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德兩國科學家及學者的看法如下。首先,納粹對猶太科學家的迫害,使大量優秀科學家逃離德國,導致核研究方麵的人才匱乏,同時也成全了美國的核計劃。1933年,希特勒上台後,哥廷根的4個物理和數學研究所的所長中有3個離職,愛因斯坦等科學家也離開了柏林。這一年共有20位諾貝爾獎獲得者辭職而去,其中包括11位物理學家。
在戰爭前夕,有40%的大學教授失去了職務,這些職務大多落到了不學無術的納粹分子手裏。對於研製原子彈這樣大規模和複雜的科學研究,一支有誌獻身於研究、精力旺盛、反應靈敏的年輕研究隊伍是必不可少的,但德國恰恰缺少這樣一支隊伍。第二,納粹對核研究的組織工作不得力。希特勒將科學研究和人的品德對立起來,他強調:“德國教育需要的是個人為團體的犧牲精神,而不是由科學助長起來的物質利己主義。”盡管德國郵電部部長奧尼素格在1940年就對希特勒講過原子彈,斯皮爾在1942年又向他彙報過,但至今沒有發現任何記載希特勒在這個問題上曾采取行動的文件。1942年以前,希特勒完全把賭注押在閃擊戰上,認定戰爭會很快結束,認為不需花費大力氣去研製尚無把握的新式武器,沒有原子彈照樣可以取勝。納粹頭目們還從發動戰爭的實用需要出發,一開始就把研製火箭武器放在首要地位。僅從1937年到1940年,德國陸軍在發展大型火箭方麵就花費了5.5億馬克,而德國軍備部長施佩爾批準給予“鈾計劃”的經費隻有100多萬馬克。這與美國的“曼哈頓工程”相比,還不到1/1000。第三,德國人對原子彈的研究發生了偏差。製造原子彈離不開反應堆,有了反應堆才能摸清形成大量核裂變的規律,而製造反應堆必須有能夠使中子裂變速度變慢的物質,即減速劑。德國科學家最初找到了兩種控製中子裂變的物質:一是重水,二是石墨。德國科學家開始采用的反應堆是石墨沸水堆,石墨有減慢中子的作用。德國科學家布雷格提出需要100塊長3米、寬0.6米的石墨片進行深入的研究。生產任務交給了位於拉齊步日的一家工廠。由於石墨片的規格特殊,數量大,加上緊迫的交貨期限,引起了總工藝師埃爾溫·施密特的猜測,他斷定這是用於軍事目的。於是,他設法使生產出來的石墨片中含有二氧化鐵、鈣和硫等雜質。布雷格不知其中緣由,他用這些含雜質的石墨片進行試驗,結果屢試屢敗,最後不得不懷疑是自己的理論或計算出了問題。布雷格隻得另從其他途徑尋找新的減速劑,原已接近製造原子彈的日期便大大推遲了。而著名物理學家費米在美國芝加哥設計的用石墨做減速劑的原子反應堆,卻於1942年12月2日試驗成功,打開了可控核裂變的大門,為美國製造原子彈鋪平了道路。正如美國原子彈之父奧本海默在1954年為《紐約時報》著文所說的那樣:“本來布雷格教授是會比美國早兩年造出原子彈的,隻是由於他的一個差錯,才使得人類免遭一場全麵的浩劫。”
另外一種與眾不同的看法是英國科學家提出的,他們認為是英國特工對挪威重水工廠的破壞使得德國的原子彈研製計劃幾乎陷入了停滯。重水由氘和氧化合而成,天然水中的重水含量隻有1/6000左右。德國重水的主要來源是被占領的挪威的“努爾斯克”重水工廠,它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重水生產工廠。英國突擊隊和當地挪威的地下抵抗組織聯合起來,欲摧毀這個重水工廠。第一次突擊以失敗告終,但是德軍在抓獲了這些突擊隊員後,未經審判就把他們處決了,並沒有提高警惕,有效地加強對工廠的保護,以致工廠最後被完全摧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