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少功作品
韓少功:《月蘭》,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81年。
韓少功:《飛過藍天》,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
韓少功:《空城》,台北:林白出版社,1988年。
韓少功:《馬橋詞典》,北京:作家出版社,1996年。
韓少功:《暗示》,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年。
韓少功:《韓少功小說精選》,西安:太白文藝出版社,1996年。
韓少功:《韓少功自選集》(四卷),北京:作家出版社,1996年。
韓少功:《韓少功作品自選集》,桂林:漓江出版社,1997年。
韓少功:《韓少功文庫》(十卷),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01年。
韓少功:《從三次排位看宋江投降主義的組織路線》,《湘江文藝》1975年第5期。
韓少功:《兄弟》,《山花》2001年第3期。
韓少功:《文體與精神分裂主義》,《天涯》2003年第3期。
韓少功:《冷戰後:文學寫作新的處境》,《當代作家評論》2003年第3期。
米蘭·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韓少功、韓剛合譯,北京:作家出版社,1987年。
費爾南多·佩索阿:《惶然錄》,韓少功譯,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9年。
中文論著
論文
阿城:《文化製約著人類》,《文藝報》1985年7月6日。
陳獨秀:《東西方民族根本思想之差異》,《新青年》第1卷第4號(1915年12月)。
陳平原:《近百年中國精英文化的失落》,《二十一世紀》1993年6月號。
陳思和:《梔馬橋詞典枛:中國當代文學的世界性因素之一例》,《當代作家評論》1997年第2期。
陳曉明等:《後現代:文化的擴張與錯位》,《上海文學》1994年第3期。
董鼎山:《所謂“後現代派”小說》,《讀書》1980年第12期。
高行健:《遲到了的現代主義與當今中國文學》,《文學評論》1988年第3期。
韓東:《論民間》,《芙蓉》2000年第1期。
韓少功,林偉平:《文學和人格》,《上海文學》1986年第11期。
韓少功,王堯:《文化的遊擊戰或者遊樂場》,《天涯》2003年第5期。
韓少功,王堯:《在妖化與美化之外的曆史》,《當代作家評論》2003年第3期。
韓少功,夏榆:《我的寫作是“公民寫作”》,《南方周末》2002年10月25日。
韓少功答美洲《華僑日報》記者問,其摘錄收入《鍾山》1987年第5期。
賀照田:《製約中國大陸學術思想界的幾個問題》,《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44期。
賀仲明:《“歸去來”的困惑與彷徨》,《文學評論》1999年第6期。
洪子誠:《讀有關梔暗示枛的批評》,《海南師範學院學報》社科版2004年第1期。
黃子平,陳平原,錢理群:《論“二十世紀中國文學”》,《文學評論》1985年第4期。
黃子平:《關於“偽現代派”及其批評》,《北京文學》1988年第2期。
季紅真:《文明與愚昧的衝突——論新時期小說的基本主題》(上)、(下),《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85年第11、13期。
李杭育:《理一理我們的“根”》,《作家》1985年第6期。
李歐梵,單正平譯:《知識源考:中國人的“現代”觀》,《天涯》1996年第3期。
李陀:《也談“偽現代派”及其批評》,《北京文學》1988年第4期。
李澤厚:《兩點祝願》,《文藝報》1985年7月27日。
梁治平:《“民間”、“民間社會”與Civil Society》,《當代中國研究》2001年第1期。
劉曉波:《危機!新時期文學麵臨危機》,《深圳青年報》1986年10月3日。
劉再複:《論丙崽》,《光明日報》1988年11月4日。