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3 / 3)

由此我想到了NGO婦女論壇的標誌。

標誌是八位膚色不同、身著不同的服飾婦女,腳尖相聚組成一個圓的圓心,雙手向四麵八方伸展。當然標誌已經抽象化,看上去很像八隻手向四麵八方伸展,四個指頭和大拇指之間有一顆小小的地球(後來,我才知道小小的地球是人頭)。我想,這個標誌和我在論壇看到的開會形式很吻合,也十分生動形象地表達了這次婦女大會的宗旨:平等、發展、和平。

性別與發展

95北京懷柔的世界婦女大會上,我發現自己犯了一個不可忽略的原則的錯誤,在我名片上,有ChairmanTheFemalesCultureAssociationofHunan,我一看人家的名片,不是Chairman,而是Chairwomen。也就是說,椅子上的人不是男人而是女人,一想,也是的,我是來開女人會的,當然女人。我也應該是坐在椅子上的女性,而不是男性。

而幾千年以來,大概在本世紀的女權運動興起之前,主席(坐在椅子上的)隻有男人,沒有女人,這似乎是一件天經地義的事情。

所以有人說,一部人類文明史是一部女性掙不脫枷鎖的血淚史。

所以有人說,這個世界上真正的問題集中在男女之間的標準不同,而世俗要求我們所有的女人接受男人的想法。

而這一切,在20世紀的女權運動之前,被看成是天經地義的:世界上隻有一個標準,男人的標準便是唯一正確的標準。為了讓女人從一出生就認同自己為低人一等的“第二性”,文明史為女性設置了一係列的精神誤區。

生活在中國東漢時期的班昭,是班婕妤家族的後代,史學家班彪的女兒,班固的妹妹,在其深厚的家學淵源的熏陶下自幼勤奮好學,被人譽為才女。她一生中擔任皇皇妃嬪的教師,繼承其兄遺誌,續修《漢書》,完成八表及天文誌,並著有許多文學作品,死後被編為《曹大家集》16篇,享譽海內外。在她近80歲去世時,皇太後親自為她素服舉哀。就這樣一位身前身後都具有廣泛影響的傑出的女性,就這樣一位才華橫溢的女性在她成為後來女子必讀的女四書之一的《女誡》中不自覺地流露出自己的個人生活感受和內心經曆:“鄙人愚暗,受性不敏,蒙先君之餘龐,賴師母之典訓。年十四,執箕帚於曹氏,於今四十餘載,戰戰兢兢,常懼黜辱,以增父母之羞,以益中外之累。夙夜劬心,勤不告勞……”“戰戰兢兢,常懼黜辱”,這是一副多麼沉重的精神負擔。她曾經與人吐露,平生著書立言,卻無一字為自己所言。班昭的悲哀不僅是她個人的悲哀,而是整個中國古代女性的不幸。

女才子和女傑是一種類型。中國曆史上的第一位女外交家馮鷯是侍女身份,代公主的孫子出使。文成公主和王昭君的出使都是同樣的性質。

紅袖添香,唱和酬答又是一種青史垂名的類型。薛濤、魚玄機、李漁這一切都是以扭曲女性的人格以迎和封建文化的需要為前提的。

白蛇娘娘、牛郎織女、陳世美和秦香蓮為更是標準的賢妻良母。以男權為中心的文化將女性導入精神的誤區。這個精神誤區簡單的概括是:英雄救美女,男才女貌,男尊女卑。它的核心是男尊女卑。

比如在我們的家庭中發生了重大的事件,當父母的往往要求兒子而不是要求女兒出麵處理,在一個班級裏組織活動的當領袖的人物往往是男生,換一句話說,敢於承擔風險的是男性而不是女性。當然我們就不去說在政府部門的重要崗位的,在企業的第一把手是男性居多的這樣一個事實了。這是指社會現象而言。

在我們許多女性的情感生活中,也常常可能誤入這種歧途。比如說,她有了熱戀的對象了,便同時產生極大的依賴性,在工作或學習中稍有挫折,就依賴男生的幫助;比如說女生總是沒有主見一切請男生出主意,不願意擔風險,不願意做第一個冒險的人,不願意去正視困難。這種女性對男性的普遍依賴心理,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成了一種習慣勢力。她使我們很多女性對自己潛在的能力缺少自信,甚至給自己的個人生活帶來悲劇性的後果。因為男性,即便成為了你的崇拜對象,即便通過你的想象力給了他一圈神性的光環,他依然不是神。當現實中的他不勝其力,你便大失所望。

傳統文化最大的破壞是對女性自信心的破壞和創造力的破壞。對女性成才設置的心理障礙,比如女性從小缺少當領袖的能力和管理的能力,由於從小在家庭處於卑微的地位,習慣屈從服從、溫順聽話這麼一種角色,我們看到在我國的農村至今還有吃飯時,來了客人,女人不得上桌,得伺候男人們吃完了飯才輪到她們吃。

從現代心理學看來,男尊女卑是沒有任何科學根據的。解剖學已經證明,男女的大腦構造上沒有任何的區別。而且現代醫學的研究結果證明女性在生理結構上比男性的免疫能力更強,心理上承受痛苦的承受能力也比男性更強。因而普遍的女性比男性的死亡率低,壽命長。男女的性別差異應該說同時帶來了心理上的差異,比如說男性更具有進攻性,而女性更具有協調和防守的能力;男性思維更傾向理性思維,而女性更傾向感性思維。把男女之間的區別和差異抹殺是違反科學的,而男尊女卑的觀念更是完完全全的封建專製的男權文化的產物。這一切經過了幾千年的社會積澱,使我們常常自覺不自覺地使自己步入這個精神誤區而不能自拔。

曆史的缺席

在20世紀之前的幾千年悠悠歲月裏,女人幾乎是籬笆牆的影子,在曆史的幕後。我們從來都這樣說中國是一個農耕社會,最基本的分工是男耕女織。可是翻開各種史料,無論省誌、縣誌,乃至鄉誌,幾乎都隻有對男丁人口記載,甚至詳細的可能有耕田多少畝,甚至會有耕牛多少頭的記載,卻沒有對“女織”的記載,悠悠幾千年的農耕社會,我們除了知道一個“黃道婆,黃道婆,教我紗,教我布”之外,究竟在每一個曆史時期,有多少婦女從事“女織”,紡出的錠是多少,織出的布是多少,縫了多少衣服、多少被子,做了多少鞋子、帽子?另外,除了紡紗織布,“女織”應該還包含著棉、麻、絲綢的紡織。一項占到農耕社會國民經濟舉足輕重的產業,我國曆代婦女盡管為它的發展作出很大貢獻,卻沒有在曆史上留下自己的一席地位。隱去了這一切,不能不讓人感到這是一種痛心疾首的曆史的缺席。

除了在農耕社會擔任男耕女織的女織的角色,在中國的市井文化和商業的發展中,婦女更是起到了不可磨滅的重要作用。當我們在曆史名城流連往返,我們會驚歎建築物的宏偉壯觀,會凝思遺留在秦磚漢瓦上的秦時明月漢時霜,會不由自主地吟誦唐詩宋詞的某些名篇或者名句。楚館宋樓明居清宅的隱隱燈火,似乎還能暗示當年都市的繁華。我不知道在民間流傳的繁榮昌(娼)盛,是不是最早“繁榮昌盛”這一成語的來曆。從宋代史料可以看到,當時的飲食業中,酒業是極其特殊的行業,因為利潤很大,酒的生產和經營由當時的政府壟斷。為了增加酒的銷售量,曾經大量使用娼妓引誘人喝酒,以致都市裏歌樓、酒店、茶坊、妓館遍布。妓女不僅是政府的生財之源,官吏的升官之道,也是家庭的搖錢樹,“不重生男重生女”,正是當時社會風氣的寫照。從大量的宋代詩文中,我們都可以看出那個時代妓女與官吏、與商人、與文人的頻繁交往。據史料記載,當時的官家經營酒業,不僅為國家的財政解決困難,同時帶動了城市的發展。

北宋的首都汴梁,已不僅是皇權統治中心,出現了160多種商行,6400多家資金雄厚規模較大的工商業和八九千家小商販,成為百萬人口的大城市。南宋時期的杭州更是了不起,由於它既通水路,聯係內陸,又臨近海拓展海外貿易,人口達120萬,成為當時“世界城市之冠”。

當然,無論哪一個時代的風塵女子,無論為拉動經濟發展作出過多麼大的貢獻,她們依然是沒有社會地位的,她們在漫長的社會發展進程中,隻擁有傷害、淩辱,留給她們的仍然隻有一幕接著一幕的人生悲劇。以致於我們在掂量這一份沉甸甸的曆史時,我們可以肯定宋代文化和經濟的發展,曾經對傳統的人生觀、價值觀、倫理道德觀的有某種叛逆和挑戰,這種叛逆與挑戰是與宋代的女性血肉相連的,是她們用心聲和生命來譜寫的,而我們卻無法拿出具體的數據來說明宋代婦女為宋代的經濟和文化的發展所作出的貢獻。唯一有記載的是《全宋詞》的女作者中,有1/3是妓女。

我們來看看進入市場經濟時期之後的中國農村。以經濟較為發達的大邱莊為例,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前,95%的婦女參加集體勞動和集體分配;三中全會以後,實行農村責任承包製,84%的婦女退出生產勞動崗位成為家庭婦女。農村婦女不再參與由生產隊組織的年終分配,不再對生產資料行使支配權利,一家一戶的生產形式使農村重新回到了父權製,即家長說了算。據說現在有的村開會開不攏,原因是村幹部召攏不齊人,挨家挨戶去請,在家的婦女或者老人會回答你,他家沒有人(好像她們根本就不是人),當家人到外地打工了,她們作不了主,所以幹脆不來開會。女童失學和虐待女嬰的現象正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

難怪在今天民間流傳這樣一句話:“女人下崗不失業。”

記得林語堂先生曾經說過一段話,大意是男性可以當總統、當皇帝、當將軍,可以功名成就,可以馳騁沙場,可他們想過沒有,當一個人出生、生病、衰老、死亡,即生老病死的時候,是我們的女人們在料理這一切。她們在承受人間的一切不幸時,表現出比男人更加堅韌、果敢,更加有力量。假如用另一種眼光來書寫人類發展史,來研究人類社會學、經濟學、法學、史學以及所有社會科學,恐怕女人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不再是影子。

女人的境界

根據我的觀察和體會,女人有以下五種境界。

第一種是本色母親型。這一類大多是鄉村裏沒有受過教育或者文化較低下的農村婦女、保姆、女傭人等,也有的是受過良好教育的所謂“大家閨秀”。她們中有的把一日三餐生兒育女家政家務當作自己的“職業”和歸宿,有的工作條件十分優閑,主要的精力仍放在操持家庭。她們極富有愛心,極富犧牲精神,她們承受痛苦時表現出極大的韌性,在處理家族內部諸如生老病死紅白喜事時,表現出非凡的才幹。她們中有的人一生往往是足不出戶,目不識丁,沒有獨立的經濟地位,或者主要經濟來源依靠丈夫,卻以自己的瑣碎平凡的勞動成就了她們的孩子和丈夫的輝煌,她們無論是被丈夫拋棄還是受到丈夫的敬重,都是孩子崇敬愛慕的偶像,成為家庭的主心骨。在許多文學作品中,在許多人對童年生活的回憶的言談中,我們都可以見到這一類可歌可泣的女性人物。

第二種是商品交換型。我們的市場經濟在一種沒有文化啟蒙作為先導的背景下登場了。種種的商業信息都在一刹那間披上了“文化”的美麗麵紗。而這其間美麗得首當其衝的是各種各樣的美女,似乎女性在一夜都成了時代的寵兒,都成了文明的象征。長期處於男權為中心的女性尤其容易接受這種對女性物質化、商品化的宣傳,接受對女性本身的自然資源掠奪。從唐宋時期盛行的青樓歌妓到今天所謂黃色行業“不老的工作線”,這類女性堅決或不那麼堅決地放棄了做母親生兒育女的“職業”,她們掙錢的職業不允許她們,或者她們自己自願不當母親。她們中的佼佼者往往極其重視自己的容貌、體態、舉止和言談,有一定的經濟地位,社交廣泛,其中不乏有才智的女子。但是正因為她們靠出賣或變相出賣色相或肉體維持生活,她們把自己的身體當成了可以交換的商品。

第三種是“女子漢”型。這類女子一般在心理上不願意與自己的性別認同,對於幾千年的男尊女卑曆史有一種矯枉必須過正的強烈的反叛精神。她們向往男女平等、金戈鐵馬、馳奔疆場。她們巾幗不讓須眉,願意全身心地投入事業和工作。她們一般都受過較高的教育,有一定的專長,有較強的工作能力和責任心。一般來說,她們中有的選擇了獨身,有的婚後離異,有的則總是處在事業與家庭的極端矛盾之中,抱怨自己角色緊張。她們在長期的學習和工作中,聰明才智都得到了極大的發揮。她們中有的人,很樂於此道,自我感覺也很好。有的人在內心深處有一種難言的痛苦,因為她們視家庭為枷鎖,視生兒育女為一種苦役,覺得很累,很委屈,抱怨自己不該是個女性。

第四種是小鳥依人型。這類女子一般都顯得單純可愛,麵貌嬌好。她們重視自己的容貌超過對自己文化素質的訓練,對各種化妝品的愛好超過對書籍的愛好。寧可吃酸菜也必須買時裝,戴上各種各樣的珠光寶氣的戒指和項鏈。她們始終不願意進入母親角色,始終如一地

扮演青春少女情人角色。她們中有的對文學藝術有一種天資和直感,有的則因為家庭以及周圍的人的熏陶和影響,有一定的藝術造詣。她們始終願意在一種童話般的美侖美奐的浪漫情調中生活。

第五種是智慧女人型。一個充滿智慧的女人如果她的狀態發揮到了極致,便可以說進入了一種“無為,而無不為”,“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的狀態。進入這個境界是不容易的。首先,她必須和男子一樣接受先進的科學知識的訓練,而且在這種學習和訓練中,能出能入,保持著自己的獨立性和創造性,能夠讓知識融會貫通,推陳出新。隻有到一定的時候,當她的人生閱曆走完了女兒、妻子、母親的時候,她的智慧和她的人生體驗融為一體的時候,她的美麗和智慧便自然而然地呈現出來了。與本色母親型的女性相比,她們的視野開闊,事業上是有獨創性的,精神領域是自由而豐富的,心智與母愛同樣是博大的。她們的犧牲精神是自覺的,而不是被動的、無可奈何的。她本身的潛力發揮到了一種最佳狀態時,足夠讓一個客觀世界拿它的全部價值去謀求與她的對等。

當然女人的情緒是複雜的。從她們的一生來說,也許這五種境界或多或少地經曆過,入俗而不媚俗,能入而後能出,也許這才是最要緊的。

打100分的母親

記得有一篇文章是這樣議論母親的優劣,假如一位母親管好孩子的衣食住行,飯菜做得十分可口,這位母親可以打20分。如果這位母親除了以上的能耐,還能十分開明地教育孩子,成為孩子的好朋友,還能為孩子的同學們來家中活動提供種種便利,這樣的母親的確可

以打60分。而什麼樣的母親才可以打100分呢?假如你家的胖妞或者胖墩一輩子不出家門,當然這個60分的母親足夠稱職了。然而事實不是這樣,孩子一旦長大,就必然走出家門。外麵的環境汙染治理怎樣,社會秩序怎樣,男女平等同工同酬怎樣,一個真正稱職的母親難道就不應該關心這些問題嗎?所以一個稱職的母親,除了為自己家內的事務忙碌之外,應該為外麵的世界忙一忙。所以一個稱職的好母親,她必然去關心社會問題,必然自願地為社會的進步盡到自己的義務。她除了關心孩子在家裏的狀況之外,必然關心孩子將來走向的社會是否合情合理。她必然化小我為大我,這才是該打100分的母親的心胸。

當孩子一天天看著母親匆匆離去,又匆匆回來,看著母親一天天堅定地朝著自己的奮鬥目標走去,看著母親既工作又管家,在這個過程中,孩子的生命中便自然產生充滿信心生活下去的原動力量。在當今的社會裏,我們的孩子最需要的是這些。所謂的現代人那種頹廢情

緒,那種厭世、消沉,那種盲目的自我表現欲望和生活的虛無主義,導致當今的麻將風,吃喝消費的盲目攀比風盛行,這些世紀末情緒對孩子來說,大概危害不在毒品之下。我們的孩子是下個世紀的主人,假如母親的言談和行為,能使他們從小的時候起,心中升騰的是對參與社會、改造社會的向往,這無疑是對孩子最大的幫助和最好的家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