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核、生、化戰篇(2)(1 / 3)

後來,重水的供應一直卡著德國核研究的脖子。1942年,德國全部的科研計劃歸戈林管理,一批科研人員也從前線返回實驗室,但在這一年雖然有2500萬馬克的科研經費沒有用完,卻沒有對急需資金的核研究提供更多的幫助。從此以後,重水工廠和鈾工廠相繼遭到破壞,加上前線告急,德國的工業再也負擔不起核反應堆的建造和原子彈的研製任務了。

高技術戰爭悄然興起

核武器的超殺傷性限製了它的實用性,因此世界各國,特別是主要大國逐漸將注意力向發展高技術常規武器方向轉移。同時,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廣度和深度,也給常規武器變革提供了可能。大約20世紀80年代以來,人們把注意力從“核時代”延伸到“核後時代”,“高技術局部戰爭”作為一種新的戰爭形態受到廣泛重視。

高技術武器裝備湧進戰場,並在戰爭中蔚然成風,極大地改變了戰爭的麵貌。

1981年6月7日,以色列悄悄出動8架F—16戰鬥機,在6架F—15殲擊機的掩護下,繞過約旦等國的雷達監視,躲過美國預警飛機的探測,向伊拉克首都巴格達郊外的“烏西拉克”核反應堆投擲炸彈,“轟炸的精確性令人目瞪口呆”,使伊拉克苦心經營數年、造價4億美元的核反應堆被徹底摧毀。整個襲擊時間僅2分鍾,以軍飛機往返2000多千米安全返回。

同年8月,美軍2架“F—14”戰鬥機從“尼米茲”號航母上突然升空,發射2枚“響尾蛇”導彈,分別擊落利比亞執行巡邏任務的2架蘇—22戰鬥機,前後不過1分鍾就結束了戰鬥。

1982年4、5月間,英國和阿根廷在馬島及其附近海域開展了一場封鎖與反封鎖、空襲與反空襲、登陸與抗登陸的大較量,導彈戰、電子戰格外引人注目,特別是阿根廷空軍的“超級軍旗”式飛機用“飛魚”導彈擊沉英“謝菲爾德”號驅逐艦,不僅震驚了英國朝野,也震驚了全世界。

1982年6月,以色列空軍出動先進戰鬥機襲擊敘利亞貝卡穀地的導彈陣地,使敘利亞19個“薩姆—6”導彈陣地在6分鍾內化為烏有。

1986年4月,美國數十架戰鬥機、電子戰飛機和空中加油機,數千裏長途奔襲,對預先選定的利比亞5個軍事目標進行了“外科手術式”的空中襲擊。

1989年12月,美軍首次使用“F—117”隱形戰術轟炸機,向巴拿馬發起了猛烈的突然襲擊,推翻了諾列加政府。

1991年初爆發的海灣戰爭,則是高技術武器的大彙展,被公認為典型的高技術局部戰爭。

高技術戰爭的出現絕非偶然。20世紀60年代,人類迎來了科技革命蓬勃興起的時代。從那時起,一大批高技術新技術日益崛起,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同時也極大地改變著人們的思想觀念。許多現代科學成果必然會反映到軍事領域,產生許多軍事高技術和一係列改變傳統戰爭樣式的武器裝備,如精確製導武器、隱形飛機、電子戰設備等,使戰爭呈現出許多新的特征。英阿馬島戰爭、以色列入侵黎巴嫩戰爭、美國入侵格林納達和巴拿馬、美軍空襲利比亞、海灣戰爭等都是有代表性的高技術戰爭。

當然,20世紀80年代以來發生的局部戰爭並不都是高技術戰爭,有些戰爭如斯裏蘭卡內戰、阿富汗內戰、非洲的戰亂等,嚴格地說是一種低強度的武裝衝突。特別是冷戰結束後,全球性軍事對抗程度進一步降低,爆發世界大戰的危險越來越小,而由於領土、資源爭端,民族、宗教矛盾,政見分歧與利益衝突,以及霸權主義擴張等原因而引起的武裝衝突和局部戰爭此起彼伏、持續不斷,成為影響地區安全和穩定的重要因素。這說明,即使在高技術戰爭登上舞台後,有些國家和地區由於受各種條件的製約,仍然要用一般的武器裝備準備和進行戰爭。

然而,高技術戰爭代表著戰爭的發展趨勢,引起了世界各國的廣泛重視。

目前,世界主要國家相繼確立了“高技術建軍”的方針,將此作為質量建軍的重點。一場新的軍事革命正在世界範圍內悄然興起,它必將使未來的戰爭呈現嶄新的麵貌!

殺傷力巨大的基因武器

運用基因生物遺傳技術,按照軍事上的需要,用人為的類似工程設計上的方法進行基因重組,將一種生物細胞中的基因在體外進行分離、剪切、組合,拚接到另一種生物細胞中去,使致病微生物的遺傳基因轉入宿主細胞內,再經過大量複製,培養出一種殺傷性極大的新型生物戰劑,人們把它稱之為基因武器,或叫它遺傳武器,也有人稱其為“世紀末日武器”。

基因武器可以針對某種人的基因密碼特征去殺傷這種人。每個人種都有自身特有的基因密碼。遺傳學可以憑基因密碼判定一個民族特征,並根據這一特征製造滅絕種族的基因武器,去殺傷特定的對象。比如,隻殺傷一種膚色的人,或隻對高個子人或是矮個子人起作用等。基因武器還可以利用基因工程創造某種微生物戰劑去破壞人的免疫係統。目前大量研製的基因武器多屬於這一類,它們是利用基因工程進行基因轉移和重新組合以及細胞融合、細胞培養和生物反應等生物技術手段而創造出的一種微生物戰劑。比如,近來發現將嗜熱細菌編碼熱穩蛋白的基因序列和降解抗生素基因一並導入細菌中,就能創造出致病、抗藥、耐高溫的新病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