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8章 烏孜別克族飲食文化(3)(1 / 3)

除了喝奶茶外,在飯前或是平時,烏孜別克族還有喝清茶習慣。烏孜別克族喜歡喝磚茶,這是熱性茶,冬季喝茶時,茶盅還要放些砂糖或者是冰糖,以增加體內的熱量;夏季喝茶時放“拉沁達納”(丁香)起消暑的作用。烏孜別克族人家來了客人都要燒茶,給客人喝新鮮茶,不能將剩茶給客人,同時還要端出饢、糖果、幹果、水果、果醬等食品。

湯麵

湯麵是烏孜別克族經常吃的一種飯,烏孜別克族在做這種飯時,選料和做工都比較講究,一般先用羊肉熗鍋,然後放洋蔥、鹽、西紅柿、土豆丁、辣皮子,夏季時還放一些新鮮豌豆,然後再下手擀麵條,做出湯麵,麵是麵,湯是湯,麵筋道,湯可口,非常好吃。有時,也在這種湯裏下手揪的麵片,味道同樣可口。

爆炒麵

爆炒麵是將下好的拉麵放在鍋裏炒,但鍋裏放什麼菜,放多少油,卻有講究。爆炒麵一般講究油要放得多一些,油熱後,放羊肉片、洋蔥、西紅柿、辣椒、鹽、胡椒粉等,肉熟後,再放拉條子麵爆炒。爆炒麵油亮生輝,顏色悅目,香氣撲鼻,十分好吃。

烤羊肉串

烏孜別克族烤羊肉串又稱為“喀瓦甫”,是一種傳統小吃。其做法是把肉切成小薄片,用鐵釺穿上,放在燃燒著的無煙煤上烤,也有在梧桐木、梭梭木或是紅柳木上烤的,據說用這些柴烤的羊肉串格外香,烤時撒上些辣子麵、精鹽和孜然,數分鍾即成。其色焦黃、油亮,味微辣,不膩不膻,嫩而可口。

薄皮包子

薄皮包子是烏孜別克族逢年過節或招待親朋好友的一種食品。餡的原料主要有羊肉丁、洋蔥、胡椒粉、鹽等,拌餡要稍加些水,吃起來更加鮮嫩。麵用死麵,包子皮擀得很薄,透過外麵的皮幾乎可以看到裏麵的餡,放在籠裏一蒸即熟。其特點是皮薄肉嫩油多,伴有洋蔥的香甜味,非常可口。薄皮包子除了單獨食用外,還常和抓飯在一起混合吃,即在每碗抓飯上麵放上幾個薄皮包子吃,吃起來更有味道。

烤包子

烤包子也叫“沙木薩”。做法是用涼水加少許鹽和成死麵,然後要不斷地揉,揉透後稍餳。把餳好的麵做成小劑子,每個小劑子,就是一張皮子的料,皮子要擀得很薄,呈圓形,把餡放在皮子的中間,做成長方形的包子。餡用新鮮羊肉切成丁、羊尾油丁、洋蔥末、孜然粉、精鹽、胡椒粉和少量水,拌勻而成。把包子貼在饢坑裏烤,十幾分鍾即熟。烤包子色澤黃亮,皮脆香,肉嫩味鮮,十分好吃。烤包子是待客的上等食品,在街上也有出售。

“圖努爾沙木薩”

“圖努爾”是饢坑的意思,“沙木薩”意為烤包子,用饢坑烤出來的包子,所以叫“圖努爾沙木薩”。

“圖努爾沙木薩”是烏孜別克族常吃的一種烤包子,在市場上也有出售,其味皮脆香,餡鮮嫩,十分可口,營養豐富,是烏孜別克族的一種快餐。7~8個烤包子,一碗茶水,就是一頓既經濟又實惠美餐,因而受到群眾的歡迎。

羊肉餡的做法和要求與“麻依莎木薩”的餡相似,但在羊肉餡裏要打水,這樣使餡更加鮮嫩。麵皮裏不放油,但要放適量的鹽。餡做好後,把麵擀成直徑10~12厘米左右的麵皮,把肉餡放在裏麵,四麵的麵皮邊合攏在一起,做成長方形,放在小饢坑裏烤。饢坑裏一般用柴火作燃料,這樣烤出來的包子味道正宗,非常好吃。

“麻依莎木薩”

“麻依”油的意思,“莎木薩”原意為烤包子,現在烏孜別克族把烤的烹飪技藝改為“炸”,所以取名“麻依莎木薩”。

“麻依莎木薩”是烏孜別克族一種營養豐富的油炸包子,形狀如餃子,色焦黃,皮香酥餡鮮嫩味美,十分可口。其原料主要有麵粉、羊肉、洋蔥、胡椒粉、鹽、植物油等。

做法是先把羊肉剁碎,加入剁碎的洋蔥末,再放些胡椒粉和鹽進行攪拌,做成餡備用。第二步是用水和麵,加入少量的植物油,麵和好後稍餳,然後揉勻,再切成小段,壓扁擀成直徑15厘米左右的圓形包子皮,然後把肉餡包在裏麵,做成餃子形,放在油鍋裏炸,炸成焦黃色即成。“麻依莎木薩”是烏孜別克族招待客人不可缺少的食品,表達了對客人的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