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建設需要良好的政治、法製秩序做保障。我們黨通過加強社會主義法製建設為新農村文化建設構建健全、有效、全麵的政治秩序和安定和諧的法製環境。例如,在農村深入開展法製宣傳和法製教育,繼續強化權利和義務教育,不斷創新農村法製宣傳教育的載體,豐富農村法製宣傳教育的內容。通過一係列的法製教育,使農民樹立權利義務觀念,樹立民主參政議政的意識,增強遵守公德、盡職履責的意識。同時,把服務農民、提高農民法律素質、切實維護農民的根本利益作為農村法製宣傳教育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使廣大農民群眾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法製宣傳教育中來,增強其學法、知法、守法的自覺性。
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建設需要良好的社會環境做後盾。我國目前的新農村文化建設正麵臨著複雜的形勢:利益主體多元化、思想觀念複雜化和利益要求多樣化。這些現象對新農村文化建設提出了挑戰,也必然要求創造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農村良好的社會環境建立在多個層麵,在進行新農村文化建設的過程中,我們黨尤其注意農村幹群關係的協調。融洽的幹群關係可以保證鄉村社會政治穩定,因此,我們黨不斷加強農村幹部隊伍民主建設,引導廣大幹部帶頭關注農業、關心農村、關愛農民,不斷改進工作方法,密切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係,虛心聽取群眾心聲,及時采納群眾意見,協調利益、化解矛盾,引導農民群眾正確反應民主需求,合理表達民主願望。
(三)鄉風文明建設是新農村文化建設的思想根基
鄉風文明,從文化的角度來解讀,是指有別於城市文化和傳統鄉村文化的一種新型鄉村文化狀態,表現為在思想觀念、道德修養、行為操守、文化知識等方麵繼承和發揚優良文化傳統,摒棄消極落後的文化因素,積極吸收城市文化與其他文化中的積極因素,並在適應經濟社會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大膽創新,營造出充滿活力、富於創造、勇於進取的思想文化環境,從而形成積極、健康、向上的文化內涵、社會風氣和精神麵貌,推進農民的知識化、文明化、現代化,實現農民的全麵發展,提高其幸福感受。
1.繁榮鄉村群眾文化是鄉風文明的直觀內容
鄉風文明建設需要借助各種有效載體來進行,而鄉村群眾文化建設則是鄉風文明建設的一個重要載體。為了建設鄉風文明,我們黨始終把繁榮鄉村群眾文化看做是新農村鄉風文明建設的一項經常性工作。主要措施有:第一,廣泛開展農民自助性文體活動和文藝演出,讓廣大農民群眾在參與活動中各盡其長、各盡其樂。第二,提高輿論宣傳陣地的文化層次和品位,使先進的思想文化占據主流地位,用先進文化熏陶農民。這就要求在文化建設的過程中堅持既繁榮鄉村文化市場,又大力加強鄉村文化市場管理,努力淨化農村公共文化環境,確保農村文化市場健康有序發展。第三,繁榮農村文化產業,增強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力。因此,要運用市場準入、資格認定等政策,積極引導影視傳媒、文藝表演、出版發行、網絡服務等市場主體進入農村。第四,積極探索農村文化機構和文化設施的運行管理機製,重視文化骨幹隊伍培養,提高農村文化設施的使用服務率,提高農村文化骨幹的帶隊示範和文化傳播作用。
2.激發農民的自覺意識是鄉風文明建設的主體環節
農民是進行鄉風文明建設的主體,隻有農民願意,鄉風文明建設才能開展;隻有農民參與,鄉風文明建設才能有充足動力;隻有農民從中得到實惠和從中感受到實實在在的利益,鄉風文明建設才能持久。在新農村建設的過程中建立文明的鄉風,動力來自於農民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激情和熱情,可以說,進行鄉風文明建設的關鍵就是要激發農民的參與熱情,引導農民積極自覺主動地參與建設新農村。具體來說,首先,注重發揮各級各類媒體的正麵引導與宣傳作用,激發農民建設鄉風文明的信心。例如,媒體要積極宣傳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美好前景,選擇那些農民通過自身力量建設美好家園的先進典型並對其進行大力宣傳,同時為農民講解新農村建設所需要的新思想、新觀念、新風尚,讓農民有學習的榜樣、建設的目標,最終培養起建設新農村的信心。其次,尊重農民的意願,積極發揮農民參與建設的主動性。建設內容要反映農民的切實要求,建設過程不搞行政強迫,不侵犯農民利益,而是要讓農民充分參與,使他們能夠自由分享和評價建設成果,從而使得新農村建設成為真正的民心工程和實事工程,最終得到農民的認可與肯定。再次,重視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通過各種方法和渠道引導農民堅持通過自己的努力建設美好家園。
3.培育新型農民是鄉風文明建設的首要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