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夢至寶山千萬次,此番不可又空回(2)(2 / 3)

老尼讚道:“小施主悟性不錯,就是這個意思。”

第四重金山呈亮銀色,好像是由白金壘成的。守關的是一個枯瘦如柴的老僧,講的是“無我”。

老僧一麵敲著木魚,一麵梵唱不絕。

葉昊天仔細傾聽才大體明白他所講的意思。

那是說,人類的煩惱之所以多於牲畜,是因為人的自我觀念比較強。自我觀念帶來了自私的行為,凡是遇到和自私的行為相抵觸的事物,便會引起煩

惱。構成自我觀念的基本因素首先是我們的肉體,再漸漸地向外擴張,有了我的財產、我的名譽、我的事業、我的權勢,等等。人們為了維護這些“我”及“我的”觀念,努力奮鬥,也為此而招致煩惱。其實,當你感到痛苦而無法解決的時候,不妨換一種態度,試著想想“無我”。佛經上說:“世間一切的事物,包括每一個人的身心在內,無一不是由因緣促成的幻象,根本找不到‘我’的觀念可在何處生根,所以是‘無我’。”

蘭兒頻頻點頭:“說得好!現在的人太自私了,心裏隻裝著自我,除了自己之外,別的什麼都不知道。”

葉昊天心中卻在想:“無我的境界太高,很少有人達到。如果按照中庸的觀點,正常人都有自我觀念。隻要不是太強,便不會有太多的煩惱。”

半天之後,他們已經抵達第五重金山的位置。

這重金山色澤晦暗,看來是由某種烏金構成的。

守關的是位身著紫袍,頭戴黑帽,手持藤杖,相貌清奇的老者,講的是“有漏皆苦”的意義。

葉昊天一麵聽經,一麵仔細觀察對方,覺得這人能從在家的居士修成菩薩境界,真的是十分少見,令人佩服。

中年人似乎飽經人世滄桑,所以感觸很深,講得繪聲繪色:“‘漏’就是煩惱。煩惱種類極多,貪貪欲、嗔嗔恨、癡不知無常無我之理,加上慢傲慢、疑猶疑、惡見不正確的見解……”

他講的經文很短,後麵則是現身說法,講了個慢傲慢的例子:“想當年,我自恃才高,待人傲慢。有一天去廟裏參禪,遇到一個相熟的和尚正在打坐。我便在和尚對麵靜靜地坐了下來,也跟著打坐。過了約一炷香的時間,兩人同時張開眼睛,結束打坐。由於剛打完坐,我覺得渾身舒暢,滿心歡喜,於是問和尚:‘你看我現在像什麼?’

和尚答道:‘我看閣下像一尊佛。’

我心中大樂,於是開玩笑道:‘你道如何?我看你像一陀牛糞。’

和尚臉上微微一笑,便又繼續打坐了。

我自覺占了和尚的便宜,心中很高興,回到家迫不及待地將事情的本末告訴了妹妹。

‘哥,你被和尚占便宜了。’妹妹聽完之後提醒我,‘佛經上說,心中有佛,則觀萬物皆為佛。和尚心中有佛,所以看你像尊佛。那敢問大哥你,當時你的心中到底裝了什麼呢?’”

故事講完,他微微一笑,靜靜地看著正在側耳傾聽的兩人。

葉昊天和蘭兒都禁不住哈哈大笑,覺得他講很有趣。

老者等他們笑聲止歇,才意味深長地道:“我年輕氣盛,傲慢無理,將和尚貶作牛糞,其實自己心裏才滿是牛糞。這種‘慢傲慢’的偏見正是煩惱的根源之一。”接著他又講到‘貪貪欲’,引用了一個三十二字的謁語:“出輿入輦,厥蓮之機。洞房清宮,寒熱之媒。皓齒峨眉,伐性之斧。甘脆肥濃,腐腸之藥。”

再後來,他還仔細闡述了執著於名利的“癡不知無常無我之理”,講經結束的時候竟然放聲高歌:“大江東去,浪濤盡,千古風流人物……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人間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葉昊天先前還覺得有趣,後來越聽越是駭異,聽完之後禁不住目瞪口呆,心中不停地揣測老者的來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