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3 / 3)

現在時僅僅是他們賴以生存滋養的軀殼,他們的精神一旦與詩同在,便與上帝同在了,而不與現在同在,——所以,愈忙愈渴望走進詩人咖啡屋,暫且將柴米油鹽放一放,聽聽上下左右四方詩人的見解,或是從書櫃裏取下某位詩人的詩閱讀,這種愉快是難以表達的。

詩人之傻,全由於他們的性情之真,無論他的寬容與偏執,放縱與犧牲,部來得極其真誠。這狀態隻有兒童可以比一比,譬如我女兒自從上了一年級便自以為是我家最大的幹部以後,便處處以身作則:不睡懶覺,不挑食,按時上學,這個幹部當然是當得極認真。為了按時上學和按時完成作業,可以廢寢忘餐,這全是因為這孩子的真情所致,使我傾倒與讚羨。倘若一個老大不小的人造上了詩,也如同我女兒這般認真起來,也許世上會有人冠之以“傻’了。

詩之根據——上帝的傻孩子。

傻孩子當然犯錯誤,當然受騙上當也極為容易,隻是上帝寵著他們,人間於他們,無論是喜劇,是悲劇,都是注定要成就他們的,成全他們的,隻要他堅持不懈地傻下去了,就好。

記得有一回,我女兒在尼龍蚊帳內“過家家”,我喊她吃飯,她一邊應著一邊在她的“家”裏安排“家務”,讓她的洋娃娃好好在家睡覺,她到大媽媽家去吃飯了,說完直喊我怎麼不到她家接她,我隻得走到蚊帳的帳簾前,輕輕地“咚咚咚!’三聲,以示叩門三下,這才使她撩起帳簾開門出來。還有一回,我父親沒有理會她這類要求,將蚊帳一掀,哎喲喲,牆倒了哩!這下子不得了,她真的哭起來。哭得好認真好傷心,左哄右勸都不收場。父親責備我把孩子養得太任性。這般哭,在老年人看來是小輩的失禮,而我卻十分羨慕女兒的哭。我隻是在接近她的世界,在一個較近的距離內觀察這個世界,而我不可能再進入這個世界。

這是個任孩子的天性創造的世界,孩子的世界才是詩的世界,而我,當心神馳往,將孩子當作我的詩神一般看重了。孩子的世界我走不進去,而我還有一處好的去所,這便是詩人咖啡屋。

女生的教育需求

——一個不應該忽視的問題

男生和女生在進入小學學習時,幾乎沒有差別,甚至女生的基本能力普遍高於男生。然而12年後,到了高中畢業時,女生在數理學科和自尊心等重要方麵卻落後於她們的男同學。過去有人將這種現象歸結為貧困造成了女生輟學,少女早孕,單親家庭內的性別歧視等等原因,但是令人震驚的是在一所貴族學校所做的女生狀況調查,調查結果表明,在這裏學習的女生沒有家庭生活貧困的壓力,然而,在這所學校學習的女生仍然是這種現象。這些相對條件都比較優越的女生都是在激發她們學習成長的環境長大的,所以人們不禁要問:如果這些女生在接受了學校教育之後對於自我的價值對於自己的社會職責缺乏認識,對於自己前途缺乏自信,那麼我們應該怎樣去評價我們的教育?我們的教育又究竟給了我們的女生什麼樣的文化規範?

由此可見,女生的教育需求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究竟女生的社會性別身份是怎樣形成的呢?我們有必要對女生從她出生的那一刻到青春期作一個研究。

學齡前時期。從產院嬰兒室的粉紅和藍色嬰兒辨認標簽,到芭比娃娃和衝鋒槍,再到女孩的啦啦隊和男孩的足球,從學齡前的兒童教育開始,社會對男孩子和女孩子便寄予了不同的期望,而這些期望和要求反過來在不同性別的孩子身上鑄成了社會性別的模式。應該說這些大眾文化在引導著女孩子認同自己的社會性別。

給教育的啟示。以上的社會認同往往使女孩子較少使用玩具和工具,而熱衷玩娃娃,辦家家,動手的鍛煉低於男孩,而男孩正是在拚裝各種玩具的遊戲中開始了他們對空間的思維和了解,對數學、物理開始了他們的感性認識。這個時期的女童教育應該引導女孩加強動手的能力。

中小學時期。在這個時期,女生聽到的表揚和稱讚最多,似乎女孩在這個時期顯得比男生成熟,懂事,所以一般老師的心目中,問題兒童都是男孩,他們也將主要的精力放在管教男孩身上。女孩子普遍被規範為“乖乖女”。而男孩子在這個階段基本上還是玩野的,上樹掏鳥窩下河打(水仗,熱衷於各種“自由遊戲”。這些活動在正規教育看來都被列為“不務正業”,“頑皮、搗蛋”,殊不知正是在這種遊戲中,鍛煉了男孩的探索精神和實驗精神,以及冒險、敢於獨立承擔風險的勇敢精神,鍛煉了一些男孩的協作能力和組織能力,換一句話,可以說鍛煉了男孩的創造性、群體意識和領袖意識。

給教育的啟示。應該破除女生比男生各個方麵都優秀的假象。要盡可能地讓女生去承擔一些需要冒險精神的活動,要啟發她們克服膽小、懦弱和依附(聽話)的弱點,要讓女生獨立進行一些實驗性強的活動,要給女生一些思維的空間和想象的空間,鼓勵她們的叛逆精神。破除時時事事處處都想得表揚占上風的與日俱增的虛榮心。

青春期。青春期無疑是女孩的危險期。我們從以下方麵對女生作一些分析。

閱讀與寫作:〖HT原來有一種說法,青春期的女孩語言技能和閱讀能力高於男生。現在看來不全麵,女孩偏向文科,選擇文科,首先應該說是她們對理科的畏懼。就語言技能來說,進入高中以後,男生的語言技能和女生沒有多大差別,關鍵的問題是這個時期的女孩閱讀偏向文學一類,而男生則在閱讀說明文方麵表現他們的語言技能,比如男生更願意閱讀一些航空模型的安裝說明,計算機的使用說明,以及其他電器、工具、實驗的操作說明。這種傾向並不能說明女生在語言方麵優於男生。

女孩更多地選擇文科一類閱讀,其實反映了她們在青春期的心理需求,並不是一種智能優勢。

數理學科:女生隨著年齡的增長,她們的學習興趣與職業選擇有很大的關係。一般來說,男生到了17歲,學習比較自覺,開始把學習當成自覺行為,這時各科成績會有明顯的提高,學習上也充滿自信,而且男生開始意識到自己的社會責任。而女生則開始懷疑她該不該用功念書,比如有一位高中女生談到,她發現在學習上笨笨的,會給人一個可愛的印象,所以她有時明明知道題目怎麼解,故意裝出不知道。在青春期女生的數理成績滑坡,首先恐怕是她們對自己必須學好數理的信心的動搖,有的女生對學好理科有畏懼情緒,對以後從事理科職業是否有競爭能力缺乏信心,這些都影響女生的數理學科的學習。

心理方麵:這個時期的女生普遍出現緘默現象,尤其是處在青春後期的高中女生。一方麵她們希望自己學業有成,不辜負社會和家人的期望;另一方麵又希望自己美麗出眾,成為異性追求和崇拜的對象。在此雙重壓力下,她們變得緘默、煩惱,學習上常常精力不集中,顧此失彼,她們經常會抱怨自己不夠苗條,臉蛋不夠漂亮,同時又抱怨功課太難,老師授課不力。

給教育的啟示。如果在這個時期老師給女生一種指導,讓她們在閱讀和寫作說明文方麵多一些努力,而不要一味助長女生對文科的偏愛,要指導她們學會閱讀說明文,同時培養閱讀科學讀物的愛好,不要偏愛偏廢。當然同時應該鼓勵男生閱讀文學一類書籍。在提高女生的數理能力方麵首先要讓女生樹立學好數理的信心,要創造盡可能的機會讓女生接觸科學家,讓她們明白從事理科職業對女生並不是高不可攀的,破除理科職業神秘感。同時盡可能調動和鼓勵女生學習理科的興趣,讓女生多做實驗,動手操作往往比單純的課堂教育更有成效。在女生的心理教育方麵,我認為尤其要讓女生樹立自強自立的信念,讓她們將大部分精力集中在學習上,克服世俗的封建意識。處於青春後期的女生,對大眾文化中對女性的偏見和誤區,應該有一定的批判能力。學校可適當組織這一類的講座。

女生的質量實際上關係到以後的占人口一半的勞動者質量,她們的智慧和才華能不能發揮,關係到我們的社會能不能成為生機勃勃的社會,我們的生命的延續是不是富於創新精神。這是一個重大的課題,是一個不容忽視的課題。

好的女子與女子的好

一個女孩子在小的時候,看上去各個方麵似乎都比男孩子要好。為什麼成年之後往往是男子出息得比女子好呢?除去生育的拖累這個無法回避的客觀原因之外,就拿未結婚的青年男女來作比較,男子比女子出息得好的也要多得多。

在我做了女孩的母親之後我才發現女孩較男孩成才難,難就難在女孩從小就把自己與“好”字認同了。古人在造字時,女子為“好”,不知是取女子的容貌姣好之意,還是取女子的心地善良心靈美好之意。女子為好,本來是一件好事,卻又因為了這個好,女孩子從小極容易與社會的公眾標準認同,成為公眾標準的俘虜。

在今天的小學裏,幾乎都是幾年製一貫的女孩子在班級優秀,當班幹部。女孩子懂事早,她們極容易在老師、鄰居和家庭的長輩麵前得到好孩子的美稱。而男孩子則不,他們的童年衝衝殺殺,玩野的,撒潑的,誰也不以為男孩子這樣不好,大不了在他們打破了玻璃或者犯了其他的事,罰一頓打,挨一頓罵而已。女孩呢,倘若這樣,不僅是她,連她的父母都會被人指責,瞧,多沒有教養,好像天底下的規矩都是為女孩子寫的。於是,一個本來不成問題的問題出現了,女孩子究竟如何認識自己?人家說她好,她也就自以為好嗎?女子為好,這是好事,也是一件不那麼好的事。首先,是當父母的一次又一次地教導女孩子,把公眾標準當成唯一的是非標準,恨不得他家的女孩人人見了人人愛才好。待她們長大以後,要鼓勵她們勇敢地肯定自己,不必用公眾標準來衡量自己的優劣,似乎比男孩更困難。女孩容易為虛榮迷惑,幾句表揚,一張獎狀,如果自己沒有,而人家有,就想攀比著去爭取。這樣爭取來,爭取去,今年爭取這,明年爭取那,自己便成了一團在別人手裏揉來揉去的麵團。其結果便是完全迷失了自己,弄不明白自己究竟應該如何發展、如何完善自己的興趣、自己的願望了。所以女孩子比男孩子更容易為公眾輿論左右,最後難以將自己的才華發揮到一種好的狀態。結果越大越平庸,越大越虛榮,這最終仍然是被眾口的“好”所誤,成了各種過時的和時髦的口號、時裝的陳列櫃。

如今的家庭都是獨生子女,都想自己的女孩和人家的男孩一樣有出息。我想,持這種想法的家長不妨先在自己家中造一方與公眾標準不那麼一致的天地,給自己的女孩子一個異想天開的場所,盡可能讓她用自己的興趣愛好標準好一好自己。我相信,今天的女孩子的智力絕不會比男孩子差,關鍵是千萬別用世俗的社會公眾的好女子的標準裹腳布一般地禁錮了女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