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格爾斯說:許多致力於實現現代化的發展中國家在經曆了長久的現代化陣痛之後逐漸意識到,在現代化發展的進程中,如果國民的心理和精神還被牢固地鎖在傳統意識之中,勢必構成對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嚴重障礙。“一個國家要發展,必須研究農民”,“對農民缺乏了解造成了很多發展規劃的失敗”。農民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社會主體和基本力量,沒有千萬個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紀律的“四有農民”,一切都無從談起。因此,鄉風文明建設的首要任務是要在農村培育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與傳統農民不同,新型農民不滿足於簡單機械地重複單調生活,而是努力去創造和追求新生活。
新型農民擁有較高的思想政治素質。他們掌握或熟悉黨和國家對“三農”及其相關工作的方針政策、法律法規,有開闊的視野、新的道德觀和現代文明生活習慣,有追求自由幸福生活的思想覺悟和更高的利益訴求。他們擁有較高的科學文化素質,具有一定的現代農業生產、經營管理、市場營銷與產業創業開發能力,具有鮮明的創業精神、創業意識和新的就業觀念,是農業專業化生產、產業化經營,適應市場經濟的高素質的勞動者和帶頭人。他們知恥明榮,勤而致富,富而思進,進而文明,成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中堅力量。新型農民有較高的民主法製素質,能夠自主並正確地看待事物、分析問題,懂得用法律手段來維護自身的權益,同時,他們遵守紀律,服從管理,生產經營及生活方式更趨於組織化。
4.促進社會全麵發展與和諧進步是新農村文化建設的終極目標
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建設的主要內容就是加強思想道德教育和科學文化教育,興建文化設施,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娛樂活動,建立良好的社會秩序,倡導良好的社會風氣,滿足廣大農民日益增長的精神需求。由於文化具有普及知識、更新觀念,調節情感、凝聚人心,團結奮進、塑造個性的力量,可以全麵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讓人們過得安心、過得放心、過得開心、過得舒心。從這個意義上說,當前我國進行的新農村文化建設的終極目標就是要促進社會全麵發展與和諧進步。
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建設用先進文化的理念去灌輸人、武裝人,去改造人們頭腦中的劣根文化,更新農民的舊觀念、舊思想;用法治的觀念去替代權力的觀念,用產業化、市場化的理念去替代小農經濟觀,用敢於創新去替代因循守舊,用科學去替代迷信,用理性去替代愚昧。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建設,客觀上對農民的精神世界進行了行之有效的係統重建,發揮了鄉村文化精華的潛移默化的作用,最終提高農民素質,豐富農村群眾生活,提升農民精神境界,營造廣大農民守望相助的人際氛圍與和諧相處的人文環境。
一是,新農村文化建設通過開展新的文化藝術活動,特別是娛樂與健康相結合的活動,使人們能做到勞逸結合,把平時在生產、生活中遇到的各種矛盾、壓力放在一邊,把自身心理狀態調控到一種平和的程度。這種文化的情感調節功能有利於人們消除疲勞,保持充沛精力和一種積極向上的心理狀態,從而促進每一個人自身的和諧,實現毛澤東提出的“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的設想。二是,新農村文化建設組織開展了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農村文化活動,農民通過對文化活動的參與交流了感情,促進了人與人之間的相互理解,人際關係更加和諧,從而達到對某種問題的諒解和心理認同,聚合力量,使某種意誌和社會需求得到實現。三是,通過思想教育、輿論宣傳以及黨員幹部的行為引導,傳播黨的主張、思想、政策和聲音,以此來鞏固我黨執政的最廣泛的農村陣地。同時通過先進典型示範引導、具體事務處理示範引導以及各種文明創建活動的引導等多方麵的教育示範,引導農民群眾形成符合時代要求的積極健康向上的精神、道德追求和思維方式。四是,通過實現“村容整潔”,創造環境優美、生態和諧、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新風貌。新農村文化建設使農民在發展生產的同時,意識到人與自然關係和諧的重要性,從而注重自身與環境的和諧。農民有了更多的環境保護意識。居住環境的改變,使農民身心愉悅,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也更加文明和友好,人與人關係更加和諧友善,從而促進了農村的社會道德的發展。
①梁漱溟:《鄉村建設理論》,第164頁,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②《梁漱溟全集》,第225頁,山東人民出版社,1992。
③《梁漱溟全集》,第618頁,山東人民出版社,1992。
④梁漱溟:《社會教育與鄉村建設之合流》,《梁漱溟教育論著選》,第186~192頁,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⑤梁漱溟:《社會本位的教育係統草案》,《梁漱溟全集》,第396~398頁,山東人民出版社,1992。
⑥梁漱溟:《社會教育與鄉村建設之合流》,《梁漱溟教育論著選》,第110~116頁,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⑦梁漱溟:《社會本位的教育係統草案》,《梁漱溟全集》,第582頁,山東人民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