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0年國外首先創製三價砷劑治療梅毒,傳說通過606次科學實驗,合成了砷凡納明即聞名於世的“606”。本劑不僅對梅毒螵旋體有佳效,對其他螺旋體病也有效。在1912年又發現了1個三價砷劑新砷凡納明,即“914”。

1928年德國的青年藥劑師弗萊明發現了青黴素,1941年青零素問世後,不久就成為抗梅治療的主要藥物。但當時由於價格昂責,不少人得了梅毒卻治不起。青黴素在抗梅治療上的效果非常好,在國內外的報道上都得到證實。國外1956年報告316例晚期潛伏梅毒病人,治療劑量為360萬~800萬單位油劑青黴素,觀察1~3年,血清陰轉率為55%。國內皮膚病研究所在內蒙古自治區用300萬~600萬單位青黴柰治療晚期潛伏梅毒(其中有少數為其他期梅毒)1143例,其中634例病人曾觀察5年,均未見早期複發,血清陰轉率為49.7%,失敗率為10.3%,表明青零素對晚期潛伏梅毒的治療效果亦佳。

目前應用青籌柰抗梅治療,多以世界衛生組織性病專家委員會在1986年製定的方案為依據,主要如下:

(1)早期梅毒治療藥物選擇:青黴素療法:苄星青黴素240萬單位。分兩側臀部脈內注射;一周1次,共2~3次;或普魯卡因青黴素每次80萬單位,每日1次,肌內注射,連續10~15日,總量800萬~1200萬單位。

對青黴素過敏者:改用鹽酸四環素每次500毫克,每日4次,口服,連續15日;或多西環素(強力黴素)每次100毫克,每日2次,連續15日;或米諾環素每次100毫克,每日2次,連續15日。

對青黴素和四環素過敏者,可選用紅黴素口服,每次500毫克,每日4次,連續15日。

(2)晚期梅毒治療藥物選擇:青黴素療法:苄星青黴素。每次240萬單位,一周1次,肌內注射,共3次:或普魯卡因青黴素0每次80萬單位,每日1次,肌內注射,連續20日。

對青黴素過敏者:改用鹽酸四環素每次500毫克,每日4次,口服,連續30日;或多西環素(強力黴素)每次100毫克,每日2次,連續30日;或米諾環素每次100毫克,每日2次,連續30日。對青黴素或四環素過敏者可選用紅黴素口服,每次500毫克,每日4次,連續30日。

(3)血管梅毒的治療原則:凡心血管梅毒病人,最好住院接受抗梅治療。如有心衰,首先治療心衰,待心功能代償恢複正常後,從小劑量開始注射青黴素,如水劑青黴素0.第1日每次10萬單位,每日1次,肌內注射;第2日每次10萬單位,每日2次。第3日每次20萬單位,每日2次;自第4日起按每日肌內注射普魯卡因青黴素080萬單位,連續15日為1個療程,共2個療程。療程間隔為2周。為防止治療時出現吉-海反應,在接受青黴素注射前1日,口服潑尼鬆每次10毫克,每日2次,連續3日。

(4)神經梅壽治療原則:應住院治療,為避免在接受抗梅治療時發生吉海反應,需口服潑尼鬆。方法見心血管梅毒治療項內。水劑青黴親每日1200萬單位,靜脈點滴,每4小時200萬單位,連續14日;普香卡因青零索,每日120萬單位。肌內注射,同時口服丙磺舒每次0.5克,每日4次,連續10~14日。必要時合並苄星青黴親0240萬單位,1周1次,肌內注射。連續3周。神經梅毒治療後3個月作1次腦脊液檢查,以後每6個月檢查1次直到腦脊液轉為正常,此後每年複查1次,至少3年。發現腦脊液有異常需再治療。

(5)妊娠梅毒治療原則:普魯卡因青黴素每次80萬單位,每日1次,肌內注射,連續10日為1個療程。於妊娠初3個月內,注射1個療程,妊娠末3個月注射1個療程。

對青黴素過敏者:選用紅黴素(不能用四環柰,因可影響胎兒牙齒發育,導致兒童的四環素牙),每次500毫克,每日4次,早期梅毒者連續15日。二期複發及晚期梅毒連續30日。妊娠初3個月與妊娠末3個月各進行1個療程。

(6)胎傳梅毒(先天梅毒)治療原則早期先天梅毒(2歲以內)

腦脊液異常者:水劑青零柰,每千克體重5萬單位,每日分2次靜滴,連續14日;或普替卡因青黴柰每日每千克體重5萬單位,肌內注射,連續10~14日。

先天性梅毒對青黴素過敏者,年齡在8歲以下者,可用紅零素治療。每日每千克體重7.5-12.5毫克,分4次服,連續30日。

(7)對於晚期梅毒可根據症狀,服用中成藥生脈飲,每次1支,每日2次;腎寶,每次1支,每日2次。

(8)對於梅毒性關節炎可有針灸治療法,根據具體情況選用大推、肩井、曲池、陽陵泉、氣海、環跳、足三裏、委中、昆侖等穴位。

26.什麼是淋病

淋病是主要的性傳播疾病之一。其病原體為淋病雙球菌。分為單純性淋菌性尿道炎及有並發症淋病,以後者危害更大,且難於治療。

(1)確診淋病要依據病史,臨床症狀及實獫室檢查結果(塗片鏡檢及細菌培養)。對於無並發症淋病者,男性表現為尿頻、尿急、尿痛及尿道口溢膿,尿道口紅腫;而女性有3種表現,即淋菌性宮頸內膜炎(宮頸紅腫、糜爛、膿性分泌物較多,外陰刺癢或燒灼感),淋菌性尿道炎(尿道口充血、壓痛、膿性分泌物),出現輕度尿頻、尿急、尿痛及淋菌性前庭大腺炎(紅、腫、熱、痛),嚴重時出現膿腫。

(2)有並發症淋病者,男性常合並前列腺炎、精囊炎、附睾炎、尿道狹窄;女性常合並淋菌性輸卵管炎、盆腔腹膜炎。

(3)其他部位淋病:如淋菌性結膜炎、咽炎、直腸炎的播散性淋菌感染症。

27.淋球菌的特點

淋球菌是奈瑟於1879年發現的一種革蘭陰性雙球菌,常吸附於人體泌尿生殖道的上皮細胞上,感染後引起泌尿生殖係統黏膜的炎症性疾患,是發病率最髙的性傳播疾病之一。據世界衛生組織1987年統計:全世界每年淋病患者達2億5千萬人;美國自1986年起,每年約有淋病新患者300萬例。

淋球茵的傳播途徑主要邇過性器宮接觸,感染率可達80%其次也通過汙染的衣、褥、毛巾、浴盆、坐便器等間接感染。孕婦患淋病者可引起羊膜腔和胎兒感染,並在分娩中感染新生兒,造成淋菌性結膜炎。

淋球菌的基本特點主要有:

(1)淋球菌對幹燥、髙熱和低溫的抵抗力很弱,對大多數抗感染藥物均較敏感;

(2)淋球菌常易沿黏膜上皮上行感染,男性可由前尿道感染上行致後尿道、前列腺、精囊及附睾;女性則可發展為宮頸炎、子宮內膜炎、輸卵管炎、盆腔炎和腹膜炎等;

(3)淋球菌常由質粒介導和染色體突變產生耐藥機製,自1976年國外首次報道發現產青黴素酶淋球後,又相繼分離出耐四環素、耐紅黴素、耐大觀黴素和多重耐藥淋球菌,使治療淋病的藥物趨於複雜化和多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