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艾滋病的症狀
人類免疫缺陷病毒侵入人體之後,經過一段潛伏期才能發病,80年代初期認為:潛伏期從3個月~1年,以後認為是5~8年,進入90年代以來發現少數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潛伏期已有超過10年者。艾滋病的潛伏期長短是因人而異,可能與本人免疫功能有關,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株的種類、強度、數量、感染途徑、機體感染人類免疫缺陷病毒後的營養、健康狀態等有密切關係。
窗口期是指患者由感染人類免疫缺陷病毒到體內形成抗體所需的時間。國外研究以往認為是3個月左右,遲延反應者可能要6個月或更長。最近美國科學家對701名獻血者做追蹤觀察7年的結果得出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抗體檢測窗口期平均為45日。通過輸血感染者為2~8周,性交感染者血清抗體陽性時為2~3周。
有關艾滋病臨床分期方法較多。歸納的分類分為三期:無症狀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艾滋病相關綜合征,艾滋病進展期。
現今我國多采用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臨床分期如下:
(1)急性感染期:多數人感染初期無任何症狀與體征;有少數病人感染後3~4周,出現急性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的臨床輕微症狀,常常會被忽略。較多見症狀如發熱、淋巴結腫大、皮疹、丘疹等、咽炎、肌肉或關節痛。化驗室檢查可出現白細胞正常,但淋巴細胞比例輕度降低、血小板減少、單核細胞增加。臨床症狀持續2~3周,自行緩解,而進入因人而異的無症狀的潛伏期。
(2)無症狀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感染期:有流行病學依據(感染來源),人類免疫缺陷病毒血清抗體確認陽性。僅有少數患者出現持續性淋巴結腫大,淋巴細胞不減少。
(3)艾滋病相關綜合征:發熱、無力、盜汗、腹瀉持續2個月以上。明顯體力下降,全身體表淋巴結持續腫大。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抗體檢測陽性。
(4)完全型艾滋病或艾滋病)進行期:血清中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抗體確認陽性,淋巴細胞明顯下降,伴有多種條件致病菌感染如卡氏肺囊蟲性肺炎、及卡波濟肉瘤或其他惡性腫瘤。
由於艾滋病的臨床症狀表現為多種多樣,它是受著人體免疫係統遭受到破壞而致免疫缺陷,致使全身各個部位、各個係統器宮、各種組織都可以受到各種條件致病菌感染,而致成多髒器、多係統損害。也可導致惡性腫瘤。形成艾滋病需有3個基本特征:
(1)嚴重的細胞免疫缺陷,特別是004淋巴細胞缺陷。
(2)發生各種致命性機會感染,尤其是卡氏肺囊蟲肺炎。發生率占64%。
(3)發生惡性腫瘤,如卡波西肉瘤,以同性戀者發生率最髙。
艾滋病患者嚴重的細胞免疫缺陷,造成身體抵抗力極低,較之正常人更易並發機會性感染,幾種常見的感染簡介如下:
(1)卡氏肺囊蟲性肺炎是美國最常見的機會性感染,占全部已確診艾滋病的50%以上。其主要症狀為發熱、咳嗽(通常無痰或偶有透明至白色痰)、呼吸短促、用力時呼吸困難和胸部緊束感,甚至危及生命。但經複方磺胺異噁唑(複方新諾明)治療後,常可緩解,但仍能複發。在確診時約80%病人可見這些症狀的一部分或全部。症狀存在的時間長短不同,由幾天到兩個月或更長時間。
(2)隱孢子蟲腹瀉:隱孢子蟲一般不會感染人類,僅發生於羊、牛群中,並有自愈機製。但可侵犯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發現為嚴重腹瀉、水樣便,每日可以達到5~30次,並有痙攣性腹痛、惡心、嘔吐、腹脹等症狀,由於嚴重腹瀉常導致水及電解質紊亂,甚至休克狀態。
(3)白色念珠菌感染:多發於口咽部、食管及胃腸道,表現為黏膜表麵充血水腫,白色菌苔覆蓋,伴灼痛、滲血、咀嚼吞咽障礙,十分禍固難愈。如發展迅速,發熱、消瘦,為預後不良之兆。在艾滋病患者中,易感染消化道、呼吸道念珠菌病,如最常見的鵝口瘡約有1/4病人發生。念珠菌性支氣管肺炎,常與卡氏肺囊蟲肺炎並發。
(4)皰疹病毒感染:皰疹在常人中亦有發生,但短期可愈。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並發皰疹後,症狀十分嚴重,久治不愈或反複發作。單純皰疹多發於口唇、生殖器、肛門周圍;帶狀皰疹常沿三叉神經、肋間神經分布,極易發生潰瘍而留下瘢痕。
(5)巨細胞病毒感染:在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中十分普遍,症狀不典型,可表現為多形紅斑樣皮疹,在肛周、會陰、臀部和大腿可見結節、斑塊、潰瘍,在舌、口腔黏膜、咽部發生潰瘍和壞死,也有呈現散在紫癜水皰損害。內髒可發生肺炎、結腸炎、視網膜脈絡膜炎等。
(6)弓形體病:病源為鼠弓形體原蟲,80%無症狀,少數人有肌痛、疲乏、發熱,如發生弓形體腦病常伴有頭痛,意識混亂和緩慢發作的嗜睡,出現輕癱、癲癇及癡呆,常有發熱,掃描大腦皮質發現一處或多處壞死。確診隻能靠腦組織活檢,但是采用磺胺類藥物可做治療性診斷。弓形體視網膜炎可導致複視、失明。
(7)結核杆菌及鳥型分支杆菌病: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並發結核病者日益增多,最近報告高達77%。可涉及肺內及肺外,抗藥菌株多,治療效果極差。近來聯合國衛生組織已將結核病作為艾滋病最常見的機會性感染。
艾滋病患者常並發皮膚、黏膜、內髒及淋巴結惡性腫瘤,發生率在10%~40%。
19.嬰幼兒及兒童艾滋病的特點
兒童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感染來源有2個途徑,首先是垂直傳播,出生前或出生時從母親傳給兒童。其次通過被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汙染的血或血製品傳播。母親已感染人類免疫缺陷病毒但身體未發展為艾滋病時,她傳給未出生孩子的可能性大約25%,如果母親已發展為艾滋病則傳染危險性增加。確定出生嬰兒被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感染是有困難的,因為胎兒期母體內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抗體自動地從母親血經胎盤傳給胎兒體內血液中,可以維持到出生後15個月左右,初生後測嬰幼兒血雖然可以呈現人類免疫缺陷病毒陽性,但經1~2年,由母體帶來的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抗體可以減少消失,故而嬰幼兒早期確定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感染是困難的。隻有從嬰幼兒血液中分離出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或出現艾滋病相關症狀才能考慮嬰幼兒被感染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或診斷艾滋病。
兒童艾滋病的主要症狀及診斷依據,1988年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的艾滋病報告中指出有如下指標。
主要症狀:①體重減輕或非正常的生長減慢;②慢性腹瀉1個月以上;③持續性或間歇性發熱1個月以上。
次要症狀:①全身性淋巴結腫大;②口腔念珠菌感染(口腔真菌感染);③經常反複感染;④進行性癡呆症(奇怪的破壞行為);⑤持續咳嗽1個月以上;⑥確認其母親已感染人類免疫缺陷病毒。
20.治療艾滋病的藥物
艾滋病的治療迄今尚無特效藥,目前應用的是人類免疫缺陷病毒逆轉錄酶抑製劑和蛋白酶抑製劑。前者抑製病毒逆轉錄酶,使體內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數量下降;後者與病毒蛋白酶結合,抑製病毒複製。按其結構分成3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