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7章 烏孜別克族飲食文化(2)(1 / 3)

“托卡西”饢

托卡西饢是烏孜別克族做的饢中最小的一種,直徑約6厘米,厚約3厘米,中間有個小窩,饢的表麵還有芝麻,看起來比較精致。這種饢用麵頭發麵,不放堿,放少許的鹽。除了用水和麵外,麵中還放牛奶、雞蛋、煉好的羊尾油或者是清油,有的還要放砂糖。將和好的麵發酵,剛剛發起時,要不斷地揉,把麵揉透,然後做饢胚。把饢胚貼在饢坑裏烤,約十幾分鍾表麵呈焦黃色時即熟。這種饢味道香甜,富有營養,是烏孜別克族外出必帶的一種幹糧,也是待客的食品。

“庫納克”饢

“庫納克”饢是包穀饢的意思。生活在天山南北的烏孜別克族有吃雜糧的習慣,他們常常用包穀(玉米)做饢。做饢的包穀是有選擇的,一般都選用小黃包穀,這種包穀味香甜,烤出來的饢也比較好吃。

“庫納克”饢要用麵頭發麵,放少許的鹽,但不放堿。發麵時,要先將包穀麵用開水燙一下,增加麵粉的黏度,便於做成麵團,有時也在包穀麵裏放少許的白麵,使麵胚不容易鬆散。麵胚做好後,貼在饢坑裏烤,表麵呈焦黃色時即可。

包穀饢呈圓形,中間厚,邊沿薄,大小不等。這種饢脆香可口,富有雜糧的香味,特別是常吃白麵饢的群眾吃上這種饢,覺得更加香甜。

“吐爾瑪”

“吐爾瑪”是一種帶肉餡的蒸饢,其鬆軟可口,富有營養,是老年人和兒童喜愛的美食。主要原料有麵粉、新鮮羊肉、洋蔥、植物油、鹽等。

做法是在水中加少許鹽和麵,麵和好後要餳一段時間,餳好後,把麵擀成薄餅攤開,上麵均勻地抹上植物油。把羊肉和洋蔥剁碎後,均勻地撒在薄餅上,再適量撒些鹽,然後把薄餅卷起來切成小段,把每一小段再擰一下,類似花卷,之後放到籠裏蒸,約20多分鍾即熟。

在節假日或是來了客人,烏孜別克族常常做“吐爾瑪”以調節飲食或是待客。“吐爾瑪”也是烏孜別克族較少使用蒸的烹飪技藝製作的美食之一。

“安堅婆羅”(抓飯)

烏孜別克族的抓飯曆史悠久,他們把抓飯叫“安堅婆羅”,以示與其他抓飯不同。“安堅”即安集延,在烏茲別克斯坦。“婆羅”,即抓飯的意思。據說,曆史上有個烏孜別克族醫生,專門研製了抓飯,曾作為食療治療過身體瘦弱的病人,使其康複。因為抓飯裏的羊肉、洋蔥、黃蘿卜、油等都是營養豐富的大補之品,含有人體需要的蛋白質、脂肪、氨基酸、維生素和多種礦物質,因而對人體大有好處,所以烏孜別克族人一年四季吃抓飯也不覺得多。他們在作抓飯時,講究把皮牙子(洋蔥)用油炸,直到快炸焦時為止,因而作出抓飯顏色較深,有“黑抓飯”之稱。他們把黃蘿卜也用油炸,然後把羊肉切成小塊煮在一起,最後放大米、放鹽。

在烏孜別克族的“安堅婆羅”中,還要放一種名叫“卡瓦泰克”的食品,這種食品是在洗淨的新鮮葡萄葉裏包上用羊肉、洋蔥、胡椒粉、鹽拌成的餡,做好後再用線綁起來,很像漢族人包粽子的方法。包好後的“卡瓦泰克”要在水裏浸泡一會兒,等抓飯快熟時,揭開鍋蓋,將“卡瓦泰克”從水中撈起,均勻地放在抓飯上麵,再蓋上鍋蓋繼續燜約20分鍾抓飯即做好了。

在抓飯中放“卡瓦泰克”,不僅在吃抓飯時可以吃到羊肉塊和羊肉餡兩種不同味道的羊肉,而且使抓飯具有水果的鮮味,吃時連葡萄葉一起吃掉,別有一番風味。

“卡瓦泰克”中的葡萄葉,是夏季做抓飯不可缺少的原料,一般烏孜別克族的庭院裏都有葡萄架,做抓飯時現做現摘,十分方便。過去他們將葡萄葉事先摘好,在秋季和冬季放在地窖裏儲存,現在有了冰箱,大都放在冰箱保存,到了冬季就可吃到放“卡瓦泰克”的抓飯。

烏孜別克族抓飯的特點是沒有大塊肉,而是把羊肉切成小塊,放在抓飯裏,肉和飯一起吃非常香。抓飯是烏孜別克族的重要飯譜,一些重要活動都要做抓飯,如節慶、婚禮都要做抓飯待客。烏孜別克族的抓飯每道工藝都十分講究,肉塊切得小,肉煮得嫩,黃蘿卜炸得透,所以做出的抓飯,米是一粒一粒的,油亮生輝,肉是一塊塊的,鮮嫩可口,十分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