等,法國各階層的先進人士紛紛站了出來,他們組成了一個叫“國民議會”的組織,提出了“自由、平等、博愛”的口號。國民議會想要提出一個文案,來改變法國的不公正。

但是,遭受剝削和壓迫的窮人卻再也無法忍耐。他們的憤怒就像決堤的洪水一樣,衝泄而出,什麼都無法阻攔。憤怒的民眾圍攻了當時法國最大的監獄巴士底獄。人們為什麼要圍攻一個監獄呢?原來,巴士底獄是巴黎關押政治犯的監獄,那時候,凡是反對法國封建製度的人,大都被監禁在這裏。憤怒的人群把巴士底獄的圍牆打爛,把政治犯人釋放出來。在這個過程中,人民還殺死了他們認為是國王走狗的士兵。人們把士兵的頭砍了下來,掛在竹竿上遊街示眾。

我們必須記住民眾圍攻巴士底獄的這一天,因為這一天是法國大革命的開始,也是後來的法國國慶日。請你用著重號把這一天標出來:公元1789年7月14日。

法國的貴族們聽說巴黎發生了暴動,就拋下他們的國王和王後,逃之大吉,因為他們很清楚留下來下場將會多麼悲慘。而此時,國王和王後還留在巴黎華麗堂皇的凡爾賽宮中。

這時,在美洲幫助美國人對抗英國的貴族拉法葉回到了法國。看到自己國家的人民也開始反抗壓迫,尋找自由之路,拉法葉感到非常激動,他積極地參與了這場革命。革命結束以後,拉法葉將巴士底獄的鑰匙作為禮物送給了在美國獨立戰爭中與他結下深厚友誼的華盛頓。

在這場革命中,法國國民議會起草了一份要求自由、平等的宣言,這就是著名的《人權宣言》。在《人權宣言》中規定了一些基本的權利,例如,人生而自由、平等,每個人都有權利參與法律的製定,法律麵前人人平,等等。其實這些權利的基本核心,還是呼籲依據法律而不是國王的意誌來治理國家。與美國的《獨立宣言》一樣,《人權宣言》值得所有曆史書用黑體標出它的重要性。

攻占巴士底獄後不久,憤怒的巴黎民眾手拿棍棒和石塊,高喊著口號,衝進了凡爾賽宮,抓住了路易十六和王後瑪麗·安托瓦內特,把他們帶回巴黎關了起來。

一夜之間權利反轉,路易和瑪麗·安托瓦內特成為了凡人,他們也嚐到了沒飯吃的苦澀滋味。這兩個人曾經試圖逃跑,但是沒有成功,曾經受他們剝削的民眾,不會讓他們輕易逃脫。

國民議會起草了一部《憲法》,要國王根據法律,公平地管理國家事務。國王同意了並簽了字。但是很顯然,人們還是不想讓一個國王來統治法國。因為很可能在將來法國又要重蹈覆轍,回到那個君主專製的時代。一年後,人們成立了一個真正的共和國,國王被判處了死刑。

1793年1月21日,這是個陰雨天。在巴黎革命廣場的四周擠滿了各色各樣的人,人們激動地議論著,眺望著。大家都在等著國王被帶上斷頭台。不久,一隊士兵押著一輛馬車緩緩走來,4個士兵從車上押下了路易十六。圍觀的民眾高呼著:“砍掉他的頭!”就這樣,路易十六被三名行刑者推上了斷頭台。

國王被處死,共和國建立,是時候為自己選擇國旗,確定國歌了。於是,法國人民選擇了紅、白、藍三種顏色組成國旗的顏色,將《馬賽曲》作為國歌。

所有人都以為接下來等待法國的將是自由、美好的生活,但是令人們始料未及的是,剛從泥潭裏爬出來的法國人卻又一腳踏進了更加幽暗的深井裏。羅伯斯庇爾和他的黨羽將法國人帶入了血淋淋的“恐怖統治時期”。

當時,法國人擔心支持國王的人會起來反攻,所以,一旦有人被懷疑成國王的黨羽,都會被砍頭。這一時期的法國相當混亂,當時有許多人為了除掉自己的仇人,便製造謠言說那個人是國王的黨羽。許多無辜的人因此死在了斷頭台上。人己 人們惶惶不可終日,他們不知道什麼時候就會被仇家陷害。

死亡的氣息彌漫在整個法國的上空。成千上萬的人被處死,下水道裏流著人們的鮮血。血腥讓許多人失去了理智,他們不再信奉耶穌基督。他們甚至推倒耶穌和聖母瑪利亞的雕像,開始供奉一個叫“理性女神”的漂亮女人。

法國人還把日期的計算製度改變了。他們把一周定為十天,第十天作為節日取代星期日。他們還取消了以前的紀年方法,把共和國成立的1792年作為第一年,因為他們不想保留與耶穌有關的任何事物。

羅伯斯庇爾是個野心勃勃的人,他和所有想作獨裁統治的人一樣,想一個人統治國家。於是他設計陷害了他兩個朋友。終於,人們再也忍受不了對他的恐懼,於是紛紛起來反抗他。羅伯斯庇爾知道自己時日不多,他想要以自殺來結束自己的生命,可惜在那之前,他就被捕了。人們將羅伯斯庇爾押到斷頭台前。滑稽的是,他曾經讓無數人喪命於此,今天卻輪到了他自己。羅伯斯庇爾被處死後,法國的恐怖時期終於結束。

【藏寶箱裏的日記】—— 法國國歌《馬賽曲》

1795年,《馬賽曲》正式成為了法國國歌。這首歌原來並不叫《馬賽曲》,而叫《萊茵軍進行曲》,後來由於馬賽的俱樂部每次召開會議時都演奏這支歌曲,而且馬賽人在行軍路上也高唱這支歌,所以人們把它叫做《馬賽曲》。

《馬賽曲》的作者是法國大革命時斯特拉斯堡市衛部隊的工兵上尉魯熱·德·利爾。

1779年冬天,斯拉斯堡受到了饑荒的威脅。市長迪特裏希為了鼓勵人民的鬥誌,決定在斯特拉斯堡舉行一個盛典。因此,他找到了德·利爾,請他寫首歌鼓舞人民的鬥誌,在盛典上演唱。

德·利爾接受了任務後便在房間裏開始創作,但是,無論他寫了多少曲譜,都覺得不滿意,最後他累得伏在鋼琴上睡著了。可是,當他第二天早上醒來時,突然靈感大發。昨天夜裏的譜寫就仿佛是為了今天早的作的準備一樣,他一口氣好了歌曲,拿著它向市長家裏跑去。

在市長家裏,人們第一次演奏了這支曲子。當人們聽到第二節時,就已經心潮澎湃,等歌曲的最後一個音符落下時,所有人都激動得流下了眼淚。人們大聲地歡呼:這就是祖國的讚歌

第二回 小個子皇帝

法國大革命時期,由於羅伯斯皮爾的恐怖統治,人民終日惶惶不安。待羅伯斯皮爾死後,法國人民又陷入了革命狂潮,憤怒的民眾甚至在革命政府於王宮開會的時候,打算攻進皇宮。

為了平息叛亂,革命政府派出了一個年輕的將領——拿破侖·波拿馬。拿破侖非常果斷,他在宮殿四周架起大炮,對著通向宮殿的每一條街道。隻要有人敢來,一定會被炸得粉身碎骨。這樣一來,再也沒有人敢過來。

現在,我們就來看看拿破侖吧。他可以稱得上法國曆史上最偉大的人物。現在,幾乎世界上每一個角落的人都聽過他的名字。他身材不高,看起來有些弱不禁風,但他頭腦靈活、意誌堅定、驍勇善戰。

拿破侖出生在地中海一個名叫科西嘉的小島上。科西嘉本來是意大利的領地,後來被劃歸給了法國。拿破侖恰好是在那之後出生,所以他成了一名法國人。

拿破侖長大以後,被送到法國的一個軍事院校去學習。因為科西嘉本來不屬於法國,所以法國的學生們視拿破侖為外國人,經常排擠他,但這不妨礙拿破侖的進步。他的學習成績非常優秀,尤其是數學。他喜歡攻克難題後的成就感。拿破侖在26歲那年,成為了一名將軍。

此時,法國大革命已經爆發,人民為了擺脫國王的統治,處死了法國國王和王後。一時之間,在歐洲其他國家國王的眼中,法國人的革命就像瘟疫一樣帶著強大的傳染性。這些國王害怕自己的子民也染上這種革命熱潮,於是,法國人成為了整個歐洲的敵人。法國的革命波及甚廣,為了達到革命目的,法國政府甚至派兵去其他國家,幫助那些平民將封建統治者趕下台。法國的“革命浪潮”首先席卷了意大利,而領導法國軍隊與意大利作戰的,就是拿破侖。

在前往意大利的途中,阿爾卑斯山成了最大的阻礙。還記得阿爾卑斯山嗎?布匿戰爭中,漢尼拔曾經率領大軍翻越了這座天險。拿破侖到了這裏同樣遇到了困難,隻不過,這次並不是軍隊過不去,而是法國的大炮難以翻越高山。

管理大炮的技師從專業的角度為拿破侖解說,他們的結論是:“不可能把大炮帶過山。”但是聽了權威技師的分析後,麼別管 ,拿破侖生氣地大聲地說:“隻有蠢人的字典裏才有‘不可能’三個字。衝,別管什麼阿爾卑斯山!”接著,他身先士卒,帶頭向前衝。在他的帶領下,法國軍隊翻越過了阿爾卑斯山,大炮也隨著軍隊一起過去,完好無損。

拿破侖率領軍隊,勢不可擋,他成功贏得了意大利戰爭的勝利,凱旋回國。在國內,他得到了法國人民的熱情歡迎。但人民的熱情卻讓法國的統治者們開始擔心。他們仿佛看見以前的獨裁者的幽靈一般害怕——如果拿破侖再這樣發展下去,如果拿破侖如此受人民愛戴,那麼他有可能會自己稱王。這不是沒有先例。

正當這些統治者犯愁的時候,他們聽到了一個好消息:拿破侖主動要求率兵攻打埃及。法國統治者自然十分樂意讓拿破侖離開,於是他們欣然答應了拿破侖的請求。他們以為,這樣可以暫時擺脫拿破侖的陰影。

而拿破侖此時之所以要去征服埃及,當然也有自己的考慮。他是個聰明人,他知道自己現在的處境很不利。於是,經過一番深思熟慮,他選擇了去征服埃及。當時的埃及是英國的殖民地。拿破侖想,如果能從英國的手裏把埃及搶過來,那麼就能切斷英國與印度之間的聯係。最終,他可以將印度一並從英國手裏搶過來。拿破侖的想法很好,但是英國人當然不這麼認為。美洲的獨立已經讓英國失去了一大片殖民地,現在項國肯定不願意再丟掉任何一片土地。於是,他們派出了一位優秀的將領——納爾遜勳爵來迎戰拿破侖。

說到征服埃及,我們可以想到另一個偉大的人物:尤利烏斯·愷撒。愷撒征服埃及用了很短的時間,唯一阻礙他的或許隻是那個美豔的克婁巴特拉女王,但是拿破侖到了埃及卻沒有遇到多少阻擋,他同樣迅速地征服了埃及。

但是,盡管拿破侖征服了埃及,納爾遜的艦隊卻在尼羅河口等著他。強大的英國艦隊在尼羅河口將拿破侖的艦隊摧毀了。納爾遜也因為這一戰而成名。沒有了艦隊,拿破侖沒辦法直接回法國,他隻好把埃及的軍隊交由部下管理,自己喬裝成普通人,弄到一艘船,一個人漂洋過海回法國去了。

當他到達法國後,發現革命政府內部發生了嚴重分歧。這給了拿破侖一個絕好的機會。他開始像登台階一樣,一步一步實現了自己的目標。

台階的第一步,拿破侖先設法讓自己成為法國的三個執政官之一。當時,法國的執政官能夠管理整個法國的事物,不過必須有三個,以防止專權。當時,拿破侖成為了第一執政官,其他兩個人都是副手。這兩個副手幾乎沒有實權,完全聽拿破侖的差遣。

成為執政官後,拿破侖開始了第二步,他想辦法讓執政官的身份成為終身製。這樣一來,他的權利就擴大了。第三步,也就是台階的最高一層,拿破侖成為了法國的皇帝,統治法國與意大利。

拿破侖成為皇帝的消息一傳出來,其他歐洲國家都開始擔心。這樣一個能力強大而又野心勃勃的皇帝,會不會像原來的愷撒,像亞曆山大那樣,把歐洲的其他領土都征服?為了防止這樣的狀況發生,歐洲的一些國家決定先下手為強,他們組成了同盟,聯合起來共同對抗拿破侖。

這些國家的擔心並沒有錯,拿破侖有征服歐洲和世界的野心。他根本不懼怕這些國家的聯軍。拿破侖將他的目標鎖定在了英國。為了征服英國,他費了大量精力組織了一支艦隊。但是盡管拿破侖在陸戰上神勇無比,但他確實一點也不擅長海戰。他的艦隊在西班牙附近的特拉法爾加角再一次被宿敵,英國海軍上將納爾遜勳爵攔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