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010 鷓鴣天 寒日蕭蕭上鎖窗(3 / 3)

孫崇恩:

這應是李清照南渡後感時傷離的懷鄉之作。此詞的寫作時間,有人認為“當作於建炎二年在建康時”;有人認為“晚年流寓越中所作”。李清照南渡後居建康之日,其詞作主調較深沉,內容多為感時傷亂,懷鄉念國之情;當流寓越中後,其詞作主調不僅深沉,而極沉鬱、淒苦,內容多為飄零之苦,孤冷之悲,身世之感,家國之痛。從此詞的主調和內容來看,當為南渡之初居建康時作。上闋起筆“寒日”“梧桐”兩句,寫清晨深秋淒涼景色,移情於物,含悲秋傷時之情;接著用“酒闌”“夢斷”二句,寫酒後喜茶,夢醒聞香,委婉含蓄,寫出孤寂無聊的心境。下闋筆勢轉折,起筆引王粲懷遠典故,借古寄懷,發思鄉之淒情;結尾二句化東籬把酒典故,婉曲蘊籍,抒懷鄉之憂思:全詞委婉含蓄,跌宕有致,含意深遠,曲折地表現了女詞人極其苦悶的內心世界,抒發了她極其深沉的鄉思之情。

劉瑜:

此詞結句甚為精彩。《藝概·同曲概》中雲:‘“收句非繞回即宕開,其妙在言雖止而意無盡”,很有道理。此詞末句宕開,本來鄉情濃重,心緒淒滄,用酒澆愁,卻說“莫負東籬菊蕊黃”。辛棄疾《醜奴兒》下片:“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本來愁緒滿懷,說了也無濟於事,故“欲說還休”。結句宕開,“卻道天涼好個秋”,無限抑鬱悵惘之情於言外。兩詞結句如直抒胸臆,便僵直枯燥,缺乏了藝術的生機。宕開一筆,別出遠神,境界全出,更引起讀者冥想遐思,獲得特殊的美感享受。

文潛、少鳴:

“寒日蕭蕭上鎖窗,梧桐應恨夜來霜”,詞作開首便點明這是深秋時節的一天,帶著寒意的陽光透過鎖窗,灑落在室內。詞人此時尚未出戶,透過窗欞,目光落到庭院中的梧桐樹上。已失去往昔婆娑身影的梧桐,在瑟瑟秋風中對“夜來霜”,已由畏懼而轉恨。詞人此時的情感,是浸透在具體的物事刻繪上。以“寒”飾日,可見詞人內心已無任何溫暖可言。“日”本無聲無形,卻以“蕭蕭”形容,更見詞人內心之心旌寒冷。此外,梧桐本亦無情物,詞人卻言其“恨”夜晚之霜。此一“恨”亦詞人之恨,因為日已蕭蕭,夜又何以堪!因自己心寒,故覺得日光亦寒;因自己恨夜長孤寂,故言樹亦有恨。首二句的描述,使人想到杜甫的名句:“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春望》)。“酒闌更喜團茶苦,夢斷偏宜瑞腦香”,這兩句是說昨夜以酒澆愁,喝得過多,今晨醒來,便思飲濃釅的團茶;醒來夢斷,聞到瑞腦的香味,感到很是愜意。這裏有兩個詞頗耐人尋味,一是“酒闌”,為何酒闌,決不是前期那種的情調:“共賞金尊沉綠蟻,莫辭醉。此花不與群花比”(《漁家傲》),而是“故鄉何處是?忘了除非醉”(《菩薩蠻》)。還有一詞是“夢斷”,詞人所作何夢,“酒醒熏破春睡,夢遠不成歸”(《訴衷情》),詞人自己的詞句便是其最好的注釋。所不同的是,這二句寫的是尋常事,看似不經意,卻蘊含了無法排遣的鄉愁與懷人的愁苦。詞作上片的敘寫由遠及近,把自己深深的愁緒與痛苦,附著於外在物事的描寫上,頗耐人咀嚼。“秋已盡,日猶長,仲宣懷遠更淒涼”,秋冬之白日本已較春夏時為短,但詞人卻覺得“猶長”,這就很讓人尋味了。這種主觀感受與客觀實際之間的反差,表露了詞人的寂寞傷時、度日如年愁緒之深。接著詞人以王粲登樓思鄉的典故,寄托了自己生逢亂世、流徙他鄉的思鄉之情。王粲……有“雖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句,其情形與李清照頗為相似,故詞人借以表達自己的感情。不過,王粲之所以羈留他鄉,是因為個人仕途不得意,不願回去;而李清照則是為環境所迫,有家歸不得,所以說“更淒涼”。“不如隨分尊前醉,莫負東籬菊蕊黃”,末二句,詞人把筆宕開,說與其作無可奈何的懷鄉之想,不如依舊開懷暢飲,一醉方休,不要辜負了這眼前盛開的菊花。這裏的“不如隨分”,實是詞人無可奈何,故作寬慰之辭。這與上片“酒闌”二句,如出一轍,看似寫閑情,寫雅事,實是以樂寫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