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0章 主要參考書目(2)(1 / 2)

阿裏弗·德裏克(Arif Dirlik):《世界資本主義視野下的兩個文化革命》,林立偉譯,見《二十一世紀》1996年10月,總第37期。

艾森斯塔特(Shmuel N.Eisenstadt):《邁向二十一世紀的軸心》,劉鋒譯,《二十一世紀》2000年2月號。

艾森斯塔特(Shmuel N.Eisenstadt):《知識分子——開創性、改造性及其衝擊》,餘英時等《中國曆史轉型時期的知識分子》,台北:聯今出版事業公司,1992年。

弗雷德裏克·詹姆遜(Fredric Jameson):《對現代性的重新反思》,王麗亞譯,《文學評論》2003年第1期。

瑞恩·賽格斯:《全球化時代的文學和文化身份建構》,王寧譯,《跨文化對話》1999年第2期。

塞繆爾·亨廷頓(Samuel P.Huntington):《文明的衝突?》,《二十一世紀》1993年10月,總第19期。

斯圖亞特·霍爾(Stuart Hall):《文化研究:兩種範式》,陶東風譯,天津:天津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

專著

阿城:《閑話閑說——中國世俗與中國小說》,北京:作家出版社,1998年。

陳思和:《雞鳴風雨》,上海:學林出版社,1994年。

陳思和主編:《中國當代文學史》,上海:複旦大學出版社,1999年。

陳曉明主編:《現代性與中國當代文學轉型》,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

陳厚誠,王寧主編:《西方當代文學批評在中國》,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0年。

戴錦華:《隱形書寫——九十年代中國文化研究》,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9年。

戴錦華編:《書寫文化英雄——世紀之交的文化研究》,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0年。

鄧小芒:《靈魂之旅》,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

高行健:《現代小說技巧初探》,廣州:花城出版社,1981年。

韓毓海:《從“紅玫瑰”到“紅旗”》,上海:遠東出版社,1998年。

何言宏:《中國書寫:當代知識分子寫作與現代性問題》,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2年。

洪子誠:《中國當代文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洪子誠主編:《中國當代文學史·史料選》,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02年。

李歐梵:《現代性的追求》,北京:三聯書店,2000年。

李世濤主編:《知識分子立場——激進與保守之間的動蕩》,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2000年。

李世濤主編:《知識分子立場——自由主義之爭與中國思想界的分化》,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2000年。

李揚:《抗爭宿命之路——“社會主義現實主義”(1942-1976)研究》,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1993年。

梁麗芳:《從紅衛兵到作家》,台北:萬象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

劉禾:《跨語際實踐》,宋偉傑等譯,北京:三聯書店,2002年。

劉青峰編:《文化大革命:史實與研究》,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6年。

劉小楓:《現代性社會理論緒論:現代性與現代中國》,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8年。

劉再複:《放逐諸神——文論提綱和文學史重評》,台北:風雲時代出版公司,1995年。

陸貴山主編:《中國當代文藝思潮》,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年。

佘碧平:《現代性的意義與局限》,上海:三聯書店,2000年。

譚國根:《主體建構政治與現代中國文學》,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0年。

唐小兵:《再解讀:大眾文藝與意識形態》,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3年。

陶東風:《社會轉型與當代知識分子》,上海:三聯書店,1999年。

汪暉,餘國良編:《90年代的“後學”論爭》,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8年。

汪暉,餘國良編:《全球關係中的中國處境》,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