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務勞動新觀念
常常見一些女同胞對逛商場有著無比的興趣,甚至有女同胞告訴我回家心煩,隻要逛商場,不管多累多煩,一進商場一切問題都沒有了,渾身是膽雄糾糾。她們不一定要買什麼,隻是看,隻是遊覽,隻是逛,然後回到家裏,就有了一種十分滿足的感覺。可見女同胞逛商場能得到一種休息,一種心理補償。
男人可以把回家當成休息,女人常常把回家當成“上班”。這個上班雖說沒有工資發放,沒有勞動模範可言,沒有職稱可評,可這顆“地球”得要人扛。“掃帚不到,灰塵照例不會自己跑掉。”所以有不少報刊上刊載文章勸職業女性減輕自己的壓力就是勸她們對家務活馬虎一些,放棄一些,讓自己回家得到休息。
說說容易,要能真有這般灑脫,大多數的女性還很難。家,怎麼說,做了家庭主婦的人就是喜歡收拾它,在家務勞動方麵,每一位主婦究竟付出多少勞動,我們可以稍稍對普通城市家庭的家務勞動作一個量的分析:
減去做飯的成本,還不計上街采購的勞動,一位家庭主婦一天的勞動報酬應為40元。一個月便是1200元。
別說按勞付酬,在某些男權思想嚴重的家庭裏,主婦甚至在承擔了所有家務勞動之後不得有一點點的抱怨,不得說一句自己的辛勞,不得讓家庭的其他成員也為家務勞動盡一點點義務。而且,到頭來,還是男人養活了你。這就是一件很不公平的事情了。
在長期男尊女卑的傳統文化影響下,家務勞動不僅得不到報酬,而且被認為是低人一等的,伺候人的。於是,在我們現在的許多家庭裏,獨生子女的孩子即便是很想幹家務活,家長也會以“幹這種活沒有出息”為理由,阻止孩子,尤其是阻止男孩子幹家務活。這實在是家庭教育的一個誤區。
其實孩子從小對家務活感興趣是很正常的事情,我認識的“天才兒童”中,盡管他(她)們得了美術大獎或者舞蹈大獎,問他(她)長大了幹什麼,有的告訴我當烹調大師,有的幹脆說當個好廚師。為什麼?因為特別想做美味的大蛋糕。一邊做,可以一邊吃。他們一邊說,一邊直流口水的。孩子的第一位老師是媽媽,孩子學會勞動的第一課堂應該說是家務勞動,不論男孩女孩都是如此。如果說開發孩子的智力,應該說第一老師和第一課堂都是十分重要的。據一些專家的統計,現在美國兒童參加家務勞動平均每天有兩小時,就連日本這種有著東方文化背景的國家,兒童的家務勞動時間也達到了1個多小時,惟獨我們國家的城市兒童平均家務勞動的時間隻有8分鍾。在90年代初期一次中日兒童的夏令營,日本兒童表現出來的生活能力和求生存的意識,使中國兒童大為遜色。不是我們的孩子不聰明不勤勞,而是我們的家庭教育出了問題。人家的孩子一到宿營地就忙著拾木柴,引火,我們的孩子從來沒有使用過火柴;人家的孩子自己洗襪子,我們的孩子背包裏髒襪子一打,背回家去。最後人家得出結論,中國的下一代不是他們的競爭對手。可見從小讓孩子學會家務勞動不是一個小問題。
再讓我們看看今天身邊的下崗再就業人群,我們就不難發現,女性的再就業似乎比男人容易。為什麼?產業在調整,第三產業是新的就業點,而第三產業以服務業為主。據專家的預測,第三產業在今後仍然是新的經濟增長點,如果不改變我們的傳統觀念,認為男人幹這種服務業伺候人的工作是低人一等,恐怕“陰盛陽衰”的現象將繼續下去。也許我們的當爹媽的人會說,我可沒有打算我的兒子長大了給人去端碟子,洗盤子,可是你是否想過許多大人物就是幹過端碟子洗盤子這一類活呢?教育孩子從身邊的事情做起,把身邊的事情做好,我認為這是教育孩子的第一步。小事情幹不好,恐怕大事情也不會幹得太好。“禪”應該說是一門人類的大智慧,我很驚訝其中就有“吃了飯去洗碗”這樣的名言。
看來重新認識家務勞動,提倡家務勞動新觀念,是時候了。
養兒不再防老
今年是國際老人年,說到老人,說到養老,不得不讓人想到婆媳關係,不得不讓人想到中國的一句古話:養兒防老。
我沒有嚐過婆婆的厲害,可是耳濡目染,使我對婆媳關係十分恐怖。尤其是那種母親守寡帶大獨生子的家庭的婆婆,據說是十分難相處的。據說這一類婆婆對媳婦是橫挑鼻子豎挑眼,總是看不順眼,婆婆總是跟媳婦過不去。這種過不去有幾關,一曰,兒子是媽媽帶大的,現在跟你媳婦過日子,當媽媽的不放心。一曰,兒子的習慣隻有母親明白,媽媽的心思隻有兒子知道,所以這媳婦在家,簡直裏外不是人,說啥幹啥都不得法。當然現在還有第三種說法,媳婦比婆婆都厲害,如今是婆婆和媳婦的關係都顛倒了。常言道清官難斷家務事,家務事中最難判斷是非的恐怕就是婆婆媳婦之間的扯不清的麻紗事。
要是輪到我們也將老了,輪到我們也在考慮養老的事情呢。我覺得我們四五十年代出生的人恐怕都沒有養兒防老的幻想,所以估計我們將來當婆婆的時候,婆媳關係會變得簡單一些的。從心理學來分析,中國的婆媳關係,恐怕與過去的中國婦女的被封建的貞操觀所壓抑有些關係,當她們在漫長的青年中年時期無法得到正常的感情生活,常常會將自己的感情移植到兒子,產生一種“戀子情結”。這樣一來,當兒子移情別戀——有媳婦了,這當母親的特別受不了,所以尤其是守寡的母親,當兒子戀愛娶媳婦,母親這一關特別難過。
看了一些東西方男女青年戀愛的寫真,總覺得人家西方人比我們的人際關係簡單多了。人家男女雙方說好了,基本也就成了,說不行了,也可以散夥。我們東方人不行,你本人這一關能過,未必就能過你父母那一關。成也好,散也好,都不見得由你當家作主,因為上有婆婆。婆婆為什麼要管?主要原因還在於婆婆“養兒防老”。假如不是這個原因,兒子大了,願意找什麼樣的愛人,當然是他自己的事情,作母親頂多是參謀,建議,人家愛聽不愛聽,也隻能聽便。
現在我們50年代出生的這一代,到21世紀,也就逐步進入老年。而我們這一代人大多是獨生子女的家長。我們的孩子即便有天大的孝順,也沒有一個人(或者一對夫妻)在撫養孩子努力工作參與激烈的社會競爭的同時能負責四位老人養老的問題。所以,我們得從現在起,好好地換腦——換一種觀念,換一個活法;我們不得不告訴我們的同齡人,我們不得不換腦——換一種觀念,換一個活法:養兒不再防老。
養老將是我們自己的事情。下個世紀,當中國進入一個老年社會時,以照顧老人為目標的社會服務設施相信會相應產生。看看現在我們所生活的城市,父母兒女生活在同一座城市內,父母和兒女卻不住在一處,老倆口和小倆口分別過自己的小日子,比比皆是,誰也不再認為兒女單門立戶這樣過日子有什麼不好。甚至老人認為兩位老人不和孩子一起住,更自由一些,因為他們和年輕人的生活習慣不一樣。比如年輕人喜歡熬夜,喜歡玩電腦電視,玩VCD,老人們更喜歡喝茶聊天散步;你們要熬夜,他們要早睡早起;你們要吃豬排牛排,他們要喝粥吃鹹菜。現在的城市住宅條件已經為多元的生活選擇提供了“硬件”。家庭變小了,兩人世界、三人世界甚至單人世界都可能,都可選擇。
當然老人的養老畢竟是個問題,我認為養老的問題正在或者說逐步地成為社會問題。養老社會化當然需要全社會的人形成一種尊老敬賢的社會風尚,完善為老人養老服務的社會福利設施。同時,我們對子女以各種社會化的養老形式來孝敬老人應該寬容和理解。對今天和將來的老人來說,孩子更像是自己的朋友,是天使,是生命的延續,而不是你養老防老的“私有保險單”。
我健我心
眼下,健康二字飛滿天。打開電視機,迎麵撲來的廣告詞字字句句都是為了您以及您太太及兒女的健康,有的關懷是從齒到胃,有的關懷是從頭到腳,有的關懷你的體麵,有的關懷難言之隱。總之,原來用於親友之間的溫馨關懷都可以用電視廣告語言取替了。這種人工製作的關懷固然溫暖,然而,一個人真正要保持健康的身體並不靠鋪天蓋地的關懷廣告。根據我個人經驗,一個人的健康的體魄與健康的心理關係極大。
女兒今年上初中,新開設生理衛生課。每上一次課,她幾乎都能在放學回來後,在餐桌邊談出她種種的疾病“症狀”。老師教過了肝炎一課,她便以為自己有肝炎,教過了“心理障礙”一課,她便以為自己有心理障礙,這時你無論如何地解釋是沒有用的。我想起有人告訴過我,醫科大學一年級的學生上醫務室看病是最積極最頻繁的,剛剛接觸醫學,恨不得每學一章“疾病”,都能夠讓自己的五髒六腑對號入座,把自己折磨得精神疲憊體無完膚,方肯罷休。當然,這樣的情形不會延期到大學二年級的。到他們學成了醫生,對於疾病早已司空見慣,搶救高危病人,也見怪不怪了。由此看來,一個人有沒有疾病,能不能戰勝疾病,健康的心理因素是十分重要的。
我不是說相信精神勝利法,而健康的心理一說與精神勝利法完全是兩碼事。健康的心理包括一個人能否正常地與周圍的人相處;能否不斷的作自我調整適應一個新的工作環境和生活環境;能否擁有足夠的意誌力,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能否擁有一個真實的健康的愉快的人生。目前的醫學研究成果越來越證實了人的精神活動愉快或者煩惱或者憂鬱都直接幹擾著腦垂體和內分泌這一類物質的活動。最近回家聽父親說,(當然他的這個結論肯定是從哪一張報紙的權威人士所寫的文章中看來的而不是他的個人專利。)胃是人的第二張臉,腳是人的第二副心髒。意思是人的喜怒哀樂不僅從臉上表現出來,同時會引起胃部的不適反應,而天氣一冷,腳十分敏感,腳一暖和過來,心髒也就不那麼難受。十指連心看來有些局限,不僅手的十指連著心,連腳的十趾也連著心。為了保證心理上的健康,西方人不僅僅常常去教堂向牧師傾訴、懺悔,還出現了不少的心理醫生和心理谘詢診所。據說谘詢的一種主要方式便是讓病患者傾訴,以減輕心理負擔。
說來也十分好笑,前不久查出我的血壓偏高,醫生便告誡我,不要吃這個,不要吃那個,注意低鹽低糖低脂肪。這麼一說,我回到家頓時沒了口味,懶得做飯,吃了一點早餐剩下的綠豆湯。又記起醫生教導我們多吃芹菜降壓,弄了一大盤涼拌芹菜,結果真弄出毛病來,這時我又記起醫生的教導,服降壓藥會有胃部不適反應,誤以為惡心嘔吐都是藥物所致,殊不知這一切都是心理因素所致。
我相信這個說法,人的健康一半靠自己,一半靠藥物;人的壽命一半靠命運,一半也是抓在自己手中的。在95北京的第四次世界婦女大會我見過一個標語叫做“健婦健家健社會”,可見一位健康的婦女(她擁有健康的身體和健康、愉快的心理)對於家庭和社會是多麼的重要。遺憾的是至今還沒有廣告商從這個角度宣傳:健婦健家健社會,當太太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